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二章(3)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992
3.唐太宗滅東突厥汗國
唐太宗(627-649)是中國在東亞的威勢的真正建立者。他滅了東突厥汗國,促使西突厥的瓦解--後來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對西突厥人的征服--並把塔裏木盆地的印歐族諸王國置於其保護之下。
太宗即位之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再次發動騎兵遠征,直抵長安城下。626年9月23日,他的十萬人馬出現在長安城北門外的便橋前。頡利可汗在城下以攻城相威脅,提出橫蠻無理的納貢要求。太宗似乎隻有很少人馬,他採取了大膽的行動。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把他們置於各城門前,而他親自率領小部分騎兵沿著渭水向敵軍行進。突厥諸首領見其勇皆驚,下馬便拜。"俄而眾軍至,旗鎧光明",太宗縱馬到突厥營前,訓斥其可汗及眾首領背信棄義,破壞休戰之約。頡利可汗羞愧。次日,太宗與頡利按傳統習俗刑白馬設盟,言歸於好。
為削弱頡利的權力,太宗支持兩個持不同意見的部落,即鐵勒和薛延陀部的反叛。鐵勒部(以後的回絕)分布在塔爾巴哈台;薛延陀部在科布多(627-628年)附近。同時,在東蒙古,太宗支持反可汗的突利可汗脫離頡利,突利已經起來反抗頡利了(628年)。偉大的唐太宗在頡利的周圍布下了敵對的包圍圈之後,於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績率領的唐軍猛攻頡利。中國的將軍們在山西以北的內蒙古地區與頡利相遇,他們對他的營帳發起了突然攻擊,擊潰其部落。頡利本人被俘。在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於中國。和碩·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
太宗在粉碎了蒙古的突厥人之後,以這些人為輔助軍,在以後的20年中,使突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歐種人的綠洲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在突厥-蒙古族入侵的3個世紀裏,中國人民已經把勝利的遊牧民同化。由於吸收了這些新鮮血液而堅強起來,現在中國人對這些草原牧民們翻臉,他們曾經從這些牧民中吸取力量,並把這種力量注入那種歷史悠久的文明的巨大優越性之中。
第一篇 第二章(4)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1447
4.西突厥汗國的瓦解
太宗於630年重建了以鄂爾多斯和內蒙古為邊境的疆域之後,把注意力轉向西突厥。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西突厥人在射匾可汗的統治之下又重新統一起來。射匱可汗使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於他,他住在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上遊一帶,於611至618年間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裏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射匱之弟、繼位者統葉護(618-630年在位)進一步擴張勢力。他已經征服了東北方的鐵勒部,在西南方又重申了對吐火羅地區和巴克特裏亞的統治,並取得了對塔裏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
630年初,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旅行時,就在托克瑪克附近見到過他,當時正值統葉護權盛時期。他在裕勒都斯河與伊塞克湖之間的地區內過著隨季節遷徙的遊牧生活,像其祖先一樣,在裕勒都斯河上遊一帶度夏;伊塞克湖,即熱海沿岸是他的度冬地。他也喜歡把營帳紮在更西邊,即在怛邏斯附近的"千泉",今江布爾地區。吐魯番王是他的一位藩屬王;他的兒子達度設是吐火羅地區王,其住地在昆都士。《唐書》記道:"(統葉護)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此時唐太宗正集中力量摧毀東突厥,他認為應該採取"遠交近攻"之策,於是,他把統葉護視為同盟者。
玄奘留給我們的、關於統葉護的描述就是對某個阿提拉或某個成吉思汗的描述。"戎馬甚盛。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後垂。達官二百餘人,皆錦袍辮髮,圍繞左右。自餘軍眾,皆裘歇毳毛槊纛端弓,駝馬之騎,極目不知其表。"
統葉護熱情地接待了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確實,他對佛教總是相當開放的。在幾年前,他曾熱情款待過名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的印度佛教使者。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在626年繼續到中國布教前,把說服突厥人皈依佛教作為己任。統葉護在托克瑪克牙帳中給予玄奘同樣熱情的款待。玄奘對其營地作了豐富多彩的描述:"(統葉護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爛眩人目。諸達官於前列長筵兩行侍坐,皆錦服赫然。餘仗衛立於後,觀之,雖穹廬之君,亦為尊美矣。"在讀到這幾行時,奇怪的是使我們回想起西歐旅行家們從成吉思汗的蒙古首領們身上所得到的、幾乎相同的印象在盧布魯克對13世紀的蒙古人的描寫中,我們又看到了歡迎外國使者的另一個狂歡場麵。玄奘在統葉護牙帳逗留期間,統葉護曾接待過來自中國和來自吐魯番王的使者。統葉護"令使者坐,命陳酒設樂。可汗共諸臣使人飲,……於是益相酬勸,卒渾鍾碗之器,交錯遞傾,僸未兜離之音,鏗鏘互舉。雖蕃俗之典,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少時,更有食至,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於前。"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992
3.唐太宗滅東突厥汗國
唐太宗(627-649)是中國在東亞的威勢的真正建立者。他滅了東突厥汗國,促使西突厥的瓦解--後來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對西突厥人的征服--並把塔裏木盆地的印歐族諸王國置於其保護之下。
太宗即位之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再次發動騎兵遠征,直抵長安城下。626年9月23日,他的十萬人馬出現在長安城北門外的便橋前。頡利可汗在城下以攻城相威脅,提出橫蠻無理的納貢要求。太宗似乎隻有很少人馬,他採取了大膽的行動。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把他們置於各城門前,而他親自率領小部分騎兵沿著渭水向敵軍行進。突厥諸首領見其勇皆驚,下馬便拜。"俄而眾軍至,旗鎧光明",太宗縱馬到突厥營前,訓斥其可汗及眾首領背信棄義,破壞休戰之約。頡利可汗羞愧。次日,太宗與頡利按傳統習俗刑白馬設盟,言歸於好。
為削弱頡利的權力,太宗支持兩個持不同意見的部落,即鐵勒和薛延陀部的反叛。鐵勒部(以後的回絕)分布在塔爾巴哈台;薛延陀部在科布多(627-628年)附近。同時,在東蒙古,太宗支持反可汗的突利可汗脫離頡利,突利已經起來反抗頡利了(628年)。偉大的唐太宗在頡利的周圍布下了敵對的包圍圈之後,於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績率領的唐軍猛攻頡利。中國的將軍們在山西以北的內蒙古地區與頡利相遇,他們對他的營帳發起了突然攻擊,擊潰其部落。頡利本人被俘。在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於中國。和碩·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
太宗在粉碎了蒙古的突厥人之後,以這些人為輔助軍,在以後的20年中,使突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歐種人的綠洲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在突厥-蒙古族入侵的3個世紀裏,中國人民已經把勝利的遊牧民同化。由於吸收了這些新鮮血液而堅強起來,現在中國人對這些草原牧民們翻臉,他們曾經從這些牧民中吸取力量,並把這種力量注入那種歷史悠久的文明的巨大優越性之中。
第一篇 第二章(4)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1447
4.西突厥汗國的瓦解
太宗於630年重建了以鄂爾多斯和內蒙古為邊境的疆域之後,把注意力轉向西突厥。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西突厥人在射匾可汗的統治之下又重新統一起來。射匱可汗使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於他,他住在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上遊一帶,於611至618年間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裏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射匱之弟、繼位者統葉護(618-630年在位)進一步擴張勢力。他已經征服了東北方的鐵勒部,在西南方又重申了對吐火羅地區和巴克特裏亞的統治,並取得了對塔裏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
630年初,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旅行時,就在托克瑪克附近見到過他,當時正值統葉護權盛時期。他在裕勒都斯河與伊塞克湖之間的地區內過著隨季節遷徙的遊牧生活,像其祖先一樣,在裕勒都斯河上遊一帶度夏;伊塞克湖,即熱海沿岸是他的度冬地。他也喜歡把營帳紮在更西邊,即在怛邏斯附近的"千泉",今江布爾地區。吐魯番王是他的一位藩屬王;他的兒子達度設是吐火羅地區王,其住地在昆都士。《唐書》記道:"(統葉護)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此時唐太宗正集中力量摧毀東突厥,他認為應該採取"遠交近攻"之策,於是,他把統葉護視為同盟者。
玄奘留給我們的、關於統葉護的描述就是對某個阿提拉或某個成吉思汗的描述。"戎馬甚盛。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後垂。達官二百餘人,皆錦袍辮髮,圍繞左右。自餘軍眾,皆裘歇毳毛槊纛端弓,駝馬之騎,極目不知其表。"
統葉護熱情地接待了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確實,他對佛教總是相當開放的。在幾年前,他曾熱情款待過名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的印度佛教使者。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在626年繼續到中國布教前,把說服突厥人皈依佛教作為己任。統葉護在托克瑪克牙帳中給予玄奘同樣熱情的款待。玄奘對其營地作了豐富多彩的描述:"(統葉護可汗)居一大帳,帳以金花裝之,爛眩人目。諸達官於前列長筵兩行侍坐,皆錦服赫然。餘仗衛立於後,觀之,雖穹廬之君,亦為尊美矣。"在讀到這幾行時,奇怪的是使我們回想起西歐旅行家們從成吉思汗的蒙古首領們身上所得到的、幾乎相同的印象在盧布魯克對13世紀的蒙古人的描寫中,我們又看到了歡迎外國使者的另一個狂歡場麵。玄奘在統葉護牙帳逗留期間,統葉護曾接待過來自中國和來自吐魯番王的使者。統葉護"令使者坐,命陳酒設樂。可汗共諸臣使人飲,……於是益相酬勸,卒渾鍾碗之器,交錯遞傾,僸未兜離之音,鏗鏘互舉。雖蕃俗之典,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少時,更有食至,皆烹鮮,羔犢之質,盈積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