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崇禎
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崇禎(4)
崇禎初年,為了節省帝國開支,他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驛站,因為他認為驛站的存在,既使來往的官員揩了國家的油,同時還得養大量的驛卒。裁撤的結果是導致大批因失業而無法生存的驛卒紛紛加入了農民起義的行列,在這些默默無聞的驛卒中,有一個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李自成。而崇禎裁撤驛站,據統計,所節約的開支僅僅為3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皇宮一個月的支出。
眾所周知,明朝官員薪水之低是歷朝罕見的,一個知縣的月薪是7.5石,約折價10兩銀子左右,即使是正二品的尚書,也隻不過區區61石,還不到100兩銀子,但一個官員要想維持正常的開支--遠遠不是花天酒地,窮奢極欲,這點薪水連杯水車薪也算不上。大清官海瑞生活在比崇禎早幾十年的萬曆年間,他為其母作壽時,隻能買兩斤豬肉而已,連總督胡憲宗聽了也覺得甚是不忍。等到海瑞晚年東山再起,被任命為正二品的南京右都禦史時,為了置辦一身官服,竟然不得不變賣家產。
在這種超級低薪的前提下,官員們如果不集體貪汙受賄,絕對無法生存下去。而明朝的官僚製度,本身似乎對一定程度的受賄是默許的--如地方官員向京官例行的炭敬、冰敬,以及官員出差時成了慣例的打秋風等等均被視作正常。因而在明代,各個州縣在徵收上交國家的正稅以外還得向百姓多征多少錢糧,一個下級地方官每年應該向上司進幾次貢,每次的數額大約是多少,都有一定的慣例可循,這本身也已成為明代官僚體製的一部份。
崇禎除了是個節儉主義者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本身擁有豐厚的內帑,然後可以大談節儉,同時也要求所有官員不但要節儉,而且要廉潔,這本來是一個明君的確該有的品德。但是,理想主者的錯誤往往是無視現實的可能性而急於求成,急於求完美,崇禎即是如此。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禎本人不清楚帝國裏這種集體受賄的深層因由,卻簡單地企圖用儒家道德來約束和要求大臣,屢屢宣講“文官不愛錢”的古訓。這不但毫無作用,反而顯得聖上如同腐儒一樣不解世事,迂闊可笑。反過來,崇禎則自覺有充足的理由認定手下的官員都是一幫酒囊飯袋,蛀蟲敗類。君臣關係之緊張,歷朝歷代大致無過於崇禎年間。
崇禎元年七月,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在上疏給崇禎時指出,當今世上,幹什麽事不用錢?哪個官員又不愛錢?做官是花錢買來的,因此這些官員上任後,為了收回成本當然就得貪汙受賄。因此,說到害民,就將這歸咎於知府和知縣等地方官的不廉潔上是不公平的,因為這些人沒法廉潔。他們薪水極低,而上司卻想方設法要勒索,過往官紳要打秋豐,進京朝覲一次至少要花三四千兩銀子,這些錢又不能從天而降,叫他們如何廉潔呢?韓一良舉證說,州縣的官員進京,京城的禦史和給事中們號稱開市,是一個撈錢的好機會。他本人兩個月以來拒收的贈金就有500兩。末了,韓一良認為,他淡交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建議,隻有嚴懲少數罪大惡極的貪汙受賄者,讓大臣們把錢當作禍水,才有可能出現廉潔愛民的情況。
崇禎對韓一良的說法深以為然,專門為這一奏摺開了一次現場會,他讓韓一良站在大臣麵前搖頭晃腦地朗讀了這一奏摺,然後又讓大臣們互相傳閱,並決定要破格提拔此人,當場就要任命他為右僉都禦史。負責官員升遷的吏部尚書一麵連連稱善,一麵卻別有用心地說:韓一良所奏一定是有所指的,請皇上命他挑出最嚴重的貪汙受賄案例來,以便以此為例進行重處。
這明明是給韓一良過不去,韓一良本來不過是要在崇禎麵前表明他的忠心與幹練,又哪裏敢真正舉出哪個官員貪汙、哪個官員受賄呢?他隻得支吾著說折中所言俱是風聞,並沒有一個準確的事實。這下崇禎不高興了:“難道連一個貪汙受賄者你也不知道,就寫了這個奏摺嗎?限五日內奏明。”
五天後,韓一良隻得糾彈了幾個已被打倒了的閹黨死老虎交差,崇禎看出他在打馬虎眼,再次令他當著眾臣朗讀那本奏摺,當韓讀到他兩個月收到贈金500兩時,崇禎立即打斷他,厲聲追問這500兩銀子到底是誰送的?韓一良推說記不清了。崇禎龍顏大怒,韓一良的右都僉禦史沒做成不說,還差點丟了命。
韓一良事件的結果是,崇禎越來越對整個帝國的文官係統感到不滿,對大臣們的從政能力和品德人格都持懷疑態度,此後,他在用人上總是頗多猜疑,甚至隻得自已一個人去幹。就像一個勤快的笨蛋總是要比一般的笨蛋幹出更多的不可收拾的蠢事一樣,一個自以為是而又事必躬親的專製君主給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造成的傷害,遠遠要大過一個平庸、惰怠、無所事事的皇帝。
同時,縱觀崇禎一生,他的內心內心深處肯定懷著一種很大程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才會對他人的評價特別敏感,有時候簡直就是一種病態。這病態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對於身邊所有人都懷著一種深刻的懷疑和猜忌。皇帝的這種病態心理在他統治後期尤其明顯,往往使得朝臣們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不能自己:如果大臣們表現得平庸無能,這當然會讓自以為高明的皇帝十二萬分地看不起,其結果肯定無法得到皇帝的歡心;而表現得精明能幹卻又頗易遭到神經過敏的皇帝的猜忌,以致於讓他懷疑大臣們是在看不起他,那樣的後果將更為嚴重。
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崇禎(4)
崇禎初年,為了節省帝國開支,他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驛站,因為他認為驛站的存在,既使來往的官員揩了國家的油,同時還得養大量的驛卒。裁撤的結果是導致大批因失業而無法生存的驛卒紛紛加入了農民起義的行列,在這些默默無聞的驛卒中,有一個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李自成。而崇禎裁撤驛站,據統計,所節約的開支僅僅為3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皇宮一個月的支出。
眾所周知,明朝官員薪水之低是歷朝罕見的,一個知縣的月薪是7.5石,約折價10兩銀子左右,即使是正二品的尚書,也隻不過區區61石,還不到100兩銀子,但一個官員要想維持正常的開支--遠遠不是花天酒地,窮奢極欲,這點薪水連杯水車薪也算不上。大清官海瑞生活在比崇禎早幾十年的萬曆年間,他為其母作壽時,隻能買兩斤豬肉而已,連總督胡憲宗聽了也覺得甚是不忍。等到海瑞晚年東山再起,被任命為正二品的南京右都禦史時,為了置辦一身官服,竟然不得不變賣家產。
在這種超級低薪的前提下,官員們如果不集體貪汙受賄,絕對無法生存下去。而明朝的官僚製度,本身似乎對一定程度的受賄是默許的--如地方官員向京官例行的炭敬、冰敬,以及官員出差時成了慣例的打秋風等等均被視作正常。因而在明代,各個州縣在徵收上交國家的正稅以外還得向百姓多征多少錢糧,一個下級地方官每年應該向上司進幾次貢,每次的數額大約是多少,都有一定的慣例可循,這本身也已成為明代官僚體製的一部份。
崇禎除了是個節儉主義者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本身擁有豐厚的內帑,然後可以大談節儉,同時也要求所有官員不但要節儉,而且要廉潔,這本來是一個明君的確該有的品德。但是,理想主者的錯誤往往是無視現實的可能性而急於求成,急於求完美,崇禎即是如此。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禎本人不清楚帝國裏這種集體受賄的深層因由,卻簡單地企圖用儒家道德來約束和要求大臣,屢屢宣講“文官不愛錢”的古訓。這不但毫無作用,反而顯得聖上如同腐儒一樣不解世事,迂闊可笑。反過來,崇禎則自覺有充足的理由認定手下的官員都是一幫酒囊飯袋,蛀蟲敗類。君臣關係之緊張,歷朝歷代大致無過於崇禎年間。
崇禎元年七月,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在上疏給崇禎時指出,當今世上,幹什麽事不用錢?哪個官員又不愛錢?做官是花錢買來的,因此這些官員上任後,為了收回成本當然就得貪汙受賄。因此,說到害民,就將這歸咎於知府和知縣等地方官的不廉潔上是不公平的,因為這些人沒法廉潔。他們薪水極低,而上司卻想方設法要勒索,過往官紳要打秋豐,進京朝覲一次至少要花三四千兩銀子,這些錢又不能從天而降,叫他們如何廉潔呢?韓一良舉證說,州縣的官員進京,京城的禦史和給事中們號稱開市,是一個撈錢的好機會。他本人兩個月以來拒收的贈金就有500兩。末了,韓一良認為,他淡交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建議,隻有嚴懲少數罪大惡極的貪汙受賄者,讓大臣們把錢當作禍水,才有可能出現廉潔愛民的情況。
崇禎對韓一良的說法深以為然,專門為這一奏摺開了一次現場會,他讓韓一良站在大臣麵前搖頭晃腦地朗讀了這一奏摺,然後又讓大臣們互相傳閱,並決定要破格提拔此人,當場就要任命他為右僉都禦史。負責官員升遷的吏部尚書一麵連連稱善,一麵卻別有用心地說:韓一良所奏一定是有所指的,請皇上命他挑出最嚴重的貪汙受賄案例來,以便以此為例進行重處。
這明明是給韓一良過不去,韓一良本來不過是要在崇禎麵前表明他的忠心與幹練,又哪裏敢真正舉出哪個官員貪汙、哪個官員受賄呢?他隻得支吾著說折中所言俱是風聞,並沒有一個準確的事實。這下崇禎不高興了:“難道連一個貪汙受賄者你也不知道,就寫了這個奏摺嗎?限五日內奏明。”
五天後,韓一良隻得糾彈了幾個已被打倒了的閹黨死老虎交差,崇禎看出他在打馬虎眼,再次令他當著眾臣朗讀那本奏摺,當韓讀到他兩個月收到贈金500兩時,崇禎立即打斷他,厲聲追問這500兩銀子到底是誰送的?韓一良推說記不清了。崇禎龍顏大怒,韓一良的右都僉禦史沒做成不說,還差點丟了命。
韓一良事件的結果是,崇禎越來越對整個帝國的文官係統感到不滿,對大臣們的從政能力和品德人格都持懷疑態度,此後,他在用人上總是頗多猜疑,甚至隻得自已一個人去幹。就像一個勤快的笨蛋總是要比一般的笨蛋幹出更多的不可收拾的蠢事一樣,一個自以為是而又事必躬親的專製君主給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造成的傷害,遠遠要大過一個平庸、惰怠、無所事事的皇帝。
同時,縱觀崇禎一生,他的內心內心深處肯定懷著一種很大程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才會對他人的評價特別敏感,有時候簡直就是一種病態。這病態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對於身邊所有人都懷著一種深刻的懷疑和猜忌。皇帝的這種病態心理在他統治後期尤其明顯,往往使得朝臣們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不能自己:如果大臣們表現得平庸無能,這當然會讓自以為高明的皇帝十二萬分地看不起,其結果肯定無法得到皇帝的歡心;而表現得精明能幹卻又頗易遭到神經過敏的皇帝的猜忌,以致於讓他懷疑大臣們是在看不起他,那樣的後果將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