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方醫院的旁邊有一些低矮破爛的平房,那裏被稱做“陸軍某醫院某某組”,裏麵住的全都是傷殘的榮軍。
這些榮軍傷員的“標準裝束”就是一件病號服——那時候的“病號服”並不是現在電影裏演的“豎條紋的兩件套”,而是一條薄薄的棉毛毯,中間挖三個洞,把腦袋和胳膊伸進去就成了一件“無袖披肩”,在病號服的胸口位置用小布條縫著一個紅十字,表示該病員是一位光榮的傷兵——無論其腿部是否有殘疾,榮軍的胳臂底下永遠都夾著一根三角拐杖,那是他們的標誌也是他們的武器。傷兵鬧事的時候,滿大街的拐杖如林,再加上“老子們早就不想活了!”的叫罵聲,的確是氣氛悲壯、聲勢懾人。
說起來,這些傷殘榮軍真是既可憐又可恨。可憐的是,他們住在潮濕陰冷的土屋裏,醫院方麵除了按日子送去一點糙米、隔幾周去噴灑一遍消毒藥水,就沒有人理睬他們了。這些傷兵與原先的部隊失去了聯繫,撫恤費和軍餉都沒有著落,他們的生活難以自理,手腳傷殘的人連洗衣服做飯都很成問題,有的人躺在床上什麽時候死掉了都不知道……可恨的是,這些人卻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無辜的平民身上,經常禍害老百姓,不是偷雞摸狗、就是調戲婦女。有的傷兵手裏拿著瓶紅藥水守在路邊,看見有人經過就撞上去,瓶子一掉地,就說人家“打翻了貴重藥品”,非要賠償多少多少錢不可,說不通就開打,還嚷嚷著“要不是老子們在前方賣命,哪裏有你們的太平日子!”,老百姓對他們真是避之不及。
說起來,管理正規、服務周到的榮軍醫院也是有的,比如昆明的陸軍總醫院。那裏窗明幾淨、設備完善,男醫生女護士來往穿梭、細心周到,社會各界的慰問團絡繹不絕,就連蔣宋美齡女士也多次造訪、問寒問暖。不過,那個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進去的,要具備一定的資歷和資格,起碼要立過戰功、有勳章的軍人才行。
勳章這東西,有的人打了一輩子仗也沒有見到過,可蔡智誠剛上陣不久就弄到了一枚。
十月份的時候,有消息說第八軍要從保山轉到陸良去休整,蔡智誠就想借這個機會離開103師,轉投當時正在組建的青年軍。誰都知道,國軍的部隊是“後來居上”,越晚籌建的越吃香,地方老牌部隊不如中央軍、先前的中央軍又比不上“駐印軍”和“遠征軍”,而現在的這個“青年軍”號稱是“太子軍”,無論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高人一等,更加是嫡係中的嫡係。
於是,蔡智誠就跑到軍部去找王光煒,請他兌現當初的諾言。
王上校這時已經升為了少將,一顆金星照得麵孔神采奕奕,見了小蔡,王少將樂滋滋地說:“別急別急,想去青年軍那還不簡單麽?先等著參加表彰大會,把你的勳章領到手再說”……一席話,搞得蔡新兵又驚又喜。
鬆山戰役,第八軍大出風頭,所以中央政府除了獎勵“大功錦旗”,還要給表現優異的參戰人員授勳。
第八軍共有四個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頭一個是軍長何紹周,另外三個是榮1師榮3團團長趙發畢、82師244團的營長謝夢熊(已陣亡),再就是王光煒。
要知道,這“青天白日勳章”可不一般,它是中華民國最高榮譽勳章,相當於古時候的“免死金牌”,從1929年到現在總共隻頒發了209枚(001號的得主是張學良,209號由陳水扁發給了李傑)。“青天白日”不分等級,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授予師級以下軍官,除了馬歇爾、史迪威這樣的老外,在駐印軍和遠征軍中,能得到這種勳章的都是孫立人、戴安瀾和宋希濂之類的人物。王光煒的這枚“青天白日”是130號,從編號上看,比胡宗南、杜聿明、蔣宋美齡等猛人還要早一些。
有趣的是,王光煒此時並沒有在第八軍擔任職務,嚴格的說,他還屬於貴州的遵義師管區,根本不是第八軍的人。所以何紹周軍長在填寫表格的時候隻好把他寫成是“309團代理團長”,可這麽一來,以後介紹鬆山戰鬥的材料就出現了混亂,在有的文章裏,309團在戰場上同時出現了團長和代理團長,讓人莫名其妙;有的文章又把王光煒說成是“103師補1團團長”,其實103師哪裏有什麽補1團,補1團在遵義,王光煒是跑到鬆山前線臨時客串“前敵指揮”的,可惜這個“前敵指揮”的差事又被李彌副軍長中途收回去了,王團長也就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人物。
同樣“不倫不類”的還有蔡智誠,這位大學生也是自己跑來“客串”噴火兵的。王光煒覺得不能虧待了自己的小兄弟,決定也給他弄枚勳章掛一掛,可填寫材料的時候卻又犯了難——軍銜填成什麽?說他是個小兵吧,好象太委屈了一點,說他是個軍官吧,又沒有任何憑據。想來想去,最後寫了個“技術準尉”,正好介於官和兵的中間。
這份請功材料給蔡智誠帶來了一枚六等雲麾勳章,雖然比不上“青天白日”和“寶鼎勳章”,但仍然算得上是很高的榮譽,畢竟,當時的國軍官兵中能得到這種獎勵的人並不多。
獎章一時半會的還不能到手,要等到召開表彰大會的時候才能頒發。這當然無關緊要,大家依然很高興。
這些榮軍傷員的“標準裝束”就是一件病號服——那時候的“病號服”並不是現在電影裏演的“豎條紋的兩件套”,而是一條薄薄的棉毛毯,中間挖三個洞,把腦袋和胳膊伸進去就成了一件“無袖披肩”,在病號服的胸口位置用小布條縫著一個紅十字,表示該病員是一位光榮的傷兵——無論其腿部是否有殘疾,榮軍的胳臂底下永遠都夾著一根三角拐杖,那是他們的標誌也是他們的武器。傷兵鬧事的時候,滿大街的拐杖如林,再加上“老子們早就不想活了!”的叫罵聲,的確是氣氛悲壯、聲勢懾人。
說起來,這些傷殘榮軍真是既可憐又可恨。可憐的是,他們住在潮濕陰冷的土屋裏,醫院方麵除了按日子送去一點糙米、隔幾周去噴灑一遍消毒藥水,就沒有人理睬他們了。這些傷兵與原先的部隊失去了聯繫,撫恤費和軍餉都沒有著落,他們的生活難以自理,手腳傷殘的人連洗衣服做飯都很成問題,有的人躺在床上什麽時候死掉了都不知道……可恨的是,這些人卻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無辜的平民身上,經常禍害老百姓,不是偷雞摸狗、就是調戲婦女。有的傷兵手裏拿著瓶紅藥水守在路邊,看見有人經過就撞上去,瓶子一掉地,就說人家“打翻了貴重藥品”,非要賠償多少多少錢不可,說不通就開打,還嚷嚷著“要不是老子們在前方賣命,哪裏有你們的太平日子!”,老百姓對他們真是避之不及。
說起來,管理正規、服務周到的榮軍醫院也是有的,比如昆明的陸軍總醫院。那裏窗明幾淨、設備完善,男醫生女護士來往穿梭、細心周到,社會各界的慰問團絡繹不絕,就連蔣宋美齡女士也多次造訪、問寒問暖。不過,那個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進去的,要具備一定的資歷和資格,起碼要立過戰功、有勳章的軍人才行。
勳章這東西,有的人打了一輩子仗也沒有見到過,可蔡智誠剛上陣不久就弄到了一枚。
十月份的時候,有消息說第八軍要從保山轉到陸良去休整,蔡智誠就想借這個機會離開103師,轉投當時正在組建的青年軍。誰都知道,國軍的部隊是“後來居上”,越晚籌建的越吃香,地方老牌部隊不如中央軍、先前的中央軍又比不上“駐印軍”和“遠征軍”,而現在的這個“青年軍”號稱是“太子軍”,無論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高人一等,更加是嫡係中的嫡係。
於是,蔡智誠就跑到軍部去找王光煒,請他兌現當初的諾言。
王上校這時已經升為了少將,一顆金星照得麵孔神采奕奕,見了小蔡,王少將樂滋滋地說:“別急別急,想去青年軍那還不簡單麽?先等著參加表彰大會,把你的勳章領到手再說”……一席話,搞得蔡新兵又驚又喜。
鬆山戰役,第八軍大出風頭,所以中央政府除了獎勵“大功錦旗”,還要給表現優異的參戰人員授勳。
第八軍共有四個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頭一個是軍長何紹周,另外三個是榮1師榮3團團長趙發畢、82師244團的營長謝夢熊(已陣亡),再就是王光煒。
要知道,這“青天白日勳章”可不一般,它是中華民國最高榮譽勳章,相當於古時候的“免死金牌”,從1929年到現在總共隻頒發了209枚(001號的得主是張學良,209號由陳水扁發給了李傑)。“青天白日”不分等級,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授予師級以下軍官,除了馬歇爾、史迪威這樣的老外,在駐印軍和遠征軍中,能得到這種勳章的都是孫立人、戴安瀾和宋希濂之類的人物。王光煒的這枚“青天白日”是130號,從編號上看,比胡宗南、杜聿明、蔣宋美齡等猛人還要早一些。
有趣的是,王光煒此時並沒有在第八軍擔任職務,嚴格的說,他還屬於貴州的遵義師管區,根本不是第八軍的人。所以何紹周軍長在填寫表格的時候隻好把他寫成是“309團代理團長”,可這麽一來,以後介紹鬆山戰鬥的材料就出現了混亂,在有的文章裏,309團在戰場上同時出現了團長和代理團長,讓人莫名其妙;有的文章又把王光煒說成是“103師補1團團長”,其實103師哪裏有什麽補1團,補1團在遵義,王光煒是跑到鬆山前線臨時客串“前敵指揮”的,可惜這個“前敵指揮”的差事又被李彌副軍長中途收回去了,王團長也就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人物。
同樣“不倫不類”的還有蔡智誠,這位大學生也是自己跑來“客串”噴火兵的。王光煒覺得不能虧待了自己的小兄弟,決定也給他弄枚勳章掛一掛,可填寫材料的時候卻又犯了難——軍銜填成什麽?說他是個小兵吧,好象太委屈了一點,說他是個軍官吧,又沒有任何憑據。想來想去,最後寫了個“技術準尉”,正好介於官和兵的中間。
這份請功材料給蔡智誠帶來了一枚六等雲麾勳章,雖然比不上“青天白日”和“寶鼎勳章”,但仍然算得上是很高的榮譽,畢竟,當時的國軍官兵中能得到這種獎勵的人並不多。
獎章一時半會的還不能到手,要等到召開表彰大會的時候才能頒發。這當然無關緊要,大家依然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