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撫掌大笑,他連聲道:議員先生如此胸襟,珍愛天下蒼生,可謂赤膽忠心哪,實在令中正佩服。可是話說回來,汪先生到底是從哪裏得到這個報告?報告是真是假?誰能保證不是日偽漢奸造謠惑眾,敗壞我抗日軍隊聲譽,離間我軍民血肉情誼?抗戰至今已有十個多月,請問有哪座城市為我軍縱火所毀?又有哪省百姓不是因為敵人暴行而是為我軍所傷害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如果汪先生告訴我,我一定讓軍事法庭審判他。
很顯然汪精衛拿不出確鑿證據來,事實上“g”任務尚未執行,汪精衛就是聽到風聲也抓不住把柄。汪精衛眼看挑不起事端,他帶來的記者也沒有撈到多少曝光材料,隻好悻悻而歸。汪精衛一手策劃的下跪鬧劇無非是個信號,表明國民黨內的權力之爭已達白熱化程度。
大本營密令第一戰區,“g”任務無限期擱置。
7
會議延遲數十分鍾,蔣介石親自主持開會。
這天委員長身穿統帥製服,腰佩中正式短劍,目光炯炯表情嚴肅。自中日開戰以來,無論前方戰事如何激烈,也無論華北淪陷,上海、南京失守,對日戰役屢戰屢敗,大本營均未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對此人們不由得暗自猜測,根據目前戰場的嚴重形勢,估計委員長決心要放棄武漢了。
隨著總參謀長何應欽介紹最新戰況,人們果然看見北方日軍已經占領開封,進逼鄭州,並從三個方向同時切斷京漢鐵路。而長江下遊的日軍也蠢蠢欲動,對武漢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其實北方戰敗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中原告急也在意料之中,就是國民政府被迫放棄武漢,與會者都不會感到吃驚。因為國民政府從抗戰之初就將西南腹地的四川作為大後方,將重慶而不是武漢定為“陪都”,不是正好說明蔣介石對於中日戰爭的嚴重性已有充分預見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放棄鄭州和武漢應該都是遲早的事情。
人們紛紛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主持會議的蔣介石。
蔣介石麵無表情,眾人心裏的疑問盡在把握之中。身為國家領袖,他當然不會輕易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如果說十個月前廬山開會是為了通過對日作戰,那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幹坤大事,非國家意誌而不可為的話,那麽今天召開的會議將要決定的內容同樣重大,同樣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隻是眾人對此暫時並不知情罷了。
委員長對軍政部長陳誠頷首示意,後者同時兼任武漢警備區總司令,負責武漢防務和有關大撤退的行動計劃。於是陳誠站起來宣讀一份統計報告。
截至1938年5月止,武漢地區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廠企業近千家,流亡的各類大、中學校百餘所,難民超過百萬人。另外武漢本地計有大小工廠約五百餘家,其中大型軍工廠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工廠有二十餘家,需撤退的本地居民數十萬人。兩項合計,武漢將撤退工廠達一千五百餘家,生產物資上千萬噸,學校師生和民眾近兩百萬人之眾!
蔣介石問陳誠:如果集中全國可供徵用的船隻、車輛和車皮,實現撤退需多少時間?
陳答:最少十二個月。
蔣介石轉向總參謀長何應欽:北方之敵最快多少時間可逼近武漢?
何應欽猶豫一下回答:這股敵人對我威脅最大。因有京漢鐵路之便,如果鄭州一失,華中已基本無險可守,估計不超過一個月吧。
委員長又問:蘇、皖之敵呢?
總參謀長答:敵華中派遣軍隻能沿長江河道進攻,此為山地,易守難攻,形勢對我軍有利。估計可望阻敵三個月。
問:如果敵寇兩麵同時進攻,結果當如何呢?
答:無法預料。
眾皆大嘩。
歷史列車已無退路,抗戰形勢如此之緊迫,之危急,一如《義勇軍進行曲》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其嚴重程度遠遠超出與會者的最壞估計,此刻再也沒有人懷疑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的必要性了。打個比方,就像一盤被對手將了軍的棋,弄不好就要全盤皆輸,那就是亡國之日到了。沒有人願意看到抗戰失敗,但是戰爭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個生死抉擇的時刻到了。
蔣介石站起身來,他緩緩掃視會場,表情沉重地對與會者說道:各位知道,目前武漢匯集我國最重要的軍工和民用工廠,還有大量機器設備,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和學校知識分子,當然還有不願作亡國奴的人民。一句話概括,這是中國抗戰的最後希望,是建設大後方和戰後國家復興的本錢,也是我們民族的力量所在。試想如果這些寶貴的機器設備落入敵手,或者我們被迫放棄工廠和學校,那麽中國還將剩下什麽?如今這個嚴重局麵已經擺在我們大家麵前,那就是敵人一旦快速攻占武漢,也就等於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就算我們這些人撤退到重慶,不也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嗎?我們拿什麽同敵人作戰?我們堅持抗戰和打敗侵略者還有什麽希望可言呢?
會場陷入一片死寂。
8
在這個決定抗戰命運的歷史關頭,與會者泰山壓頂憂心如焚,他們都是最高統治集團的成員,這些人的地位和肩負的重大責任決定了他們必須做出回應,以應對和化解這場迫在眉睫的失敗危機。但是令人絕望的是,他們個個如坐針氈,似乎難以拿出什麽有效手段扭轉幹坤和阻止失敗命運的到來,於是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主持會議的蔣介石。
很顯然汪精衛拿不出確鑿證據來,事實上“g”任務尚未執行,汪精衛就是聽到風聲也抓不住把柄。汪精衛眼看挑不起事端,他帶來的記者也沒有撈到多少曝光材料,隻好悻悻而歸。汪精衛一手策劃的下跪鬧劇無非是個信號,表明國民黨內的權力之爭已達白熱化程度。
大本營密令第一戰區,“g”任務無限期擱置。
7
會議延遲數十分鍾,蔣介石親自主持開會。
這天委員長身穿統帥製服,腰佩中正式短劍,目光炯炯表情嚴肅。自中日開戰以來,無論前方戰事如何激烈,也無論華北淪陷,上海、南京失守,對日戰役屢戰屢敗,大本營均未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對此人們不由得暗自猜測,根據目前戰場的嚴重形勢,估計委員長決心要放棄武漢了。
隨著總參謀長何應欽介紹最新戰況,人們果然看見北方日軍已經占領開封,進逼鄭州,並從三個方向同時切斷京漢鐵路。而長江下遊的日軍也蠢蠢欲動,對武漢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其實北方戰敗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中原告急也在意料之中,就是國民政府被迫放棄武漢,與會者都不會感到吃驚。因為國民政府從抗戰之初就將西南腹地的四川作為大後方,將重慶而不是武漢定為“陪都”,不是正好說明蔣介石對於中日戰爭的嚴重性已有充分預見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放棄鄭州和武漢應該都是遲早的事情。
人們紛紛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主持會議的蔣介石。
蔣介石麵無表情,眾人心裏的疑問盡在把握之中。身為國家領袖,他當然不會輕易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如果說十個月前廬山開會是為了通過對日作戰,那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幹坤大事,非國家意誌而不可為的話,那麽今天召開的會議將要決定的內容同樣重大,同樣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隻是眾人對此暫時並不知情罷了。
委員長對軍政部長陳誠頷首示意,後者同時兼任武漢警備區總司令,負責武漢防務和有關大撤退的行動計劃。於是陳誠站起來宣讀一份統計報告。
截至1938年5月止,武漢地區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廠企業近千家,流亡的各類大、中學校百餘所,難民超過百萬人。另外武漢本地計有大小工廠約五百餘家,其中大型軍工廠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工廠有二十餘家,需撤退的本地居民數十萬人。兩項合計,武漢將撤退工廠達一千五百餘家,生產物資上千萬噸,學校師生和民眾近兩百萬人之眾!
蔣介石問陳誠:如果集中全國可供徵用的船隻、車輛和車皮,實現撤退需多少時間?
陳答:最少十二個月。
蔣介石轉向總參謀長何應欽:北方之敵最快多少時間可逼近武漢?
何應欽猶豫一下回答:這股敵人對我威脅最大。因有京漢鐵路之便,如果鄭州一失,華中已基本無險可守,估計不超過一個月吧。
委員長又問:蘇、皖之敵呢?
總參謀長答:敵華中派遣軍隻能沿長江河道進攻,此為山地,易守難攻,形勢對我軍有利。估計可望阻敵三個月。
問:如果敵寇兩麵同時進攻,結果當如何呢?
答:無法預料。
眾皆大嘩。
歷史列車已無退路,抗戰形勢如此之緊迫,之危急,一如《義勇軍進行曲》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其嚴重程度遠遠超出與會者的最壞估計,此刻再也沒有人懷疑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的必要性了。打個比方,就像一盤被對手將了軍的棋,弄不好就要全盤皆輸,那就是亡國之日到了。沒有人願意看到抗戰失敗,但是戰爭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個生死抉擇的時刻到了。
蔣介石站起身來,他緩緩掃視會場,表情沉重地對與會者說道:各位知道,目前武漢匯集我國最重要的軍工和民用工廠,還有大量機器設備,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和學校知識分子,當然還有不願作亡國奴的人民。一句話概括,這是中國抗戰的最後希望,是建設大後方和戰後國家復興的本錢,也是我們民族的力量所在。試想如果這些寶貴的機器設備落入敵手,或者我們被迫放棄工廠和學校,那麽中國還將剩下什麽?如今這個嚴重局麵已經擺在我們大家麵前,那就是敵人一旦快速攻占武漢,也就等於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就算我們這些人撤退到重慶,不也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嗎?我們拿什麽同敵人作戰?我們堅持抗戰和打敗侵略者還有什麽希望可言呢?
會場陷入一片死寂。
8
在這個決定抗戰命運的歷史關頭,與會者泰山壓頂憂心如焚,他們都是最高統治集團的成員,這些人的地位和肩負的重大責任決定了他們必須做出回應,以應對和化解這場迫在眉睫的失敗危機。但是令人絕望的是,他們個個如坐針氈,似乎難以拿出什麽有效手段扭轉幹坤和阻止失敗命運的到來,於是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主持會議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