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八章大同,大同!
從閻錫山發表求和通電,到攻占大同門戶天鎮,之間不過兩三天的工夫,進展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晉綏軍一向以善守著稱,當初南口大戰之時,馮玉祥的國民軍使出渾身解數,以十萬大軍經月苦戰,也未能踏入平型關半步,最後被討赤聯軍包抄合擊,幾乎消滅殆盡。
有此戰例在前,奉係上下都將晉北視為天險禁地,對大同之戰並不重視。在他們眼中,京漢線才是對晉作戰的主戰場,安**的精銳主力也都蝟集在一帶,大同方麵隻起一個配合牽製的作用,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張學良等人才贊同與山西議和,好抽身南下對付北伐軍,平心而論,少帥的這個建議也有其道理,畢竟國民黨中央軍才是奉係的生死大敵。
但不過兩三天的工夫,晉北前線不斷傳來捷報,四十五師連克陽高、天鎮,高維嶽的第九軍占領李家寨、羅家山,李天宏和張延樞攻占廣靈、渾源,曾經不可逾越的晉北天險被甩在身後,晉綏軍的防線全線告急,崩潰在即。
戰局進展如此順利,縱慾促使張作霖下定決心,不再理會閻錫山的求和電報,將對晉作戰的重心轉到了大同。
隨著老帥一聲令下,源源不斷的軍火物資匯集於張家口,通過京綏鐵路向晉北前線運去,徐世英的空軍、裴春生的炮兵、還有各路晉北參戰部隊,都及時得到了後勤補充。
空軍在盤山之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令張作霖感到眼前一亮,為了鼓勵徐世英和肖林,老帥又特意下令,除了飛鵬隊繼續留在京漢線配合三軍團作戰。另將飛豹隊、飛虎隊調往平地泉,參與大同會戰。
與此同此,張學良以一部兵力繼續圍困涿州,另以三軍團主力西進娘子關、龍泉關一線,從東側威逼太原,將晉綏軍一軍團商震部牽製於井陘一帶,無暇北上支援大同。
除此之外,老帥又從京津駐軍中抽調孫旭昌、丁喜春兩師人馬。乘火車趕往繁峙前線,以支援大同會戰。
多管齊下,陸空並進,大兵雲集。晉北一時黑雲壓城,岌岌可危…………
張作霖在這邊調兵遣將,意氣風發,閻錫山卻如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
天鎮失守的當天傍晚。山西太和城外的大路上突然出現了一支車隊,隊伍正中是一輛古怪的鐵甲車,如果有太原熟悉的老百姓看到,就會認出這是閻錫山的座車。汽車經過專門改造,四麵加裝了厚厚的裝甲鋼板。就連車輪用的都是特意從國外購進的實心輪胎。
鐵甲車外表古怪,內部卻和普通的小汽車沒什麽兩樣。車廂裏麵空間不大,除了司機以外,還能坐三個人。閻錫山和老搭檔趙戴文坐在後排,前排副駕駛位子上卻是個年輕中校,北方革命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郭宗汾。
道路坎坷,車輛顛簸,千裏凍土上棵棵禿樹,在車窗外一掠而過,說不出的蒼茫冷清。閻錫山兩眼望著窗外的冬日景象,心情也像這天氣一樣充滿了寒意,突然輕嘆一聲,出聲吟起詩來。
“天鎮失守雁綏危,
無何嶺口把節移。
兵不主動難為策,
……”
心有所感,前三句詩一氣嗬成,到了結尾處卻沉吟起來,閻錫山反覆推敲了幾遍,都無法續以豹尾,終於搖了搖頭,閉目不言了。
“百川(閻錫山字)這詩雖好,格調卻嫌太過頹廢,老朽不才,願試續之。”說話的是趙戴文,此老年屆六旬,一生浸淫舊學,說起話來習慣之乎者也,卻並不是一無用處的酸儒。
“願觀先生大才。”閻錫山微微頷首,對趙戴文很是尊重。
“唔,就續這麽一句吧……千裏布防更欠宜。”趙戴文略一沉吟,已經覓得結尾之句,當下脫口念了出來,閻錫山卻臉色一變,楞在那裏反覆低聲地念叨起來。
從文學角度來講,趙戴文的結尾之句才氣平平,但聽在閻錫山耳中卻仿佛黃鍾大呂,振聾發聵,聯想到當下危機重重的戰局,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千裏布防更欠宜!千裏布防更欠宜!……次隴(趙戴文字),你的意思是……?”
“百川,我等驅車百裏奔赴太和嶺口,正為了督戰晉北,以解大同之危,但依老朽看來,此舉乃為揚湯止沸之舉,於大局無補。”
趙戴文在山西的身份類似宰相,無論軍政民事,都有權參與發表意見,當下接著說道:“老朽雖不敢稱名將之才,但也略知兵事,眼下晉北事急,徐永昌的戰線卻拉得太長,從繁峙到大同千裏布防,給了敵人可乘之機,若不及時調整我軍戰術,整個戰局怕會立時糜爛!”
閻錫山點點頭,麵色沉重:“我也正有這個感覺,哎!說起來這倒怪不到徐永昌頭上,都是我小看了張作相和高維嶽,小看了那個肖林,才出此下策,逼著二軍團千裏設防……”
說起帶兵打仗的本事,閻錫山並不精通,但他胸襟開闊,馭下自有一套辦法,自己錯了就是錯了,絕不會讓部下替他背黑鍋,這也是晉綏軍一向團結的原因,山西一省也在民國自成格局二十餘年。
“為今之計,必須趕在敵人重兵進攻之前,及時收縮兵力,並將徐永昌的主力後撤重新布防,才可力保太原無失!”
從閻錫山發表求和通電,到攻占大同門戶天鎮,之間不過兩三天的工夫,進展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晉綏軍一向以善守著稱,當初南口大戰之時,馮玉祥的國民軍使出渾身解數,以十萬大軍經月苦戰,也未能踏入平型關半步,最後被討赤聯軍包抄合擊,幾乎消滅殆盡。
有此戰例在前,奉係上下都將晉北視為天險禁地,對大同之戰並不重視。在他們眼中,京漢線才是對晉作戰的主戰場,安**的精銳主力也都蝟集在一帶,大同方麵隻起一個配合牽製的作用,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張學良等人才贊同與山西議和,好抽身南下對付北伐軍,平心而論,少帥的這個建議也有其道理,畢竟國民黨中央軍才是奉係的生死大敵。
但不過兩三天的工夫,晉北前線不斷傳來捷報,四十五師連克陽高、天鎮,高維嶽的第九軍占領李家寨、羅家山,李天宏和張延樞攻占廣靈、渾源,曾經不可逾越的晉北天險被甩在身後,晉綏軍的防線全線告急,崩潰在即。
戰局進展如此順利,縱慾促使張作霖下定決心,不再理會閻錫山的求和電報,將對晉作戰的重心轉到了大同。
隨著老帥一聲令下,源源不斷的軍火物資匯集於張家口,通過京綏鐵路向晉北前線運去,徐世英的空軍、裴春生的炮兵、還有各路晉北參戰部隊,都及時得到了後勤補充。
空軍在盤山之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令張作霖感到眼前一亮,為了鼓勵徐世英和肖林,老帥又特意下令,除了飛鵬隊繼續留在京漢線配合三軍團作戰。另將飛豹隊、飛虎隊調往平地泉,參與大同會戰。
與此同此,張學良以一部兵力繼續圍困涿州,另以三軍團主力西進娘子關、龍泉關一線,從東側威逼太原,將晉綏軍一軍團商震部牽製於井陘一帶,無暇北上支援大同。
除此之外,老帥又從京津駐軍中抽調孫旭昌、丁喜春兩師人馬。乘火車趕往繁峙前線,以支援大同會戰。
多管齊下,陸空並進,大兵雲集。晉北一時黑雲壓城,岌岌可危…………
張作霖在這邊調兵遣將,意氣風發,閻錫山卻如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
天鎮失守的當天傍晚。山西太和城外的大路上突然出現了一支車隊,隊伍正中是一輛古怪的鐵甲車,如果有太原熟悉的老百姓看到,就會認出這是閻錫山的座車。汽車經過專門改造,四麵加裝了厚厚的裝甲鋼板。就連車輪用的都是特意從國外購進的實心輪胎。
鐵甲車外表古怪,內部卻和普通的小汽車沒什麽兩樣。車廂裏麵空間不大,除了司機以外,還能坐三個人。閻錫山和老搭檔趙戴文坐在後排,前排副駕駛位子上卻是個年輕中校,北方革命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郭宗汾。
道路坎坷,車輛顛簸,千裏凍土上棵棵禿樹,在車窗外一掠而過,說不出的蒼茫冷清。閻錫山兩眼望著窗外的冬日景象,心情也像這天氣一樣充滿了寒意,突然輕嘆一聲,出聲吟起詩來。
“天鎮失守雁綏危,
無何嶺口把節移。
兵不主動難為策,
……”
心有所感,前三句詩一氣嗬成,到了結尾處卻沉吟起來,閻錫山反覆推敲了幾遍,都無法續以豹尾,終於搖了搖頭,閉目不言了。
“百川(閻錫山字)這詩雖好,格調卻嫌太過頹廢,老朽不才,願試續之。”說話的是趙戴文,此老年屆六旬,一生浸淫舊學,說起話來習慣之乎者也,卻並不是一無用處的酸儒。
“願觀先生大才。”閻錫山微微頷首,對趙戴文很是尊重。
“唔,就續這麽一句吧……千裏布防更欠宜。”趙戴文略一沉吟,已經覓得結尾之句,當下脫口念了出來,閻錫山卻臉色一變,楞在那裏反覆低聲地念叨起來。
從文學角度來講,趙戴文的結尾之句才氣平平,但聽在閻錫山耳中卻仿佛黃鍾大呂,振聾發聵,聯想到當下危機重重的戰局,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千裏布防更欠宜!千裏布防更欠宜!……次隴(趙戴文字),你的意思是……?”
“百川,我等驅車百裏奔赴太和嶺口,正為了督戰晉北,以解大同之危,但依老朽看來,此舉乃為揚湯止沸之舉,於大局無補。”
趙戴文在山西的身份類似宰相,無論軍政民事,都有權參與發表意見,當下接著說道:“老朽雖不敢稱名將之才,但也略知兵事,眼下晉北事急,徐永昌的戰線卻拉得太長,從繁峙到大同千裏布防,給了敵人可乘之機,若不及時調整我軍戰術,整個戰局怕會立時糜爛!”
閻錫山點點頭,麵色沉重:“我也正有這個感覺,哎!說起來這倒怪不到徐永昌頭上,都是我小看了張作相和高維嶽,小看了那個肖林,才出此下策,逼著二軍團千裏設防……”
說起帶兵打仗的本事,閻錫山並不精通,但他胸襟開闊,馭下自有一套辦法,自己錯了就是錯了,絕不會讓部下替他背黑鍋,這也是晉綏軍一向團結的原因,山西一省也在民國自成格局二十餘年。
“為今之計,必須趕在敵人重兵進攻之前,及時收縮兵力,並將徐永昌的主力後撤重新布防,才可力保太原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