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與東北有關係的共產黨人幾乎全去了“滿洲”,一般人並不知道東北民主聯軍的司令是林彪,卻都知道張學思出任了遼寧省主席,借著“張大帥”的名頭、招兵買馬的號召力很大。於是,許多人都認為國民黨隻派“外鄉人”去東北是搞不過中共的,最好的辦法是把張學良放出來,讓他帶著老部下去和中共和蘇共爭地盤——憑著張少帥的影響力,且不說能不能趕走“民主聯軍”、至少能夠讓共產黨發展不起來——這樣的話,中央政府在東北既不花錢、也不費力,國軍可以把精銳部隊集中在平津地區,先南北夾擊、解決華北問題,再圖謀恢復東北……


    這個想法或許有道理,但實際上根本就行不通。抗戰期間,東北受到的破壞比較小、比中國其他地方富裕得多,為了能去滿洲發“接收”財,中央嫡係自己都爭破了頭,誰還會讓這個美差落到“東北破落戶”的頭上?更重要的是,46年,正是蔣總裁滿懷壯誌準備一統江湖的時候,他剛剛把拜把哥哥龍雲軟禁起來,又怎麽可能再把拜把弟弟張學良放了出去。


    因此,盼望回家的東北軍人們隻能留在南京城裏苦苦煎熬。一直熬到47年底,陳誠頂不住了,政府才趕緊組織“回鄉總隊”,把這兩萬多人送回瀋陽去打仗。可這些人早就對“黨國”寒透了心,一回家就找去共產黨、還沒來得及整編就跑光了,就連總隊長張國威都投了林彪,打老蔣的勁頭比正宗的八路還要猛。


    46年4月,“第一屆國民大會”(製憲國大)的代表選舉工作即將完成,這對渴望“民主”的人們來說也是個好消息。


    其實,早在46年1月10日,全國各黨派就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當時的代表名額為國民黨8人、共產黨7人,青年黨5人,民主黨派(民盟、民社黨、救國會、職教社、村治派、第三黨)9人,無黨派賢達9人,這樣,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的聯合力量就超過了國民黨和“青年黨”。結果,執政黨提出的議案經常被在野黨否決,而在野黨的主張又得不到執政黨的履行,這就使得所謂的“政治協商”流於形式,於是,製訂憲法、召開“國大”就成了當務之急。


    即將在年內舉行的“製憲國大”的名額為國民黨220名,共產黨190名,民主黨派120名,青年黨100名,社會賢達70名,再算上按地區分配的1350名代表(國統區的麵積比解放區大),國民黨的勢力就遠遠地超過了共產黨。


    於是,共產黨人就反對召開“國大”,認為這違背了“政治協商”和“黨派平等”的原則,是要搞“蔣記獨裁”。而事實上,國民黨內部也有許多人不願意“製憲”,他們覺得在大戰當前的時候搞一部“憲法”隻會束縛政府的手腳,不如沿用戰時條例,先消滅了“共匪”再說。可是,美國人卻堅持要求中國走“民主”的道路,他們認為,製定憲法、建立西方式樣的議會是幫助中國“溶入國際社會”的最佳途徑,為此,馬歇爾將軍甚至採用了“經濟製裁”和“武器禁運”的手段壓迫國民政府就範,這就更讓共產黨人覺得國民黨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


    “國大代表”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十分優厚,這使得各地士紳紛紛踴躍參選。為了當上這個“軍機大臣”,候選人之間拉幫結夥,漫罵誣陷、威脅利誘、打群架下黑手,什麽卑鄙手段都用盡了,4月份之後,當選的代表們跑到首都準備“進內閣”,落選的傢夥也趕到京城來抗議“選舉舞弊”,一時間,南京裏的大報小報成天刊登各類“內幕消息”,把國大代表們祖宗八代的醜事全都抖露了出來——結果,“國民大會”還沒有召開,國大代表的名聲先就臭了街,弄得“國大代”也成了“社會五毒”之一。


    當然,46年4月,最讓大家高興的“好消息”莫過於“全民漲工資”了。


    抗戰結束後的物價飛漲使國統區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引起了城市居民的強烈不滿,為了平息民怨,政府就決定給公務員和軍人增加薪水,甚至還給私營企業的職員和工人規定了最低收入線。


    “全民漲工資”雖然是通過加印紙鈔實現的,但人們手裏的鈔票多了、畢竟感覺不錯。就拿蔡智誠來說,傘兵少尉的軍餉從兩萬法幣猛增到十萬,揣在挎包裏沉甸甸的一大坨,頓時覺得自己成了個財主(當時的匯率為一美元兌換三千五百法幣,十萬法幣大約相當於三十美元)。


    #奇#然而,“漲工資”讓職員和工人們高興了,卻讓資本家覺得受不了。當時,南北交通阻斷、城鄉道路隔絕,民營企業失去了農村市場、正麵臨著難以為繼的困境,一方麵,本土的原料價格高昂、商品銷售不暢;另一方麵,大量美國貨物湧進中國,從汽油到汽車、從電燈到電影、從麵粉布匹到棉紗白糖,從女人的口紅絲襪到男人的領帶皮鞋,甚至連鐵釘和香菸都是usa……而現在,政府的一紙公文就讓工人的工資提高了好幾倍,更是大幅度增加了資本家的經營成本,使得民營企業在洋貨麵前毫無還手之力。


    #書#於是,私營業主也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抗議不見效果,他們就把廠子關了、放棄實業、投資商業,大家都去炒黃金、炒美元、囤積外國貨,這樣一來,就更加劇了物價的飈升,結果是工資漲得再快也趕不上物價攀升的速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場上的蒲公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外馬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外馬甲並收藏戰場上的蒲公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