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扼腕嘆息的是,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直至1978年,前後整整15年,被“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及“五七幹校”所浪費。這恰恰是我從23歲到38歲的年富力強的人生黃金時期。如果那15年用於專業創作,豈止可以多寫1000萬字。這是最大的時間的浪費,生命的浪費。更何況那無休無止的澎湃在中國大地的極“左”思潮,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以致後來不得不花費很多精力去撥亂反正,這才終於走上真理的軌道。
我視創作為生命,把作品看做是“凝固的時間”。筆寫來的,斧頭也砍不掉。自從11歲發表第一篇作品以來,我一輩子可以說是“從一而終”,隻從事一項事業,即文學創作。
其實,有兩個時期,我完全可以不寫作:
一是“文革”時期,出書時除了送50本樣書之外,沒有一分錢稿費。在那樣的歲月,我白天在農村下地勞動,或者在電影廠裏做“煤渣磚”、挖防空洞,夜晚像做“地下工作”一般悄悄寫作,居然也出版了10本科普、童話等“6離政治”的書,還寫好一大批書稿,壓在我的抽屜或者出版社編輯的抽屜裏,所以在粉碎“四人幫”之後我的作品如同噴泉湧出,在1978年我一度創造了“月出一書”的記錄。
二是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事業有成,我自己也擁有一批智慧財產權,很多人都勸我不必寫了,含飴弄孫,坐享清福。我卻依然不停地寫作。我先後12次應邀出席全國書市,還多次出席北京書市、上海書市、羊城書市,就是因為我不斷推出有影響的新著,出版社藉助於書市“造勢”,舉行新書首發式或者簽名售書。
在中國作家之中,我是很另類的一個。我的作品除了數量多之外,而且體裁多樣。我是一個寫作興趣非常廣泛的人,早年寫詩,後來寫過小說、散文、童話、寓言、電影劇本、雜文、評論以至相聲、快板、歌詞,最後定位在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的紀實文學。
我是中國作家之中不多的出身理工科的作家之一。我在北京大學讀了6年化學本科,畢業之後卻“背叛”了化學,從事電影、文學創作。正因為我有著理科背景,所以早年寫了《十萬個為什麽》、《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普、科幻作品;此後轉向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創作,進行“大題材、高層次、第一手”的採訪,寫下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寫下關於1957年全景式的紀實長篇《反右派始末》,寫下182萬字的長卷《“四人幫”興亡》,寫下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紀實長篇《鄧小平改變中國》等等;隨著我的兩個兒子分別在台灣、美國安家,我5次去台灣,7次去美國,並開始世界性的漫遊,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了十幾萬張照片,寫下二十來本圖文並茂的“行走文學”作品,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記述異域風情,諸如《美國自由行》、《星條旗下的生活》、《櫻花下的日本》、《真實的朝鮮》、《歐洲自由行》、《澳大利亞自由行》、《一半沙漠一半海—埃及和杜拜》以及《大陸腳遊台灣》、《台灣那些事兒》等等。其中在美國“9?11事件”爆發時趕往紐約所寫的長篇《受傷的美國》以及蘇聯解體10周年時訪問俄羅斯、烏克蘭所寫的長篇《行走俄羅斯》,則已經超出“行走文學”的範圍,成為國際重大事件的紀實文學。科普、科幻作品,紀實文學,行走文學,形成了我的作品的三大板塊。
我母親說我屬“勞碌命”,還說我是吃“英雄飯”的。大約命中注定,我要勞碌一輩子。這一回我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約,著手整理、修改我的2000多萬字的作品,分卷、分批出版,這無疑是一頓“英雄”才能吃下的硬“飯”,我又要“勞碌”一陣子了。我的體質向來不錯,常以病歷卡保持空白記錄而逞“英雄”。然而2008年秋日的一場突然襲來的大病差一點給我的生命畫上句號。我是寫好遺囑上手術台的。由於大夫的精心治療,我算是從手術房裏撿回一條命。經過這次與死神搏鬥,我倍感時間的寶貴、生命的有限。2009年我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搶點運行”,出了十幾本書,又一次創造“月出一書”的紀錄。我還日夜兼程趕寫了42萬字的長篇新著《錢學森》,在“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去世之後一個月發行全國。
2010年1月底,我接到醫院統計員的電話,她一再問,接電話的是不是葉永烈本人,我告訴她我剛從杜拜、埃及歸來,聽得出電話那頭傳來吃驚的聲音。我在出院之後已經第二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明白這是在“跟蹤”統計手術後的“存活率”。我不在乎我能“存活”多少年,但是我很在乎我能寫作多少年。寫作著是美麗的,寫作的人生是燦爛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如今的我,一切正常,照樣出國,照樣採訪,照樣寫作,隻是多了一種強烈的時間緊迫感。我希望在完成《葉永烈文集》的整理工作之後,能夠全力以赴寫出幾部長篇新著。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出版的《葉永烈文集》,隻收入我在中國內地能夠出版的著作。我還有一部分在香港、台灣出版的著作以及已經完成的《“風波”三部曲》(即150萬字的《出沒風波裏》、《現在可以說了》、《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後兩部長篇,尚不能收入。
我視創作為生命,把作品看做是“凝固的時間”。筆寫來的,斧頭也砍不掉。自從11歲發表第一篇作品以來,我一輩子可以說是“從一而終”,隻從事一項事業,即文學創作。
其實,有兩個時期,我完全可以不寫作:
一是“文革”時期,出書時除了送50本樣書之外,沒有一分錢稿費。在那樣的歲月,我白天在農村下地勞動,或者在電影廠裏做“煤渣磚”、挖防空洞,夜晚像做“地下工作”一般悄悄寫作,居然也出版了10本科普、童話等“6離政治”的書,還寫好一大批書稿,壓在我的抽屜或者出版社編輯的抽屜裏,所以在粉碎“四人幫”之後我的作品如同噴泉湧出,在1978年我一度創造了“月出一書”的記錄。
二是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事業有成,我自己也擁有一批智慧財產權,很多人都勸我不必寫了,含飴弄孫,坐享清福。我卻依然不停地寫作。我先後12次應邀出席全國書市,還多次出席北京書市、上海書市、羊城書市,就是因為我不斷推出有影響的新著,出版社藉助於書市“造勢”,舉行新書首發式或者簽名售書。
在中國作家之中,我是很另類的一個。我的作品除了數量多之外,而且體裁多樣。我是一個寫作興趣非常廣泛的人,早年寫詩,後來寫過小說、散文、童話、寓言、電影劇本、雜文、評論以至相聲、快板、歌詞,最後定位在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的紀實文學。
我是中國作家之中不多的出身理工科的作家之一。我在北京大學讀了6年化學本科,畢業之後卻“背叛”了化學,從事電影、文學創作。正因為我有著理科背景,所以早年寫了《十萬個為什麽》、《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普、科幻作品;此後轉向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創作,進行“大題材、高層次、第一手”的採訪,寫下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寫下關於1957年全景式的紀實長篇《反右派始末》,寫下182萬字的長卷《“四人幫”興亡》,寫下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紀實長篇《鄧小平改變中國》等等;隨著我的兩個兒子分別在台灣、美國安家,我5次去台灣,7次去美國,並開始世界性的漫遊,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了十幾萬張照片,寫下二十來本圖文並茂的“行走文學”作品,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記述異域風情,諸如《美國自由行》、《星條旗下的生活》、《櫻花下的日本》、《真實的朝鮮》、《歐洲自由行》、《澳大利亞自由行》、《一半沙漠一半海—埃及和杜拜》以及《大陸腳遊台灣》、《台灣那些事兒》等等。其中在美國“9?11事件”爆發時趕往紐約所寫的長篇《受傷的美國》以及蘇聯解體10周年時訪問俄羅斯、烏克蘭所寫的長篇《行走俄羅斯》,則已經超出“行走文學”的範圍,成為國際重大事件的紀實文學。科普、科幻作品,紀實文學,行走文學,形成了我的作品的三大板塊。
我母親說我屬“勞碌命”,還說我是吃“英雄飯”的。大約命中注定,我要勞碌一輩子。這一回我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約,著手整理、修改我的2000多萬字的作品,分卷、分批出版,這無疑是一頓“英雄”才能吃下的硬“飯”,我又要“勞碌”一陣子了。我的體質向來不錯,常以病歷卡保持空白記錄而逞“英雄”。然而2008年秋日的一場突然襲來的大病差一點給我的生命畫上句號。我是寫好遺囑上手術台的。由於大夫的精心治療,我算是從手術房裏撿回一條命。經過這次與死神搏鬥,我倍感時間的寶貴、生命的有限。2009年我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搶點運行”,出了十幾本書,又一次創造“月出一書”的紀錄。我還日夜兼程趕寫了42萬字的長篇新著《錢學森》,在“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去世之後一個月發行全國。
2010年1月底,我接到醫院統計員的電話,她一再問,接電話的是不是葉永烈本人,我告訴她我剛從杜拜、埃及歸來,聽得出電話那頭傳來吃驚的聲音。我在出院之後已經第二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明白這是在“跟蹤”統計手術後的“存活率”。我不在乎我能“存活”多少年,但是我很在乎我能寫作多少年。寫作著是美麗的,寫作的人生是燦爛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如今的我,一切正常,照樣出國,照樣採訪,照樣寫作,隻是多了一種強烈的時間緊迫感。我希望在完成《葉永烈文集》的整理工作之後,能夠全力以赴寫出幾部長篇新著。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出版的《葉永烈文集》,隻收入我在中國內地能夠出版的著作。我還有一部分在香港、台灣出版的著作以及已經完成的《“風波”三部曲》(即150萬字的《出沒風波裏》、《現在可以說了》、《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後兩部長篇,尚不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