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不懂得理想的崇高,又怎能闡釋得出犧牲的真諦呢?


    6月9日,總部機關突圍了,但仍然有許多人被困在了包圍圈裏。


    快速縱隊抓到了一千多名筋疲力盡的被圍困者,從中甄別出縣委書記、組織部長、區長和民兵“爆破大王”等共產黨幹部,並隨即就把他們移交給了保安團(7月2日,國民黨費縣縣長楊均亞將其中的210名黨員幹部活埋殺害了)。


    傘兵之所以迅速移交手裏的戰俘,是因為他們又接到了新的命令。


    六月,正是夏麥成熟的季節,國軍對魯南的清剿雖然全麵告捷,但由於沒有建立起組織機構,一時半會的還無法進行征糧。而這時候,全國各地的“反飢餓”運動正整得政府焦頭爛額,因此,南京方麵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蘇北和蘇中,指望著用“恢復區”的麥子給城市救急。


    蘇北和蘇中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這時雖然被國軍占領了,但共產黨的政權仍然在堅持活動,從解放區失陷之日起,淮海區黨委就發動群眾進行“反徵兵、反納稅、反交糧”鬥爭,進入麥收季節後,又組織民兵武裝開展“保麥運動”,使得國民黨的征糧計劃無法落實[奇+書+網]。因此,當魯南清剿告一段落,徐州總部就立即調遣快速縱隊趕赴蘇北各地“武裝護糧”,為地方保安團撐腰打氣。


    特務隊和二大隊被分派到了蘇北的東海縣。


    東海縣毗鄰連雲港,在隴海鐵路的邊上,這裏的國民黨保安團隊有兩股勢力,一部分屬於“還鄉團”,他們缺乏訓練,隻會打人不會打仗;另一部分是原新四軍獨立旅三團的舊部,雖然有一定的戰鬥力,但軍心渙散、與國軍部隊貌合神離。


    “獨三團”的團長劉慶餘(劉福龍)原先是青幫出身的土匪,歷史上有血債,後在共產黨的影響下參加了新四軍。1946年,劉部到潼山根據地休整期間,潼山的幾十位苦主向人民政府告狀、揭發劉慶餘曾經殺害過無辜百姓,縣委一調查,情況屬實,當即就召開公審大會、把劉團長和幾個部下都槍斃了。這個舉措當然是為受害群眾報仇雪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但同時也讓許多“有案底”的人慌了神,於是他們就拖槍叛變、投奔了保安團。這批當過新四軍的國民黨保丁與其他國軍有隔閡、與“還鄉團”也格格不入,所以打起仗來總是患得患失、心不在焉,起不了多大作用。


    六月初,東海縣保安團組織了十一支征糧隊、還設置了七個“麥場”,但他們一下鄉就被民兵遊擊隊打了個落花流水,結果損失了一百多號人馬隻收來四鬥麥子,把第八行政區的夏鼎文專員氣得不行。夏專員是東海縣人,還是位國大代表,家鄉的征麥情況關係到他的政績聲譽,看到保安團不頂用,他就請整編第28師(李良榮部)的國軍幫忙“護糧”。整28師派來一個團(52旅155團),到東海的第二天就被打死了一個營長,立刻就嚇得縮在縣城不敢出門了,夏專員沒有辦法,隻好再向徐州要求增兵,這才把傘兵部隊調到了東海縣。


    快速縱隊是國軍精銳,蔡智誠他們剛剛在魯南打了大勝仗,趾高氣揚,根本沒把“土八路”遊擊隊放在眼裏。一到駐地,軍官們就催著問“什麽地方需要護糧?”,保安團說,東北方向的遊擊隊比較活躍,如果先把那邊的麥子收回來,更能夠打擊共產黨的士氣——那好吧,部隊就往東海縣的東部開去。


    幾十輛卡車載著六個傘兵隊,車隊後麵還跟著保安團、復仇團以及國民黨的區長鄉長們,馬車、騾子車排了一長串,踏得馬路上塵飛土起,真是浩浩蕩蕩、威風十足。


    行進途中,蔡智誠發現路邊的麥子已經被收割了一半,就問那是什麽人幹的,保安團回答說: “還有誰?土八路唄,他們出來轉一圈,大片的麥子就不見了”。


    第二天,隊伍來到蘇魯交界處的青湖和沙河,放眼四周,莊稼地裏空蕩蕩的,一顆麥穗也見不到。復仇團的一幫鄉紳地主絕望地坐在田埂上哭嚎:“我的麥子吔,我的果園吔,我的房子吔……”


    於是,保安團就衝進各個村莊,翻箱倒櫃、掘地刨坑,抓人、搜糧食。


    實際上,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對抗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已經頒布了《綏靖區土地處理辦法》,明確規定“經非法分配的農地,一律由縣政府徵收,然後再放領給佃農”,並要求“地主不得對土地使用者採取報復行為,不得籍口收回土地”,這個《辦法》的目的是維持解放區的土改結果、不影響農民在中共統治下的既得利益,並以此與共產黨爭奪民心——但事實上,這個政策根本就行不通。


    共產黨是通過“直接發動群眾”解決土地問題的,而國民黨則恰恰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必須通過中間層、也就是通過代表地主利益的地方官吏去實施土地改革,這就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因為,依靠“既得利益群體”對權利集團自身實施改革,無論規劃多麽完善、口號多麽動聽,都不會有本質性的效果。


    一旦國民黨政府恢復了對綏靖區的統治,隨之而來的必然是“還鄉團”和“復仇團”的兇殘暴行。地主武裝肆意追討財產、瘋狂殺戮民眾,官員則聽之任之、軍隊則助紂為虐,國民黨政府的《土地辦法》最終也就成了一紙空文,除了加深民眾的仇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場上的蒲公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外馬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外馬甲並收藏戰場上的蒲公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