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文人寫的戰記也可以有好的軍史價值。在馬甲看來,《硬戰》中值得借鑑的東西很多,但也存在著美中不足的地方。試舉幾例:
首先,文章的“重點情節”是描述交二總隊在睢杞戰役中堅守陣地的過程,但作者並沒有把這場戰鬥的特點講出來。交二總隊之所以能夠守住陳崗,關鍵之處是他們在村外設了埋伏,用共軍的遊擊戰術對付共軍,這本是豫東戰役之後被廣為宣傳的成功範例,作者卻好象不知道似的沒有寫。總是沖啊殺啊不怕死啊,顯得缺少技術含量,也顯得和其他國軍的“彈雨餘生”十分雷同。
其次,對於交二總隊的“重點對手”,作者花了很大精力進行描繪和渲染,但遺憾的是,他把對手的番號弄錯了。他說共軍是“劉長勝縱隊”,但其實攻擊陳崗的部隊是華野八縱二十四師(前身為魯中警備旅,後來是26軍78師),當時的縱隊司令是王建安、師長是周長勝。此“長勝”非彼“長勝”,當然,為了烘托氣氛,如果改一改,含混一點地說成是“長勝部隊”也還是可以的。
再就是,作者把交二總隊長在睢杞戰役後獲得的榮譽也搞錯了。他說“黃伯韜與張績武也因那一仗而同獲青天白日勳章。我也曾獲寶鼎勳章”。其實,豫東戰役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隻有黃百韜一人,交二總隊長張績武得的是寶鼎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幾十年來總共隻發了兩百零幾枚,獲獎名單在台灣的雜誌上很容易查到,這樣的疏忽隻能怪作者實在太馬虎了。
《硬戰》的文字中“崇敬黃百韜、讚揚交二總隊、對傘兵不甚感冒”的情緒十分明顯,這倒並非作者的首創,而是基本延續了黃兵團一幫人在豫東戰役後對各參戰部隊的態度。隻不過,作者還是在文章中放了邱清泉一馬,這大概是因為老邱已經追隨老黃成了“黨國烈士”,所以就不方便繼續罵他了。
至於“大勝”之後的國軍各部隊為什麽會出現自我吹噓、相互責備的情況,這個問題,容馬甲我喝口水之後再說……
1948年的豫東戰役是一場被國共雙方都稱為“大捷”的戰事,這在戰爭史上還真屬於比較少見的現象。
總的來看,這場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打開封、第二階段打區壽年、第三階段打黃百韜——這其中,第二階段的“龍王店生擒區壽年”無疑是解放軍獲得全勝,但開頭部分的開封城先是被華野攻克、接著又被國軍收復了,而最後階段的帝丘店戰事正酣、解放軍卻突然撤出了戰鬥,這就讓人有點兒難判勝負。
[奇]照馬甲的看法,如果說“國軍大勝,共軍潰敗”顯然是講不通的。因為國民黨方麵的司令、師長和旅長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共產黨抓了去、而自己卻隻逮到了對方的幾十個連營級幹部,並且不久之後,剛從豫東戰場上下來的華野各部就紛紛投入了濟南戰役,而與其相對應的國軍部隊卻都沒有能夠緩過勁來——兩下一比照,誰吃虧更大就是明擺著的事情。
[書]但如果說粟裕是“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瀟灑一擊,從容凱旋”,似乎也不夠客觀。因為華野部隊向淮陽“乘勝收兵”的時候,後勤機構被邱清泉給截住了,俘虜、輜重甚至傷病員都丟了不少,而華野各部卻沒有辦法回頭去救,顯然撤退得十分匆忙。並且,在隨後爆發的濟南戰役中,原本是華野絕對主力的第1、4、6、8縱擔任的都是打援的任務,反而讓9縱、13縱和“排炮不動,必是10縱”這樣的以防守見長的隊伍在濟南城頭硬闖猛衝……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解放軍在豫東戰場上所付出的代價。
[網]因此,馬甲的觀點是——豫東戰役的結果當然是共軍戰勝了國軍,但這是險勝,華野部隊的損失也很大——不過,比衡量戰果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場發生在解放區外線、國統區腹地的鐵路幹線周圍的大兵團戰役,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占得上風,說明華東解放軍已經具備了在敵占區實施大規模決戰的能力,其戰略意義遠高於戰果的價值。
豫東戰役其實是幾個月後的淮海戰役的預演,這場戰役的結局確立了共產黨人的信心,並直接導致了那場角逐中原的戰略大決戰的提前到來。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因此,從1948年的7月6日起、從華野部隊撤離帝丘店外圍的那一刻起,戰爭留給黃百韜、邱清泉、黃維、杜聿明乃至蔣介石的時間就已經不多了。
但在當時,黃百韜和邱清泉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正為了爭權奪利而爭吵不休。
從表現上看,在豫東戰役前期收復開封城的是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在戰役過程中始終保持攻擊態勢的也是整五軍,在戰役最後拯救黃百韜整25師和餘錦源整72師的仍是整五軍,並且,部隊傷亡最少、俘虜和繳獲最多、戰果最大的還是整五軍。7月6日早晨,當邱清泉開始追擊華野各部的時候,黃百韜還在帝丘店裏驚魂未定,胡璉兵團以及從徐州趕來整74師距離雎縣戰場還有將近一天的路程,所以,邱清泉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似乎是沒有問題的。
首先,文章的“重點情節”是描述交二總隊在睢杞戰役中堅守陣地的過程,但作者並沒有把這場戰鬥的特點講出來。交二總隊之所以能夠守住陳崗,關鍵之處是他們在村外設了埋伏,用共軍的遊擊戰術對付共軍,這本是豫東戰役之後被廣為宣傳的成功範例,作者卻好象不知道似的沒有寫。總是沖啊殺啊不怕死啊,顯得缺少技術含量,也顯得和其他國軍的“彈雨餘生”十分雷同。
其次,對於交二總隊的“重點對手”,作者花了很大精力進行描繪和渲染,但遺憾的是,他把對手的番號弄錯了。他說共軍是“劉長勝縱隊”,但其實攻擊陳崗的部隊是華野八縱二十四師(前身為魯中警備旅,後來是26軍78師),當時的縱隊司令是王建安、師長是周長勝。此“長勝”非彼“長勝”,當然,為了烘托氣氛,如果改一改,含混一點地說成是“長勝部隊”也還是可以的。
再就是,作者把交二總隊長在睢杞戰役後獲得的榮譽也搞錯了。他說“黃伯韜與張績武也因那一仗而同獲青天白日勳章。我也曾獲寶鼎勳章”。其實,豫東戰役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隻有黃百韜一人,交二總隊長張績武得的是寶鼎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幾十年來總共隻發了兩百零幾枚,獲獎名單在台灣的雜誌上很容易查到,這樣的疏忽隻能怪作者實在太馬虎了。
《硬戰》的文字中“崇敬黃百韜、讚揚交二總隊、對傘兵不甚感冒”的情緒十分明顯,這倒並非作者的首創,而是基本延續了黃兵團一幫人在豫東戰役後對各參戰部隊的態度。隻不過,作者還是在文章中放了邱清泉一馬,這大概是因為老邱已經追隨老黃成了“黨國烈士”,所以就不方便繼續罵他了。
至於“大勝”之後的國軍各部隊為什麽會出現自我吹噓、相互責備的情況,這個問題,容馬甲我喝口水之後再說……
1948年的豫東戰役是一場被國共雙方都稱為“大捷”的戰事,這在戰爭史上還真屬於比較少見的現象。
總的來看,這場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打開封、第二階段打區壽年、第三階段打黃百韜——這其中,第二階段的“龍王店生擒區壽年”無疑是解放軍獲得全勝,但開頭部分的開封城先是被華野攻克、接著又被國軍收復了,而最後階段的帝丘店戰事正酣、解放軍卻突然撤出了戰鬥,這就讓人有點兒難判勝負。
[奇]照馬甲的看法,如果說“國軍大勝,共軍潰敗”顯然是講不通的。因為國民黨方麵的司令、師長和旅長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共產黨抓了去、而自己卻隻逮到了對方的幾十個連營級幹部,並且不久之後,剛從豫東戰場上下來的華野各部就紛紛投入了濟南戰役,而與其相對應的國軍部隊卻都沒有能夠緩過勁來——兩下一比照,誰吃虧更大就是明擺著的事情。
[書]但如果說粟裕是“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瀟灑一擊,從容凱旋”,似乎也不夠客觀。因為華野部隊向淮陽“乘勝收兵”的時候,後勤機構被邱清泉給截住了,俘虜、輜重甚至傷病員都丟了不少,而華野各部卻沒有辦法回頭去救,顯然撤退得十分匆忙。並且,在隨後爆發的濟南戰役中,原本是華野絕對主力的第1、4、6、8縱擔任的都是打援的任務,反而讓9縱、13縱和“排炮不動,必是10縱”這樣的以防守見長的隊伍在濟南城頭硬闖猛衝……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解放軍在豫東戰場上所付出的代價。
[網]因此,馬甲的觀點是——豫東戰役的結果當然是共軍戰勝了國軍,但這是險勝,華野部隊的損失也很大——不過,比衡量戰果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場發生在解放區外線、國統區腹地的鐵路幹線周圍的大兵團戰役,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占得上風,說明華東解放軍已經具備了在敵占區實施大規模決戰的能力,其戰略意義遠高於戰果的價值。
豫東戰役其實是幾個月後的淮海戰役的預演,這場戰役的結局確立了共產黨人的信心,並直接導致了那場角逐中原的戰略大決戰的提前到來。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因此,從1948年的7月6日起、從華野部隊撤離帝丘店外圍的那一刻起,戰爭留給黃百韜、邱清泉、黃維、杜聿明乃至蔣介石的時間就已經不多了。
但在當時,黃百韜和邱清泉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正為了爭權奪利而爭吵不休。
從表現上看,在豫東戰役前期收復開封城的是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在戰役過程中始終保持攻擊態勢的也是整五軍,在戰役最後拯救黃百韜整25師和餘錦源整72師的仍是整五軍,並且,部隊傷亡最少、俘虜和繳獲最多、戰果最大的還是整五軍。7月6日早晨,當邱清泉開始追擊華野各部的時候,黃百韜還在帝丘店裏驚魂未定,胡璉兵團以及從徐州趕來整74師距離雎縣戰場還有將近一天的路程,所以,邱清泉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似乎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