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理論] 《戰場上的蒲公英》作者:王外馬甲【完結】
內容簡介
本書的體裁不屬於小說,作者嚴格尊重史實,從過程到細節,全部來自戰場的回憶和記述,無一杜撰。作者的筆法幾乎是超自然主義,其真切實感,如挾讀者親臨其境,戰火硝煙,廝殺呻吟,耳濡目染著你。但也不能算是傳記,為讓讀者更廣泛地體驗戰爭,作者將數個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時空剪接,兼采小說和傳記之長,超真實地還原一個戰爭全過程,這是作者的創舉,也是該書的特色所在。
書的主人公叫蔡智誠,出身於貴州殷實之家,抗戰後期參軍,當上一名空降兵,經歷了慘烈的鬆山戰役和南京受降儀式。後在國共內戰中,他又親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九死一生,負傷被俘,逃脫後再被裹挾起義,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鄉。書以“蒲公英”為名,既是傘兵空降戰場時浪漫悽美的生動寫照,更寓意戰爭年代普通軍人命運之飄零無助。
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浩如煙海,優劣各異,但在敵我之分上麵,沒有含糊的,皆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無論實寫或虛構,重點不外乎突出我方的勇敢頑強和敵方的兇狠殘忍,撩撥讀者熱血沸騰或感慨流涕。然而此書在這一點卻給顛覆了!共產黨人反手寫國民黨,主視角出自戰爭中的敵軍官,敵人眼中的敵人才是神聖的我方。一個人物位置的調換,讀者敵我難辨,愛恨擰巴,情感無從代入,戰場上的持槍者全是龍的傳人了,每一粒奪命的子彈都讓人戰慄,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讓人痛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作者簡介
王外馬甲,本名黃曉峰,福建人。從小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因為在貴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所以對那裏的人情世故多了幾分興趣和了解。 平素喜好上網,時常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huangxiaofeng</a>以及“西西河中文論壇”上與朋友們談兵論史,現已出版紀實性作品《中國騎兵》和《我知道的老兵故事》,並有部分作品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馬甲很早就知道蔡智誠當過國民黨軍官,因為我小時候曾經看見他被捆起來遊街,胸前掛著牌子、頭上戴著高帽。
後來又聽說他平反了,得了一份“起義證書”、還補發了好多工資,頓時特別有錢。那時候,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正好解禁,大人們看完金環和銀環的故事,回來就說:老蔡原來是“關團長”一樣的人物嗬,是個好人!於是就有許多熱心的大媽大嬸忙著給蔡先生介紹對象,想讓他續弦。我們這些小孩一見到他就嚷嚷:“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而蔡先生隻是尷尬的笑。
再後來,蔡先生退休了。一個人在家裏養蘭花、餵金魚,擺弄一些不吵不鬧的小玩意,孤孤單單、自得其樂。再再後來,馬甲我偶然得知這位安靜的老頭居然曾經是中國最早的空降兵,不由得大吃一驚,連忙和幾個朋友找上門去:“傘兵嗬!特種部隊呀!老蔡先生,給我們講故事吧!”
這時候,老人家已經得了帕金森病,語言和行動都有些障礙。他坐在藤椅上,看看麵前的花、又望望天邊的雲,許久許久,才嘟噥了一句:“這傘兵嘛,就象是戰場上的蒲公英……”
戰場上的蒲公英
1944年初夏,二十二歲的蔡智誠不想上學了,他要去當兵。
蔡智誠是貴州人,家住遵義老城琵琶橋(現名紅旗路),他家的斜對麵就是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那裏如今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址。
蔡智誠有兩個哥一個姐和一個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10月犧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經出嫁、在“美國援華協會”當醫師,二哥蔡智仁畢業於陸軍輜重兵學校、是交通二團(汽車兵)的連長,妹妹蔡智蘭初中沒畢業就偷跑出去參軍、結果在戰場上失蹤了。
蔡智誠排行老四,可實際上隻比老五大了二十分鍾(他和蔡智蘭是對龍鳳胎)。44年,蔡家的年輕人中隻有他還在讀書,這倒不是因為他不想工作或者膽子小,而是父母覺得家裏應該留一個“守門的”,蔡老四是長輩們公認的最乖的孩子,應該老老實實的把大學念完、然後成家立業。
從家譜上看,蔡家應該算是湖北人。他們祖上是跟著袁玉錫(湖北襄樊人,曾任遵義知府)到貴州來的,先是做幕僚,而後經辦鹽號。貴州是個不產鹽的地方,食鹽大多依靠川省供給,遵義是川鹽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這裏開辦“恆升永”商號,兼營鹽業、布匹和雜貨,很快就發了財。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蔡智誠的父親蔡式超這一輩,蔡家的家道衰落了。
蔡式超是廈門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在華僑創辦的大學裏讀了兩年“商學”,沒學到什麽商業技巧,卻樹立了“實業救國”的觀念。回到家鄉,蔡同學下定決心:不做商人,要當農場主,向陳嘉庚同誌學習。
剛開始,他和廈大同學何輯五(何應瑞,何應欽的四弟)一起合辦茶場、試驗改良茶種。在當時,貴州種植茶葉的人很少,蔡同學與何同學希望用“新型經濟作物”替代盛行於貴州的鴉片,既能挽救家鄉風氣、又能振興地方經濟。
從理論上講,這個思路是可取的(事實上,蔡式超當年試辦茶場的湄潭,現在已經成為茶葉生產基地)。然而,在當時,蔡式超的辦法卻行不通。
內容簡介
本書的體裁不屬於小說,作者嚴格尊重史實,從過程到細節,全部來自戰場的回憶和記述,無一杜撰。作者的筆法幾乎是超自然主義,其真切實感,如挾讀者親臨其境,戰火硝煙,廝殺呻吟,耳濡目染著你。但也不能算是傳記,為讓讀者更廣泛地體驗戰爭,作者將數個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時空剪接,兼采小說和傳記之長,超真實地還原一個戰爭全過程,這是作者的創舉,也是該書的特色所在。
書的主人公叫蔡智誠,出身於貴州殷實之家,抗戰後期參軍,當上一名空降兵,經歷了慘烈的鬆山戰役和南京受降儀式。後在國共內戰中,他又親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九死一生,負傷被俘,逃脫後再被裹挾起義,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鄉。書以“蒲公英”為名,既是傘兵空降戰場時浪漫悽美的生動寫照,更寓意戰爭年代普通軍人命運之飄零無助。
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浩如煙海,優劣各異,但在敵我之分上麵,沒有含糊的,皆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無論實寫或虛構,重點不外乎突出我方的勇敢頑強和敵方的兇狠殘忍,撩撥讀者熱血沸騰或感慨流涕。然而此書在這一點卻給顛覆了!共產黨人反手寫國民黨,主視角出自戰爭中的敵軍官,敵人眼中的敵人才是神聖的我方。一個人物位置的調換,讀者敵我難辨,愛恨擰巴,情感無從代入,戰場上的持槍者全是龍的傳人了,每一粒奪命的子彈都讓人戰慄,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讓人痛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作者簡介
王外馬甲,本名黃曉峰,福建人。從小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因為在貴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所以對那裏的人情世故多了幾分興趣和了解。 平素喜好上網,時常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huangxiaofeng</a>以及“西西河中文論壇”上與朋友們談兵論史,現已出版紀實性作品《中國騎兵》和《我知道的老兵故事》,並有部分作品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馬甲很早就知道蔡智誠當過國民黨軍官,因為我小時候曾經看見他被捆起來遊街,胸前掛著牌子、頭上戴著高帽。
後來又聽說他平反了,得了一份“起義證書”、還補發了好多工資,頓時特別有錢。那時候,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正好解禁,大人們看完金環和銀環的故事,回來就說:老蔡原來是“關團長”一樣的人物嗬,是個好人!於是就有許多熱心的大媽大嬸忙著給蔡先生介紹對象,想讓他續弦。我們這些小孩一見到他就嚷嚷:“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而蔡先生隻是尷尬的笑。
再後來,蔡先生退休了。一個人在家裏養蘭花、餵金魚,擺弄一些不吵不鬧的小玩意,孤孤單單、自得其樂。再再後來,馬甲我偶然得知這位安靜的老頭居然曾經是中國最早的空降兵,不由得大吃一驚,連忙和幾個朋友找上門去:“傘兵嗬!特種部隊呀!老蔡先生,給我們講故事吧!”
這時候,老人家已經得了帕金森病,語言和行動都有些障礙。他坐在藤椅上,看看麵前的花、又望望天邊的雲,許久許久,才嘟噥了一句:“這傘兵嘛,就象是戰場上的蒲公英……”
戰場上的蒲公英
1944年初夏,二十二歲的蔡智誠不想上學了,他要去當兵。
蔡智誠是貴州人,家住遵義老城琵琶橋(現名紅旗路),他家的斜對麵就是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那裏如今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址。
蔡智誠有兩個哥一個姐和一個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10月犧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經出嫁、在“美國援華協會”當醫師,二哥蔡智仁畢業於陸軍輜重兵學校、是交通二團(汽車兵)的連長,妹妹蔡智蘭初中沒畢業就偷跑出去參軍、結果在戰場上失蹤了。
蔡智誠排行老四,可實際上隻比老五大了二十分鍾(他和蔡智蘭是對龍鳳胎)。44年,蔡家的年輕人中隻有他還在讀書,這倒不是因為他不想工作或者膽子小,而是父母覺得家裏應該留一個“守門的”,蔡老四是長輩們公認的最乖的孩子,應該老老實實的把大學念完、然後成家立業。
從家譜上看,蔡家應該算是湖北人。他們祖上是跟著袁玉錫(湖北襄樊人,曾任遵義知府)到貴州來的,先是做幕僚,而後經辦鹽號。貴州是個不產鹽的地方,食鹽大多依靠川省供給,遵義是川鹽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這裏開辦“恆升永”商號,兼營鹽業、布匹和雜貨,很快就發了財。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蔡智誠的父親蔡式超這一輩,蔡家的家道衰落了。
蔡式超是廈門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在華僑創辦的大學裏讀了兩年“商學”,沒學到什麽商業技巧,卻樹立了“實業救國”的觀念。回到家鄉,蔡同學下定決心:不做商人,要當農場主,向陳嘉庚同誌學習。
剛開始,他和廈大同學何輯五(何應瑞,何應欽的四弟)一起合辦茶場、試驗改良茶種。在當時,貴州種植茶葉的人很少,蔡同學與何同學希望用“新型經濟作物”替代盛行於貴州的鴉片,既能挽救家鄉風氣、又能振興地方經濟。
從理論上講,這個思路是可取的(事實上,蔡式超當年試辦茶場的湄潭,現在已經成為茶葉生產基地)。然而,在當時,蔡式超的辦法卻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