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寵信的道士不少,像張虛白這樣自愛的則不多。最有名的當屬林靈素。他相貌極為奇異。據說,因為好酒貪杯,又沒有錢,於是向人家賒帳,欠多了酒帳,債主前來討債,他“舉手自折其麵”,結果,導致他一半臉幹枯如骷髏,一半臉則滋潤如常人。皇帝一見到林靈素,頓時就懵了,他疑疑惑惑地發問:“先生過去當過官嗎?曾經見過我嗎?”道家大師林靈素答道:“我往年在天上玉皇大帝那兒當差時,曾經侍奉過聖上您的大駕。”皇帝道:“那段事如今我還恍惚記得。我記得你好像是騎一頭青牛,那青牛如今哪兒去了?”靈素回答:“我把它寄牧在外國了,不久就會來此。”皇帝又驚又喜,不但知道了自己的前世,還找到了天上的仙伴。皇帝的心情無比喜悅。
徽宗皇帝弄清楚自己的前世今生後,相當感慨。他派人宣諭有關部門:自己是上帝長子,隻因為憐憫中華大地到處都是金狄之教(指佛教),因此懇求上帝父親願意下凡為百姓之主,令天下歸於正道。於是,道籙院請示了上帝之後,正式冊封徽宗皇帝為“教主道君皇帝”。
在此期間,道家的修行、典禮、儀式、經典與生活方式,成了皇帝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皇帝相當自覺地以此要求自己,陶醉而且樂此不疲。於是,在此期間,中國道教的勢力遠遠壓倒佛教,達到了自己發展的頂峰。為此,道家弟子們,實在是應該感謝這位教主皇帝。
當時僅林靈素一人,就有弟子兩萬多人,錦衣玉食地在京城內外招搖。他的勢焰極盛,甚至被人們稱為“道家兩府”,意思是此人的權勢已經可以和宰相併列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褚慧仙卿林靈素林大師的一番做作,導致了徽宗皇帝對於元祐黨人案和上書言事獲罪者們的重新思考。有一天,皇帝在太清樓設宴,林靈素侍宴。恰巧太清樓下就有一塊元祐黨人碑。林靈素走到碑前,納頭便拜。皇帝大為訝異,問他何以如此,大師莊容回答道:“這塊碑上的名字大都是天上的星宿,臣大模大樣地不稽首致禮,今後回到天上,大家如何相處?”據說這位老道還隨即吟詩一首: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翻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元祐是何人?
第五部分: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的宋太祖
從風流天子到亡國奴的宋徽宗(7)
人們找不到這位林靈素與蘇東坡、黃庭堅這些人有什麽瓜葛、淵源的證據。道士忽然為那些倒黴蛋說話,由不得徽宗不信。這可能是促使宋徽宗對元祐黨人的態度明顯好轉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此前後,還有一位道士,也曾經以類似的方式,使皇帝感受到了一種特殊的壓力。據說,有一次皇帝巡視一座道觀。觀中的道士在皇帝麵前,向上帝伏地跪拜,過了很久才起來。皇帝問他發生了什麽事,這位道士回答說:“剛才到上帝辦公的地方,正好趕上奎宿在向上帝匯報工作,很久才完,臣隻能等他完畢才能上達奏章。”皇帝聽了,感嘆不已;又問那奎宿是什麽人?向上帝匯報了些什麽事情?道士回答:“臣離得遠,聽不清,對於他們談的事情不得而知。不過那位奎宿臣倒是看清了,就是以前的端明殿學士蘇軾。”據說,徽宗皇帝聽了之後,大為改容。隨後,對元祐黨一案的態度發生了許多明顯的變化。
在此時此刻,藝術家宋徽宗的想像則已經插上了道教的翅膀,正在現實生活中的此岸世界上空,盡情地翱翔。應該說,道家的思想觀念與皇家的思想觀念是最為默契的,因為兩者的追求高度一致。對於道家人士來說,此岸也就是今生今世的快樂追求是最重要的——健康長壽,長生不老,修煉成仙,白日飛升等等。如果今生今世就能夠修煉成仙的話,也就意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來生來世的問題。與此種聰明作法比較起來,苦巴巴地修煉來世的佛家人士,實在是顯得特別愚蠢。
一般說來,皇帝內心深處最焦慮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坐穩屁股底下的這把龍椅,不要讓別人搶了去;第二就是怎麽樣才能盡可能坐得時間長一點,最好是長生不老地永遠坐下去。這兩個根本性的焦慮,是大多數皇帝特別喜歡道家的主要原因。
當然,道家修煉時的美妙也實在不錯。他們認為健康長壽是可以通過采陰補陽來實現的。這個過程要求:采陰的對象,最好是十六歲左右的處女;皮膚白嫩細膩,氣色白裏透紅,骨骼玲瓏細緻,頭髮油光黑亮,五官和諧標緻,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準的美貌處女;而且,數量越多越好。采陰的場所,最好是有山有水,林木蔥蘢,鳥語花香,配以潺潺流水和恰到好處裊裊不絕如縷的音樂等等。采陰的時間,最好是萬物復甦的陽春時節等等。
徽宗皇帝實現這個夢想的過程相當浪漫,也相當漫長。在這浪漫而漫長的過程中,宋徽宗從一位好學上進的青年皇帝,一步一步蛻化,最後,終於蛻化成了一位徹底地、昏天黑地地追逐聲色犬馬的昏庸天子,成了中國歷史上數得上的幾位敗家皇帝。
這個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過程。比如:當上皇帝不久的宋徽宗,拿出一些玉製的盤碗杯盞來,小心翼翼地問大家:“我打算在國宴上用這些東西,又怕別人覺得太奢華,說三道四。你們認為怎麽樣?”
徽宗皇帝弄清楚自己的前世今生後,相當感慨。他派人宣諭有關部門:自己是上帝長子,隻因為憐憫中華大地到處都是金狄之教(指佛教),因此懇求上帝父親願意下凡為百姓之主,令天下歸於正道。於是,道籙院請示了上帝之後,正式冊封徽宗皇帝為“教主道君皇帝”。
在此期間,道家的修行、典禮、儀式、經典與生活方式,成了皇帝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皇帝相當自覺地以此要求自己,陶醉而且樂此不疲。於是,在此期間,中國道教的勢力遠遠壓倒佛教,達到了自己發展的頂峰。為此,道家弟子們,實在是應該感謝這位教主皇帝。
當時僅林靈素一人,就有弟子兩萬多人,錦衣玉食地在京城內外招搖。他的勢焰極盛,甚至被人們稱為“道家兩府”,意思是此人的權勢已經可以和宰相併列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褚慧仙卿林靈素林大師的一番做作,導致了徽宗皇帝對於元祐黨人案和上書言事獲罪者們的重新思考。有一天,皇帝在太清樓設宴,林靈素侍宴。恰巧太清樓下就有一塊元祐黨人碑。林靈素走到碑前,納頭便拜。皇帝大為訝異,問他何以如此,大師莊容回答道:“這塊碑上的名字大都是天上的星宿,臣大模大樣地不稽首致禮,今後回到天上,大家如何相處?”據說這位老道還隨即吟詩一首: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翻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元祐是何人?
第五部分: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的宋太祖
從風流天子到亡國奴的宋徽宗(7)
人們找不到這位林靈素與蘇東坡、黃庭堅這些人有什麽瓜葛、淵源的證據。道士忽然為那些倒黴蛋說話,由不得徽宗不信。這可能是促使宋徽宗對元祐黨人的態度明顯好轉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此前後,還有一位道士,也曾經以類似的方式,使皇帝感受到了一種特殊的壓力。據說,有一次皇帝巡視一座道觀。觀中的道士在皇帝麵前,向上帝伏地跪拜,過了很久才起來。皇帝問他發生了什麽事,這位道士回答說:“剛才到上帝辦公的地方,正好趕上奎宿在向上帝匯報工作,很久才完,臣隻能等他完畢才能上達奏章。”皇帝聽了,感嘆不已;又問那奎宿是什麽人?向上帝匯報了些什麽事情?道士回答:“臣離得遠,聽不清,對於他們談的事情不得而知。不過那位奎宿臣倒是看清了,就是以前的端明殿學士蘇軾。”據說,徽宗皇帝聽了之後,大為改容。隨後,對元祐黨一案的態度發生了許多明顯的變化。
在此時此刻,藝術家宋徽宗的想像則已經插上了道教的翅膀,正在現實生活中的此岸世界上空,盡情地翱翔。應該說,道家的思想觀念與皇家的思想觀念是最為默契的,因為兩者的追求高度一致。對於道家人士來說,此岸也就是今生今世的快樂追求是最重要的——健康長壽,長生不老,修煉成仙,白日飛升等等。如果今生今世就能夠修煉成仙的話,也就意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來生來世的問題。與此種聰明作法比較起來,苦巴巴地修煉來世的佛家人士,實在是顯得特別愚蠢。
一般說來,皇帝內心深處最焦慮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坐穩屁股底下的這把龍椅,不要讓別人搶了去;第二就是怎麽樣才能盡可能坐得時間長一點,最好是長生不老地永遠坐下去。這兩個根本性的焦慮,是大多數皇帝特別喜歡道家的主要原因。
當然,道家修煉時的美妙也實在不錯。他們認為健康長壽是可以通過采陰補陽來實現的。這個過程要求:采陰的對象,最好是十六歲左右的處女;皮膚白嫩細膩,氣色白裏透紅,骨骼玲瓏細緻,頭髮油光黑亮,五官和諧標緻,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準的美貌處女;而且,數量越多越好。采陰的場所,最好是有山有水,林木蔥蘢,鳥語花香,配以潺潺流水和恰到好處裊裊不絕如縷的音樂等等。采陰的時間,最好是萬物復甦的陽春時節等等。
徽宗皇帝實現這個夢想的過程相當浪漫,也相當漫長。在這浪漫而漫長的過程中,宋徽宗從一位好學上進的青年皇帝,一步一步蛻化,最後,終於蛻化成了一位徹底地、昏天黑地地追逐聲色犬馬的昏庸天子,成了中國歷史上數得上的幾位敗家皇帝。
這個過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過程。比如:當上皇帝不久的宋徽宗,拿出一些玉製的盤碗杯盞來,小心翼翼地問大家:“我打算在國宴上用這些東西,又怕別人覺得太奢華,說三道四。你們認為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