[軍事小說] 《金秋烈焰》作者:喻詠槐【完結】
這是一部正麵描寫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全過程的長篇小說,作品以質樸優美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塑造了一係列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血與火的交織,愛恨情仇的碰撞,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表現出起義軍將士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英勇頑強的犧牲精神。將農民在腥風苦雨中的掙紮,土豪惡霸和軍閥的狡詐殘忍,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和催人淚下的千古絕戀,構成一幅幅莊嚴、悲壯而悽美的歷史生活畫卷。
作家出版社 出版 作者:喻詠槐
序一:敬意
——序《金秋烈焰》
何立偉
本書的扉頁上,作者喻詠槐寫下了這樣一行題句:
謹以此書獻給偉大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80周年,獻給起義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們……
我相信,這就是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這目的是虔敬的,亦是莊嚴的。
喻詠槐一直在瀏陽生活、工作著。瀏陽這地方了不得。中國轟轟烈烈的近代史,有多少仁人誌士從這窮山惡水中走出去,在歷史的遼闊舞台上試圖成就驚天闢地的偉業,有成功者,有失敗者,無一不是英雄悲歌、壯士慷慨,令日月山河動容,而歷史人心俱不會忘記。譚嗣同、唐常才、焦達峰、直到胡耀邦、王震、李貞……風流人物,屈著指頭亦數不過來。而作品所寫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則是中共黨史、軍史上最重要光輝的一頁。值此頁翻過去80周年之際,喻詠槐先生積多年之努力,著成此書,不僅是對紅色歷史的一段忠實紀載,亦是對革命先烈的一瓣心香,深情緬懷。他的感動在字裏行間中起伏,他的虔敬亦在章回情節裏氤氳。我想他的這一份綿密的情與義,不隻代表了他本人,他故鄉,亦是代表了我們每一位讀者。我們不單要珍惜今天,我們還要了解昨天。我們要明白我們今日一切的所從來!
從“板倉送別”到“碧血羅霄”,從本書的所有章節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歷史於瀏陽這一角隅裏的悲壯演繹,我們亦看到了這一演繹過程之中的許多有聲有色的角色人物,他們的麵容令人難忘,他們的生命令人驚嘆。昔日殷紅的鮮血,正是今日燦爛的霞光。
歷史是人的歷史,文學是人的文學。歷史同文學結合,是展現人在歷史舞台上所呈現的人性光輝。是紀錄、是刻劃、是見證、是懷想,為的是給後人以追思跟啟迪。近期紅色題材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之熱播,創收視率新高,恰說明現代社會的人,從歷史的鏡子裏看到了昔日為國家興亡民族振拔而奮鬥的一代英雄偉人的豪情與壯誌,並從中受到教育與鼓舞,沉思跟反省。我相信喻詠槐的這本《金秋烈焰》,亦能起到這一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
喻詠槐在我印象中是一位沉默樸實的寫作者。可以說,瀏陽是他的第二故鄉,對瀏陽,他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深切情懷。他對故鄉愛得極深,亦了解得極深。由他來寫他故鄉中的紅色歷史,寫他故鄉歷史中的驚天動地的人與事,他是義不容辭的,亦是責無旁貸的。好長的時間裏,我都在聽說他寫這本書,他採訪了許多人,查閱了許多資料,他進入了時間的深處。如今總算殺青,付梓在即,可喜可賀。他囑我在前頭寫幾句話。我有點惶恐。我想我最想說的話,其實就是表達對他的這份寫作的敬意。一個不忘記歷史的人,一個努力用昨天的光輝照耀今日的人,他應當受到尊敬。
他對歷史有敬意,則我們對他有敬意。
2007-5-28
(作者係全國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副主席,長沙市文聯主席。)
序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1)
——序喻詠槐《金秋烈焰》
鄭耀頻
近年來,正值盛年的喻詠槐先生潛心於長篇小說創作。接連讀過了他的三個長篇,其創作數量和質量令我驚訝。他的《村路》追尋的是一種對童年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對失去的生命時光的惋惜,展示出一條從鄉村走向都市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之路,可以說,描繪的是人的靈魂。而《花炮祖師》卻是畫出了一個形象,一個敢為人先、為蒼生造福的奉獻者的形象。那兩個長篇,題材不同,風格迥異,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文學的真誠和摯愛,對真善美的謳歌。
現在,正值偉大的秋收起義和文家市會師80周年大慶之年,他的第三個長篇小說《金秋烈焰》,又擱到了我的案頭。我一口氣將原稿讀完,感到這是一部很感人很有價值的書,而且,這是向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80周年慶典的一份彌足珍貴的獻禮!
《金秋烈焰》是一部關於紅色革命歷史記憶的書,敘寫的是驚心動魄的紅色革命的歷史真實,將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的全過程,正麵地全方位地展開來,顯示了作家駕馭重大題材和結構故事的能力。作品在真實的背景和主要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和合乎情理的虛構,我以為,全書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金秋霹靂,表現起義軍將士們為了革命事業浴血奮戰、不惜流血犧牲的精神,展開一幅幅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場麵。瀏陽農軍戰士羅士傑,在江西修水帶著自己捨不得吃的兩隻月餅和四隻粽葉粑,本想打回瀏陽後,送給母親和妹妹,結果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鮮血將月餅和粽葉粑染紅。還有旗手胡德勝和十餘名戰士,為了不讓起義軍軍旗倒下去,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成了一個“旗墩”的壯烈場麵,令人留下永久難忘的印象。是啊,他們的眼睛裏,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他們的熱血,染紅了人民軍隊的旗幟,他們的槍口中,噴湧出共和國的晨曦!
這是一部正麵描寫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全過程的長篇小說,作品以質樸優美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塑造了一係列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血與火的交織,愛恨情仇的碰撞,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表現出起義軍將士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英勇頑強的犧牲精神。將農民在腥風苦雨中的掙紮,土豪惡霸和軍閥的狡詐殘忍,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和催人淚下的千古絕戀,構成一幅幅莊嚴、悲壯而悽美的歷史生活畫卷。
作家出版社 出版 作者:喻詠槐
序一:敬意
——序《金秋烈焰》
何立偉
本書的扉頁上,作者喻詠槐寫下了這樣一行題句:
謹以此書獻給偉大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80周年,獻給起義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們……
我相信,這就是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這目的是虔敬的,亦是莊嚴的。
喻詠槐一直在瀏陽生活、工作著。瀏陽這地方了不得。中國轟轟烈烈的近代史,有多少仁人誌士從這窮山惡水中走出去,在歷史的遼闊舞台上試圖成就驚天闢地的偉業,有成功者,有失敗者,無一不是英雄悲歌、壯士慷慨,令日月山河動容,而歷史人心俱不會忘記。譚嗣同、唐常才、焦達峰、直到胡耀邦、王震、李貞……風流人物,屈著指頭亦數不過來。而作品所寫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則是中共黨史、軍史上最重要光輝的一頁。值此頁翻過去80周年之際,喻詠槐先生積多年之努力,著成此書,不僅是對紅色歷史的一段忠實紀載,亦是對革命先烈的一瓣心香,深情緬懷。他的感動在字裏行間中起伏,他的虔敬亦在章回情節裏氤氳。我想他的這一份綿密的情與義,不隻代表了他本人,他故鄉,亦是代表了我們每一位讀者。我們不單要珍惜今天,我們還要了解昨天。我們要明白我們今日一切的所從來!
從“板倉送別”到“碧血羅霄”,從本書的所有章節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歷史於瀏陽這一角隅裏的悲壯演繹,我們亦看到了這一演繹過程之中的許多有聲有色的角色人物,他們的麵容令人難忘,他們的生命令人驚嘆。昔日殷紅的鮮血,正是今日燦爛的霞光。
歷史是人的歷史,文學是人的文學。歷史同文學結合,是展現人在歷史舞台上所呈現的人性光輝。是紀錄、是刻劃、是見證、是懷想,為的是給後人以追思跟啟迪。近期紅色題材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之熱播,創收視率新高,恰說明現代社會的人,從歷史的鏡子裏看到了昔日為國家興亡民族振拔而奮鬥的一代英雄偉人的豪情與壯誌,並從中受到教育與鼓舞,沉思跟反省。我相信喻詠槐的這本《金秋烈焰》,亦能起到這一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
喻詠槐在我印象中是一位沉默樸實的寫作者。可以說,瀏陽是他的第二故鄉,對瀏陽,他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深切情懷。他對故鄉愛得極深,亦了解得極深。由他來寫他故鄉中的紅色歷史,寫他故鄉歷史中的驚天動地的人與事,他是義不容辭的,亦是責無旁貸的。好長的時間裏,我都在聽說他寫這本書,他採訪了許多人,查閱了許多資料,他進入了時間的深處。如今總算殺青,付梓在即,可喜可賀。他囑我在前頭寫幾句話。我有點惶恐。我想我最想說的話,其實就是表達對他的這份寫作的敬意。一個不忘記歷史的人,一個努力用昨天的光輝照耀今日的人,他應當受到尊敬。
他對歷史有敬意,則我們對他有敬意。
2007-5-28
(作者係全國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副主席,長沙市文聯主席。)
序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1)
——序喻詠槐《金秋烈焰》
鄭耀頻
近年來,正值盛年的喻詠槐先生潛心於長篇小說創作。接連讀過了他的三個長篇,其創作數量和質量令我驚訝。他的《村路》追尋的是一種對童年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對失去的生命時光的惋惜,展示出一條從鄉村走向都市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之路,可以說,描繪的是人的靈魂。而《花炮祖師》卻是畫出了一個形象,一個敢為人先、為蒼生造福的奉獻者的形象。那兩個長篇,題材不同,風格迥異,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文學的真誠和摯愛,對真善美的謳歌。
現在,正值偉大的秋收起義和文家市會師80周年大慶之年,他的第三個長篇小說《金秋烈焰》,又擱到了我的案頭。我一口氣將原稿讀完,感到這是一部很感人很有價值的書,而且,這是向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80周年慶典的一份彌足珍貴的獻禮!
《金秋烈焰》是一部關於紅色革命歷史記憶的書,敘寫的是驚心動魄的紅色革命的歷史真實,將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的全過程,正麵地全方位地展開來,顯示了作家駕馭重大題材和結構故事的能力。作品在真實的背景和主要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和合乎情理的虛構,我以為,全書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金秋霹靂,表現起義軍將士們為了革命事業浴血奮戰、不惜流血犧牲的精神,展開一幅幅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場麵。瀏陽農軍戰士羅士傑,在江西修水帶著自己捨不得吃的兩隻月餅和四隻粽葉粑,本想打回瀏陽後,送給母親和妹妹,結果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鮮血將月餅和粽葉粑染紅。還有旗手胡德勝和十餘名戰士,為了不讓起義軍軍旗倒下去,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成了一個“旗墩”的壯烈場麵,令人留下永久難忘的印象。是啊,他們的眼睛裏,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他們的熱血,染紅了人民軍隊的旗幟,他們的槍口中,噴湧出共和國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