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陶宗儀《輟耕錄》、宋濂《宋文憲集》、胡翰《胡仲子集》、吳寬《匏翁家藏集》、王世貞《弇州四部稿》、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等筆記作品之中也多有提及。
第八十七章 長春真人
更新時間:2005-8-18 17:29:00
字數:10195
忽闌之死對於成吉思汗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他從未在人前發出過一聲悲嘆,露出過一絲戚容,依舊如常地處理著各種事物,終日從早忙到晚。但是,身為近侍的楚材和阿巴該等人還是可以從他日漸消瘦的麵龐和每天清晨都濕漉漉的枕頭上感受到那種發自靈魂深處,不足為外人道的錐心刺骨之痛。是啊,在白晝之中,人群麵前,成吉思汗可以憑藉著強大的意誌力壓抑住內心不時泛起的憂思與傷感,正如他曾經禁止察合台為其子木禿堅之死而放聲痛哭一樣,他也對自己的情感發出了這樣的禁令。可是,一但深夜那樣一段情感防線最為脆弱的時期,尤其是夢中,全部的意識就會化作開閘的洪水般自由奔流。那時,關於忽闌的一切就會立即沛然而至,充盈整個頭腦。
成吉思汗相信,忽闌的魂魄誠然化作了角端,那麽她的軀體呢?一定會安詳地睡臥在某個任何凡人都無法染指的神密玄奇之地吧。也許會是一座終年不斷有大風呼嘯而過的絕崖壁上的山洞;又亦或是一塊萬載不融,時常將陽光折射出迷幻七彩的巨大玄冰之下;還可能是一處因地脈溫泉的滋潤而與周圍雪山環境截然不同的茵茵綠草,落英繽紛的山穀……
然而,無論忽闌選擇了怎樣一種環境來做其葬身之地,都不足以涵概她那多姿而又短暫的一生的全部意義與價值。
不知怎的,成吉思汗在夢中清晰地看到的忽闌的遺容竟是與其生前大相逕庭。豐腴的肌膚、紅潤的麵龐以及飽滿的生命力又一次消失了。她再度回復了當初昏迷之時的枯槁憔悴。一瞬間,成吉思汗領悟到她的所謂甦醒不過是生命之火的最後輝煌,她之所以寧願獨自死在山上而不願被自己找到屍體,就是為了讓她的剎那芳華永遠保留在自己的記憶之中,並將無限的深情灌注於至愛之人的心中,使之歷久彌新,不可磨滅。
忽闌之用情,不可謂不深矣!
——成吉在夢中不時重複著這一聲嘆息。除此之外,他再也無法以其他語言來詮釋這種摯情熾愛。恍忽間,他就這樣久久地凝望著仿佛睡著了般一臉恬靜安適的忽闌,想到她的一生,想到她臨終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所承受的離別之傷以及滿足了自己畢生意願之後的心滿意足。
忽闌之於自己,如同被宿命鎖鏈牽絆在一處的兩隻鳥兒,欲飛則同飛,欲棲則同棲。隻要自己可以將所有的愛意都給予她,她其實別無所求。而她因此而奉獻給自己的是其短暫一生的全部。或許,她本人並不希望回到草原去,回到不兒罕故鄉。因為,那裏是屬於孛兒帖和她的兒子們的土地,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在蒙古,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一切都是暫借過來的幻象罷了。做為王妃,她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想與任何人的影子重合,更不想順從某種冥冥之中註定下來的命運。
成吉思汗的夢境籍由其遺下的淚痕傳遞給了阿巴該,他不忍心主君就這樣永久地去獨承重創,於是提出了發動大規模搜山行動的意見,卻遭到了來自成吉思汗的堅定否決。在成吉思汗的考量之中,忽闌既然選擇了獨自死去,就是不希望受到打擾。這座大山是她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墓地,那麽就讓她順遂這畢生唯一的心願,將身體交給異國的土地,將靈魂奉獻於萬能的天神。
為了不打擾忽闌的永久安眠,成吉思汗下令全軍提前結束過冬期,即刻起程,取道該兒母西兒(1)和也裏北還,徹底遠離這片充滿愛與憂傷的山巒。當他到達迦兒漫與桑忽蘭(2)之間地區的時候,得知那位渡河遠逃的劄闌丁意欲重渡申河,捲土重來,於是命察合台重返申河沿岸,搜索劄闌丁的下落,自己則毫不停留地再度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向河中方向進發。當他於是年陰曆二月底到達山北的平坡時,就接到了奉命留守河中的大將博兒術送來的信息——長春真人丘處機及其眾弟子經過萬裏跋涉,在上一年的陰曆十一月十八日(公曆12月3日)終於抵達了撒麻兒罕並在那裏過冬。
“他終於來了!”
成吉思汗仰天長嘆道。他的嘆息聲中,既有得償所望的欣慰,又有幾分悵然與失落。他覺得,如果這位法力高強的大珊蠻能夠再到得早一點,或許可以攙救忽闌的生命。看來,這一切的陰差陽錯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天真的要將忽闌從自己的身邊帶走了。
雖然未能十全十美,但是成吉思汗還是以誠摯的言辭表達了自己對這位遠道而來的修道人有著無比熱忱和衷心歡迎。這種情緒從他的傳言之中足以獲得如下之證明:
“真人自日出之地不辭萬裏勞苦,跋山涉水而來,令我萬分感動。今已行於回師路上,但卻渴望早一日得到真人的教誨,請您勿辭辛勞,速來軍前與我相會。”(3)
與傳言同時發出的還有一道給博兒術的命令,要求他一定要與劉仲祿、劄巴兒火者會同一處,親自護送長春真人前來自己的營地。
這個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大約一月之後,即陰曆四月五日(5月15日),遠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小隊騎兵,簇擁著中間的一輛馬車,車中的銀須老者正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路途,終於抵達此地的長春真人。
第八十七章 長春真人
更新時間:2005-8-18 17:29:00
字數:10195
忽闌之死對於成吉思汗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他從未在人前發出過一聲悲嘆,露出過一絲戚容,依舊如常地處理著各種事物,終日從早忙到晚。但是,身為近侍的楚材和阿巴該等人還是可以從他日漸消瘦的麵龐和每天清晨都濕漉漉的枕頭上感受到那種發自靈魂深處,不足為外人道的錐心刺骨之痛。是啊,在白晝之中,人群麵前,成吉思汗可以憑藉著強大的意誌力壓抑住內心不時泛起的憂思與傷感,正如他曾經禁止察合台為其子木禿堅之死而放聲痛哭一樣,他也對自己的情感發出了這樣的禁令。可是,一但深夜那樣一段情感防線最為脆弱的時期,尤其是夢中,全部的意識就會化作開閘的洪水般自由奔流。那時,關於忽闌的一切就會立即沛然而至,充盈整個頭腦。
成吉思汗相信,忽闌的魂魄誠然化作了角端,那麽她的軀體呢?一定會安詳地睡臥在某個任何凡人都無法染指的神密玄奇之地吧。也許會是一座終年不斷有大風呼嘯而過的絕崖壁上的山洞;又亦或是一塊萬載不融,時常將陽光折射出迷幻七彩的巨大玄冰之下;還可能是一處因地脈溫泉的滋潤而與周圍雪山環境截然不同的茵茵綠草,落英繽紛的山穀……
然而,無論忽闌選擇了怎樣一種環境來做其葬身之地,都不足以涵概她那多姿而又短暫的一生的全部意義與價值。
不知怎的,成吉思汗在夢中清晰地看到的忽闌的遺容竟是與其生前大相逕庭。豐腴的肌膚、紅潤的麵龐以及飽滿的生命力又一次消失了。她再度回復了當初昏迷之時的枯槁憔悴。一瞬間,成吉思汗領悟到她的所謂甦醒不過是生命之火的最後輝煌,她之所以寧願獨自死在山上而不願被自己找到屍體,就是為了讓她的剎那芳華永遠保留在自己的記憶之中,並將無限的深情灌注於至愛之人的心中,使之歷久彌新,不可磨滅。
忽闌之用情,不可謂不深矣!
——成吉在夢中不時重複著這一聲嘆息。除此之外,他再也無法以其他語言來詮釋這種摯情熾愛。恍忽間,他就這樣久久地凝望著仿佛睡著了般一臉恬靜安適的忽闌,想到她的一生,想到她臨終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所承受的離別之傷以及滿足了自己畢生意願之後的心滿意足。
忽闌之於自己,如同被宿命鎖鏈牽絆在一處的兩隻鳥兒,欲飛則同飛,欲棲則同棲。隻要自己可以將所有的愛意都給予她,她其實別無所求。而她因此而奉獻給自己的是其短暫一生的全部。或許,她本人並不希望回到草原去,回到不兒罕故鄉。因為,那裏是屬於孛兒帖和她的兒子們的土地,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在蒙古,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一切都是暫借過來的幻象罷了。做為王妃,她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想與任何人的影子重合,更不想順從某種冥冥之中註定下來的命運。
成吉思汗的夢境籍由其遺下的淚痕傳遞給了阿巴該,他不忍心主君就這樣永久地去獨承重創,於是提出了發動大規模搜山行動的意見,卻遭到了來自成吉思汗的堅定否決。在成吉思汗的考量之中,忽闌既然選擇了獨自死去,就是不希望受到打擾。這座大山是她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墓地,那麽就讓她順遂這畢生唯一的心願,將身體交給異國的土地,將靈魂奉獻於萬能的天神。
為了不打擾忽闌的永久安眠,成吉思汗下令全軍提前結束過冬期,即刻起程,取道該兒母西兒(1)和也裏北還,徹底遠離這片充滿愛與憂傷的山巒。當他到達迦兒漫與桑忽蘭(2)之間地區的時候,得知那位渡河遠逃的劄闌丁意欲重渡申河,捲土重來,於是命察合台重返申河沿岸,搜索劄闌丁的下落,自己則毫不停留地再度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向河中方向進發。當他於是年陰曆二月底到達山北的平坡時,就接到了奉命留守河中的大將博兒術送來的信息——長春真人丘處機及其眾弟子經過萬裏跋涉,在上一年的陰曆十一月十八日(公曆12月3日)終於抵達了撒麻兒罕並在那裏過冬。
“他終於來了!”
成吉思汗仰天長嘆道。他的嘆息聲中,既有得償所望的欣慰,又有幾分悵然與失落。他覺得,如果這位法力高強的大珊蠻能夠再到得早一點,或許可以攙救忽闌的生命。看來,這一切的陰差陽錯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天真的要將忽闌從自己的身邊帶走了。
雖然未能十全十美,但是成吉思汗還是以誠摯的言辭表達了自己對這位遠道而來的修道人有著無比熱忱和衷心歡迎。這種情緒從他的傳言之中足以獲得如下之證明:
“真人自日出之地不辭萬裏勞苦,跋山涉水而來,令我萬分感動。今已行於回師路上,但卻渴望早一日得到真人的教誨,請您勿辭辛勞,速來軍前與我相會。”(3)
與傳言同時發出的還有一道給博兒術的命令,要求他一定要與劉仲祿、劄巴兒火者會同一處,親自護送長春真人前來自己的營地。
這個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大約一月之後,即陰曆四月五日(5月15日),遠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小隊騎兵,簇擁著中間的一輛馬車,車中的銀須老者正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路途,終於抵達此地的長春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