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豐富越野賽車經驗的新疆摩托車俱樂部領隊劉建元說,參與越野拉力賽的車手一旦偏離比賽路線,切不可莽撞駕駛,這會給救援增加難度。“迷失方向時最怕亂了陣腳、壞了心態、喪失信心。”已有近十年戶外探險經驗的馬誌軍說,在絕地遇險又缺少導航設備的情況下,避免消耗體力最重要。“要計劃用食和用水(包括車水箱中的水),節約飲食,平靜心態,等待救援。”車賽組委會表示,等沙塵暴過去,如果仍未找到失蹤的上海車手,將展開第二套預案——直升機救援。
就在眾人擔心、兩車手失蹤50小時的時候,在5月4日15時50分,從若羌縣黨委副書記楊銀林那裏傳出好消息:失蹤的上海籍賽手已經找到,兩人均安然無恙。
楊銀林說:“兩名賽手因為電瓶故障,棄車步行50公裏,遇到路過的一輛便車,就搭車前往60公裏外的羅布泊鎮鎮政府駐地求救,羅布泊鎮黨委副書記趙惠安接待了他們,幫助購買了電瓶,並僱車將兩人送到故障車處,等車修好後,再開出羅布泊。”他們預計在兩天後跟大部隊會合。
就在失蹤的上海車手終於被找到的時候,按照比賽日程,5月4日舉行的從若羌到且末的203公裏汽車、摩托車集結賽,但由於當日出現沙塵暴天氣,最低能見度僅有四米左右,一輛切諾基工作車在上午十時出發後,在距離若羌縣城不到70公裏的315國道翻車,兩名新疆環塔汽摩運動俱樂部工作人員受重傷,下午被送往若羌縣人民醫院。在翻車事故中一男性傷員是司機,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一女性傷員頭部受傷嚴重,但思維清晰,因醫院設備簡陋,經過四個小時觀察,於下午六時半轉往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庫爾勒市。
由於道路艱險,且加上大風和沙塵天氣的影響,40多輛汽車或摩托車退出比賽。
從“2006中國.新疆汽車摩托車越野挑戰賽”的種種報導中,眾多讀者體會到羅布泊自然環境的險惡,又勾起對於30年前在那裏為科學而獻身的彭加木的無限懷念……
◆六次尋找彭加木
在彭加木失蹤之後,曾經有過六次大規模的尋找。
第一次尋找是在1980年6月18日、19日,亦即從彭加木失蹤的翌日開始。尋找者是彭加木所率領的科學考察隊員和司機等九人,分坐三輛越野車分頭找。沿著腳印連續找了兩天,隊員馬仁文在離營地東北十公裏處的一個蘆葦包上發現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記,一張椰子奶油糖紙夾在蘆葦稈上,這正是他在米蘭農場買的那種糖。當他們打算沿著彭加木腳印追尋的時候,遇到了堅硬的鹽殼板,腳印消失,失去了追蹤的線索。
第二次尋找是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在收到呼救訊號後,當地部隊和科學考察隊員出動員36人次,在出事點東西30公裏範圍內反覆尋找。空軍還出動九架直升機、三架安-2型飛機,在出事點東西50公裏範圍內進行離地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三次尋找是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動員17人,汽車48輛,飛機29架次,搜索飛行員00多小時,搜索範圍達4000多平方公裏。公安部還派出公安人員,帶著六條警犬趕往羅布泊。可是警犬來到這滾燙的羅布泊,失去了嗅覺,沒有找到彭加木蹤跡。
第四次尋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69人、18輛越野車,總共搜索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裏,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裏,總共搜尋麵積為1011平方公裏,無功而返。
第五次是在彭加木失蹤24年之後——2004年4月6日,中國記者組成“尋找彭加木活動”探險團,一行十人,分乘兩輛豐田越野車從烏魯木齊市出發,進入羅布泊,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六次則是2006年4月,誠如前麵引述的新華社報導中所說,“一支科學探險隊員3日在距羅布泊東5最近的城市甘肅敦煌集結,14日一早將向彭加木失蹤的區域進發,試圖確認新的發現是否為彭加木的遺體。”這支科學探險隊由專家、媒體記者和誌願者組成,共30餘人。
除了這六次有組織的、有一定規模的搜索之外,民間的、個人的搜索也持續不斷。從2001年起,唐守業等人每年都到庫木庫都克附近搜尋,並且開始使用地下金屬探測器等先進工具,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線索。他的做法得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得到了一些企業的熱心捐贈。唐守業說:“我們目前使用的探測器可以‘探’到地下1.5米,下一次我可能用上能探測10米深度的探測器。也許某天我將在彭加木留下最後活動痕跡的地方住下來,以此為中心,用探測器對周邊區域分片掃描,一個地方也不遺漏,搜索彭加木的遺物。”
當年在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中擔任行政總管的陳百錄,在2004年已經64歲了,仍然加入民間搜尋者行列。他說:“彭加木失蹤時攜帶有兩台鐵殼的照相機、一個地質鐵榔頭、一個羅盤、一個水壺,目前這些都沒有找到,但應該不會被金屬探測器遺漏。”
人民沒有忘記彭加木。1981年10月16日,上海《文匯報》報導上海市政府追授彭加木為革命烈士,並舉行追悼會:
就在眾人擔心、兩車手失蹤50小時的時候,在5月4日15時50分,從若羌縣黨委副書記楊銀林那裏傳出好消息:失蹤的上海籍賽手已經找到,兩人均安然無恙。
楊銀林說:“兩名賽手因為電瓶故障,棄車步行50公裏,遇到路過的一輛便車,就搭車前往60公裏外的羅布泊鎮鎮政府駐地求救,羅布泊鎮黨委副書記趙惠安接待了他們,幫助購買了電瓶,並僱車將兩人送到故障車處,等車修好後,再開出羅布泊。”他們預計在兩天後跟大部隊會合。
就在失蹤的上海車手終於被找到的時候,按照比賽日程,5月4日舉行的從若羌到且末的203公裏汽車、摩托車集結賽,但由於當日出現沙塵暴天氣,最低能見度僅有四米左右,一輛切諾基工作車在上午十時出發後,在距離若羌縣城不到70公裏的315國道翻車,兩名新疆環塔汽摩運動俱樂部工作人員受重傷,下午被送往若羌縣人民醫院。在翻車事故中一男性傷員是司機,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一女性傷員頭部受傷嚴重,但思維清晰,因醫院設備簡陋,經過四個小時觀察,於下午六時半轉往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庫爾勒市。
由於道路艱險,且加上大風和沙塵天氣的影響,40多輛汽車或摩托車退出比賽。
從“2006中國.新疆汽車摩托車越野挑戰賽”的種種報導中,眾多讀者體會到羅布泊自然環境的險惡,又勾起對於30年前在那裏為科學而獻身的彭加木的無限懷念……
◆六次尋找彭加木
在彭加木失蹤之後,曾經有過六次大規模的尋找。
第一次尋找是在1980年6月18日、19日,亦即從彭加木失蹤的翌日開始。尋找者是彭加木所率領的科學考察隊員和司機等九人,分坐三輛越野車分頭找。沿著腳印連續找了兩天,隊員馬仁文在離營地東北十公裏處的一個蘆葦包上發現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記,一張椰子奶油糖紙夾在蘆葦稈上,這正是他在米蘭農場買的那種糖。當他們打算沿著彭加木腳印追尋的時候,遇到了堅硬的鹽殼板,腳印消失,失去了追蹤的線索。
第二次尋找是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在收到呼救訊號後,當地部隊和科學考察隊員出動員36人次,在出事點東西30公裏範圍內反覆尋找。空軍還出動九架直升機、三架安-2型飛機,在出事點東西50公裏範圍內進行離地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三次尋找是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動員17人,汽車48輛,飛機29架次,搜索飛行員00多小時,搜索範圍達4000多平方公裏。公安部還派出公安人員,帶著六條警犬趕往羅布泊。可是警犬來到這滾燙的羅布泊,失去了嗅覺,沒有找到彭加木蹤跡。
第四次尋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69人、18輛越野車,總共搜索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裏,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裏,總共搜尋麵積為1011平方公裏,無功而返。
第五次是在彭加木失蹤24年之後——2004年4月6日,中國記者組成“尋找彭加木活動”探險團,一行十人,分乘兩輛豐田越野車從烏魯木齊市出發,進入羅布泊,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六次則是2006年4月,誠如前麵引述的新華社報導中所說,“一支科學探險隊員3日在距羅布泊東5最近的城市甘肅敦煌集結,14日一早將向彭加木失蹤的區域進發,試圖確認新的發現是否為彭加木的遺體。”這支科學探險隊由專家、媒體記者和誌願者組成,共30餘人。
除了這六次有組織的、有一定規模的搜索之外,民間的、個人的搜索也持續不斷。從2001年起,唐守業等人每年都到庫木庫都克附近搜尋,並且開始使用地下金屬探測器等先進工具,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線索。他的做法得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得到了一些企業的熱心捐贈。唐守業說:“我們目前使用的探測器可以‘探’到地下1.5米,下一次我可能用上能探測10米深度的探測器。也許某天我將在彭加木留下最後活動痕跡的地方住下來,以此為中心,用探測器對周邊區域分片掃描,一個地方也不遺漏,搜索彭加木的遺物。”
當年在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中擔任行政總管的陳百錄,在2004年已經64歲了,仍然加入民間搜尋者行列。他說:“彭加木失蹤時攜帶有兩台鐵殼的照相機、一個地質鐵榔頭、一個羅盤、一個水壺,目前這些都沒有找到,但應該不會被金屬探測器遺漏。”
人民沒有忘記彭加木。1981年10月16日,上海《文匯報》報導上海市政府追授彭加木為革命烈士,並舉行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