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20”基地到庫木庫都克的距離是210公裏,從庫木庫都克到敦煌的距離也是210公裏。
庫穆塔克大沙漠是中國第八大沙漠,地跨甘肅河西和新疆兩地。在維吾爾語中,“庫姆”是沙子的意思,“塔格”是山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沙子山。
據科學家考證,庫木庫都克曾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在古代,疏勒河流經庫木庫都克,注入羅布泊。
疏勒河發4於青海省,古稱“南籍端水”,為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之一。
著名詩人聞捷曾寫過《疏勒河》一詩:
你啊,藍色的疏勒河,
最終盼來了最好的年月;
看,那是農人的足跡,
聽,這是牧人的山歌。
你嗬,藍色的疏勒河,
今天也歡欣地唱著歌;
托起你那乳白的花朵,
呈現給東來的開拓者!
聞捷所寫的“藍色的疏勒河”,是祁連山一帶的疏勒河。
中國的河流,通常是從西往東流,即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然而,疏勒河卻相反,從東流向西,經過甘肅敦煌地區之後,繼續向西延伸,經過庫木庫都克,流入羅布泊。那時候,不僅流經庫木庫都克的疏勒河是藍色的,羅布泊也是藍色的。
疏勒河沿岸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其中玉門關遺址就在疏勒河南岸。然而,後來疏勒河西段逐漸幹涸。庫木庫都克四周變成了沙漠。
眼下,搜索隊的大本營紮在那裏,搭起了幾頂帆布帳篷。帳篷旁停著好幾輛大卡車。這便是庫木庫都克的“全貌”。
直升機降落時,捲起漫天飛舞的黃沙。我看見一大群綠衣戰士衝進“黃旋風”。飛機剛剛停穩,戰士們就爭著上來卸貨了。
◆在熱浪滾滾中搜尋彭加木
時值中午,我剛剛走出機艙,差一點被撲麵而來的熱浪所掀倒。我的雙腳像章踩在滾燙的糖炒栗子的鍋子裏,我的頭上是火爐一般的驕陽,我的鼻子吸著熱烘烘的空氣。
我朝帳篷走去。戰士們讓我坐在駝毛氈上休息。不料,帳篷裏像蒸籠一般,追比外邊更熱,新來乍到的我連氣都喘不過來。駝毛氈通常是用來防寒的,而在這尋熱浪滾滾的庫木庫都克卻用來隔熱。
我和搜索隊員們一起,住在臨時搭建的帆布帳篷裏。
沙漠裏沒有水。我曾試著把沙扒開一米來深,也不見半滴水。我們在庫木庫都克大本營裏喝的水,是用大卡車從“720基地”運來的。水是裝在裝汽油的那種大鐵桶裏。汽車在沙海中前進,顛顛簸簸,鐵桶在車上左右晃,桶裏的水成了黃褐色的“醬油”,還帶有濃烈的汽油味兒。然而,在庫木庫都克,隻要能夠喝到這種水,我也如飲甘露似的,得到莫大的寬慰。用這樣的水做飯,那飯也是黃褐色的,而且一口米飯一口沙。
我剛到,搜索隊長就向我宣布了紀律:不準用水洗臉,不準用水洗腳、洗衣服。除了飲水之外,水不準他用。因為這裏沒有水,水要從幾百公裏之外運來!
就這樣,臉髒了,用幹毛巾擦擦;腳臭了,光著腳在沙地裏走走;衣服髒了,臭了——由它去!
每當我吃完飯,就在碗裏倒點開水,洗淨飯碗之後,便喝進肚子,一舉兩得。
在沙漠裏,水壺成為不可離身的命根子,甚至比賈寶玉脖子上掛著的通靈寶玉還珍貴。每當離開大本營出去探索時,頭一樁事情就是往水壺裏灌滿水,左一個水壺,右一個水壺,像“雙槍老太婆”似的背了起來。人們常說黃金寶貴,珍珠寶貴,不,在沙漠裏,水才是最可貴的。
沙漠裏是如此炎熱:最高地表溫度達60c左右,氣溫高達50c左右。我曾把一小段蠟燭放在沙漠上,沒一會兒,蠟燭就熔化了。據炊事1告訴我,把雞蛋放在沙中,一個小時就熟了。
我的嘴唇經常感到幹硬,腳後跟皮膚也皸裂了。水壺成了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東西,甚至在睡覺時也把水壺放在枕邊,渴了就得喝幾口。很奇怪,盡管喝水量比平時大得多,卻很少小便,因為水分大部分透過皮膚蒸發了。
我發覺在帳篷的一角,一位戰士正在用雙手使勁地著什麽。我熱得坐不住,便走了過去。我一看,明白了:他是通信兵,用的是手式收發報機。在收發電報之前,要使勁地,把力氣“轉換”為電能,供收發報機使用。
他不斷地著,衣服上隻見汗霜,不見汗珠——汗剛一流出來,馬上就蒸發幹了!
我不好意思“旁觀”,試著幫他。十幾分鍾全身就像熱炸了似的,雙手發軟。他從我的手中搶過手柄,又不住地了下去……
在那些緊張而艱辛的搜尋彭加木的日子裏,通信兵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總是在帳篷的那個角落工作著,一會兒著發電機,一會兒呼號著,一會兒記錄著,一會兒把密碼譯成中文,一會兒又把中文譯成密碼,而那密碼又是幾天一換,剛熟悉了又換新的密碼了。大清早,他就開始呼號。中午驕陽似火的時候,他在那裏按電鍵。夜深,當別人發出鼾聲,他還在那裏著,記錄著。他在收發電報的時候,頭戴耳機,雙腿盤坐,全神貫注,亦如雕像,隻有右手在按電鍵或握筆記錄。他的臉色那般嚴峻。唯有無線電波傳來好消息時,他才微微笑了。他的軍裝上的汗霜如同羅布泊的鹽鹼一般——沙漠深處,水比油貴,洗衣服是不允許的奢望……
庫穆塔克大沙漠是中國第八大沙漠,地跨甘肅河西和新疆兩地。在維吾爾語中,“庫姆”是沙子的意思,“塔格”是山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沙子山。
據科學家考證,庫木庫都克曾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在古代,疏勒河流經庫木庫都克,注入羅布泊。
疏勒河發4於青海省,古稱“南籍端水”,為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之一。
著名詩人聞捷曾寫過《疏勒河》一詩:
你啊,藍色的疏勒河,
最終盼來了最好的年月;
看,那是農人的足跡,
聽,這是牧人的山歌。
你嗬,藍色的疏勒河,
今天也歡欣地唱著歌;
托起你那乳白的花朵,
呈現給東來的開拓者!
聞捷所寫的“藍色的疏勒河”,是祁連山一帶的疏勒河。
中國的河流,通常是從西往東流,即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然而,疏勒河卻相反,從東流向西,經過甘肅敦煌地區之後,繼續向西延伸,經過庫木庫都克,流入羅布泊。那時候,不僅流經庫木庫都克的疏勒河是藍色的,羅布泊也是藍色的。
疏勒河沿岸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之一,其中玉門關遺址就在疏勒河南岸。然而,後來疏勒河西段逐漸幹涸。庫木庫都克四周變成了沙漠。
眼下,搜索隊的大本營紮在那裏,搭起了幾頂帆布帳篷。帳篷旁停著好幾輛大卡車。這便是庫木庫都克的“全貌”。
直升機降落時,捲起漫天飛舞的黃沙。我看見一大群綠衣戰士衝進“黃旋風”。飛機剛剛停穩,戰士們就爭著上來卸貨了。
◆在熱浪滾滾中搜尋彭加木
時值中午,我剛剛走出機艙,差一點被撲麵而來的熱浪所掀倒。我的雙腳像章踩在滾燙的糖炒栗子的鍋子裏,我的頭上是火爐一般的驕陽,我的鼻子吸著熱烘烘的空氣。
我朝帳篷走去。戰士們讓我坐在駝毛氈上休息。不料,帳篷裏像蒸籠一般,追比外邊更熱,新來乍到的我連氣都喘不過來。駝毛氈通常是用來防寒的,而在這尋熱浪滾滾的庫木庫都克卻用來隔熱。
我和搜索隊員們一起,住在臨時搭建的帆布帳篷裏。
沙漠裏沒有水。我曾試著把沙扒開一米來深,也不見半滴水。我們在庫木庫都克大本營裏喝的水,是用大卡車從“720基地”運來的。水是裝在裝汽油的那種大鐵桶裏。汽車在沙海中前進,顛顛簸簸,鐵桶在車上左右晃,桶裏的水成了黃褐色的“醬油”,還帶有濃烈的汽油味兒。然而,在庫木庫都克,隻要能夠喝到這種水,我也如飲甘露似的,得到莫大的寬慰。用這樣的水做飯,那飯也是黃褐色的,而且一口米飯一口沙。
我剛到,搜索隊長就向我宣布了紀律:不準用水洗臉,不準用水洗腳、洗衣服。除了飲水之外,水不準他用。因為這裏沒有水,水要從幾百公裏之外運來!
就這樣,臉髒了,用幹毛巾擦擦;腳臭了,光著腳在沙地裏走走;衣服髒了,臭了——由它去!
每當我吃完飯,就在碗裏倒點開水,洗淨飯碗之後,便喝進肚子,一舉兩得。
在沙漠裏,水壺成為不可離身的命根子,甚至比賈寶玉脖子上掛著的通靈寶玉還珍貴。每當離開大本營出去探索時,頭一樁事情就是往水壺裏灌滿水,左一個水壺,右一個水壺,像“雙槍老太婆”似的背了起來。人們常說黃金寶貴,珍珠寶貴,不,在沙漠裏,水才是最可貴的。
沙漠裏是如此炎熱:最高地表溫度達60c左右,氣溫高達50c左右。我曾把一小段蠟燭放在沙漠上,沒一會兒,蠟燭就熔化了。據炊事1告訴我,把雞蛋放在沙中,一個小時就熟了。
我的嘴唇經常感到幹硬,腳後跟皮膚也皸裂了。水壺成了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東西,甚至在睡覺時也把水壺放在枕邊,渴了就得喝幾口。很奇怪,盡管喝水量比平時大得多,卻很少小便,因為水分大部分透過皮膚蒸發了。
我發覺在帳篷的一角,一位戰士正在用雙手使勁地著什麽。我熱得坐不住,便走了過去。我一看,明白了:他是通信兵,用的是手式收發報機。在收發電報之前,要使勁地,把力氣“轉換”為電能,供收發報機使用。
他不斷地著,衣服上隻見汗霜,不見汗珠——汗剛一流出來,馬上就蒸發幹了!
我不好意思“旁觀”,試著幫他。十幾分鍾全身就像熱炸了似的,雙手發軟。他從我的手中搶過手柄,又不住地了下去……
在那些緊張而艱辛的搜尋彭加木的日子裏,通信兵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總是在帳篷的那個角落工作著,一會兒著發電機,一會兒呼號著,一會兒記錄著,一會兒把密碼譯成中文,一會兒又把中文譯成密碼,而那密碼又是幾天一換,剛熟悉了又換新的密碼了。大清早,他就開始呼號。中午驕陽似火的時候,他在那裏按電鍵。夜深,當別人發出鼾聲,他還在那裏著,記錄著。他在收發電報的時候,頭戴耳機,雙腿盤坐,全神貫注,亦如雕像,隻有右手在按電鍵或握筆記錄。他的臉色那般嚴峻。唯有無線電波傳來好消息時,他才微微笑了。他的軍裝上的汗霜如同羅布泊的鹽鹼一般——沙漠深處,水比油貴,洗衣服是不允許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