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因送假太監進宮伴太後,犯下欺君之罪,本當連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國職銜,勒令去河南鄉下閑置。呂不韋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東各諸侯國,多派遣使問訊,使者絡繹不絕。這件事被嬴政知道後,為了防止他謀變,嬴政就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麽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麽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 呂不韋看完書信,長嘆數聲,幾乎淚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麽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為了不讓家醜暴露,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想來想去,他覺得不如就此自盡,免得受苦。便取了鴆酒,勉強吞下,頃刻間斃命。幾年後趙姬也死了,趙姬死後,嬴政把母親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說是清除了對自己政權構成威脅的所有對手,於是他便開始對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在他們的輔佐下,嬴政採取了遠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後難,中間突破,後掃兩翼,最後滅齊的方針。在執行中又及時抓住可乘之機。靈活機動地變通主攻方向,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將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麵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隻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從此,春秋戰國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形成的諸侯爭霸,連年混戰局麵結束了,六國統一於秦。秦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這時,嬴政才三十九歲。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4)
實行改革建帝國
統一六國以後,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因而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從他開始,從此以後,中國歷代君主均稱皇帝,的後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他推行了一整套維護統一封建帝國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認為必須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能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製,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於是他廢除了自殷、周以來的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即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製,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禦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麵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製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
至此,嬴政可以說是清除了對自己政權構成威脅的所有對手,於是他便開始對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在他們的輔佐下,嬴政採取了遠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後難,中間突破,後掃兩翼,最後滅齊的方針。在執行中又及時抓住可乘之機。靈活機動地變通主攻方向,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將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麵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隻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從此,春秋戰國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形成的諸侯爭霸,連年混戰局麵結束了,六國統一於秦。秦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這時,嬴政才三十九歲。
第一部分: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4)
實行改革建帝國
統一六國以後,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因而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從他開始,從此以後,中國歷代君主均稱皇帝,的後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他推行了一整套維護統一封建帝國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認為必須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能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製,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於是他廢除了自殷、周以來的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即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製,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禦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麵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製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