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要去轟炸日本。
淩晨二時許,轟炸機下方的黑暗中出現星星點點的城市燈火,機組人員深感振奮。經確認那是日本九州島的長崎市,也就是七年之後將遭到美國原子彈毀滅的那座悲慘城市。飛行員看見,正在沉睡的日本城市依然燈火通明,全不像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城市那樣斷壁殘垣漆黑一團。莊嚴的復仇時刻終於來臨,機長一聲令下,投彈艙徐徐開啟,早已嚴陣以待的投彈手把空投物推出艙外。
“馬丁式”為當時中國空軍航程最遠、載彈量最大的轟炸機,單機載彈達一點零二五噸。也就是說,如果這兩架飛機滿載炸彈燃燒彈的話,它們足以把這座毫無防備的日本城市變成一片火海。但是我們看到,長途奔襲的中國轟炸機投下的不是發出死亡尖嘯的鋼鐵炸彈,而是許多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被稱作“精神炸彈”的傳單和宣傳品。
這是一次象徵性的空中遠征,中國大本營將其定性為“人道大轟炸”,換句話說就是轟炸敵人精神而不是肉體。轟炸機先後飛臨日本長崎、福岡、久留米和佐賀上空,總共投下一百萬份傳單,等到手忙腳亂的日本人拉響空襲警報,中國飛機已經完成任務勝利返航。轟炸日本的消息在國內引起轟動,國民政府和軍方高層人士孔祥熙、何應欽以及各界群眾數千人到機場迎接機組凱旋,武漢各界召開慶功大會,蔣氏夫婦親自到會祝賀,中共中央和八路軍辦事處也派代表出席,並轉贈毛澤東和朱德親筆題寫的錦旗。
盡管中國飛機的遠征行動令人鼓舞,但是當時仍有許多報紙發出批評聲音,許多國人不滿地質問道:轟炸機為何不攜帶炸彈?中日戰爭已經進行十個月,日本人占領半個中國並且進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個殘暴的海島民族難道不應當得到教訓,不要讓他們為侵略付出代價嗎?如此以德報怨的“人道轟炸”是不是顯得很可笑,就像自欺欺人的堂>吉訶德一樣,很讓敵人看不起我們自己呢?
更多讀者尖銳指出,試想一下,如果轟炸機投下的是兩噸多炸彈會怎樣?難道炸彈對敵人的警醒效果還比不上傳單嗎?你們是不是太仁慈,對敵人還存有惻隱之心?你們為什麽不替飽受敵人蹂躪的廣大淪陷區人民想想,他們會同意你們千裏迢迢去表示仁慈和道義嗎?總之全國輿論沸沸揚揚,多數人對於“人道轟炸”不予認同,表示憤憤不平和堅決反對。
其實本來空軍指揮部擬定的轟炸方案是以多架(不是兩架!)轟炸機夜襲東京,投下全部炸彈而不是傳單之後掉頭轉飛蘇聯遠東地區降落,機組人員取道新疆回國。但是這一方案遭到蔣介石本人否決。委員長意味深長地開導部下說:區區幾架飛機豈能決定戰爭勝負,此行動乃我國民政府一個姿態>>警告爾等,今日所投之傳單,明日將變成一百萬顆炸彈。
軍人出身的政治家蔣介石豈能不知道炸彈威力,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國的戰爭處境,說穿了這是一個弱國領袖身處兩難境地的無奈選擇。蔣介石既不能示弱,又不願過分激怒強敵,他寄希望於日本對國民政府的善意行動做出積極回應,並為政治解決戰爭創造條件。說到底“人道轟炸”隻是一場外交攻勢,一個煞費苦心的和平姿態而已。
然而野心勃勃和狂妄自大的日本人並不領情,國民政府的善意被反誣為“罪惡入侵”、“可恥挑釁”等等,引來日本人變本加厲地報復。但是“善惡終有報,隻是未到時”,玩火者豈能逃脫歷史懲罰?真正的復仇還要等到三年之後的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飛行員同美國盟軍一道跨越東海,痛快淋漓地用炸彈而不是傳單回擊萬惡的侵略者,直到1945年兩顆原子彈向日本人敲響戰爭喪鍾為止。
2
與轟炸日本幾乎同時,收復蘭封的勝利捷報傳到後方,激起民眾的歡呼熱潮。
抗戰十個月來,中國軍隊英勇戰鬥抵抗侵略,但是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勝利,即使轟動全國的“台兒莊大捷”充其量是一場成功的局部防禦戰而已,其勝利意義主要體現在精神而非戰場上。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詩人郭沫若撰文指出:
宣傳周開始的第三天便遇著台兒莊的大勝利,當時的軍事消息是作著這樣的報導的:>>是役敵死傷二萬餘人,我繳獲步槍萬餘枝,輕重機槍九百三十一挺,步兵炮七十七門,坦克四十輛,大炮五十餘門,俘虜無數。敵阪垣及磯穀兩師團主力業已被我殲滅。
在今天看來,這消息是有點令人發噱的。事實是敵人從台兒莊一帶作了戰略撤退,以便作全麵性的進攻,而我們的“軍師”們卻把它誇大起來,真真正正地作了“擴大宣傳”。這本來也是“軍師”們慣用的老套,然而在當時竟使一般人都被卷進勝利的陶醉中去了。
——《郭沫若文集》第九卷第55、56頁。
郭氏文章被日本報紙和軍事機構大量加以引用,作為對中國宣傳戰的反擊。事實上日軍阪垣、磯穀兩師團並未被殲滅,他們在隨後進行的徐州會戰中依然充當進攻主力,所以郭沫若對於國民政府的尖銳抨擊並非強加不實之詞。但是宣傳戰亦屬戰爭的組成部分,隻是宣傳戰不能代替消滅敵人,這就是盡管“台兒莊大捷”宣傳得轟轟烈烈卻依舊無法阻止日本人進軍腳步的原因。
淩晨二時許,轟炸機下方的黑暗中出現星星點點的城市燈火,機組人員深感振奮。經確認那是日本九州島的長崎市,也就是七年之後將遭到美國原子彈毀滅的那座悲慘城市。飛行員看見,正在沉睡的日本城市依然燈火通明,全不像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城市那樣斷壁殘垣漆黑一團。莊嚴的復仇時刻終於來臨,機長一聲令下,投彈艙徐徐開啟,早已嚴陣以待的投彈手把空投物推出艙外。
“馬丁式”為當時中國空軍航程最遠、載彈量最大的轟炸機,單機載彈達一點零二五噸。也就是說,如果這兩架飛機滿載炸彈燃燒彈的話,它們足以把這座毫無防備的日本城市變成一片火海。但是我們看到,長途奔襲的中國轟炸機投下的不是發出死亡尖嘯的鋼鐵炸彈,而是許多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被稱作“精神炸彈”的傳單和宣傳品。
這是一次象徵性的空中遠征,中國大本營將其定性為“人道大轟炸”,換句話說就是轟炸敵人精神而不是肉體。轟炸機先後飛臨日本長崎、福岡、久留米和佐賀上空,總共投下一百萬份傳單,等到手忙腳亂的日本人拉響空襲警報,中國飛機已經完成任務勝利返航。轟炸日本的消息在國內引起轟動,國民政府和軍方高層人士孔祥熙、何應欽以及各界群眾數千人到機場迎接機組凱旋,武漢各界召開慶功大會,蔣氏夫婦親自到會祝賀,中共中央和八路軍辦事處也派代表出席,並轉贈毛澤東和朱德親筆題寫的錦旗。
盡管中國飛機的遠征行動令人鼓舞,但是當時仍有許多報紙發出批評聲音,許多國人不滿地質問道:轟炸機為何不攜帶炸彈?中日戰爭已經進行十個月,日本人占領半個中國並且進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個殘暴的海島民族難道不應當得到教訓,不要讓他們為侵略付出代價嗎?如此以德報怨的“人道轟炸”是不是顯得很可笑,就像自欺欺人的堂>吉訶德一樣,很讓敵人看不起我們自己呢?
更多讀者尖銳指出,試想一下,如果轟炸機投下的是兩噸多炸彈會怎樣?難道炸彈對敵人的警醒效果還比不上傳單嗎?你們是不是太仁慈,對敵人還存有惻隱之心?你們為什麽不替飽受敵人蹂躪的廣大淪陷區人民想想,他們會同意你們千裏迢迢去表示仁慈和道義嗎?總之全國輿論沸沸揚揚,多數人對於“人道轟炸”不予認同,表示憤憤不平和堅決反對。
其實本來空軍指揮部擬定的轟炸方案是以多架(不是兩架!)轟炸機夜襲東京,投下全部炸彈而不是傳單之後掉頭轉飛蘇聯遠東地區降落,機組人員取道新疆回國。但是這一方案遭到蔣介石本人否決。委員長意味深長地開導部下說:區區幾架飛機豈能決定戰爭勝負,此行動乃我國民政府一個姿態>>警告爾等,今日所投之傳單,明日將變成一百萬顆炸彈。
軍人出身的政治家蔣介石豈能不知道炸彈威力,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國的戰爭處境,說穿了這是一個弱國領袖身處兩難境地的無奈選擇。蔣介石既不能示弱,又不願過分激怒強敵,他寄希望於日本對國民政府的善意行動做出積極回應,並為政治解決戰爭創造條件。說到底“人道轟炸”隻是一場外交攻勢,一個煞費苦心的和平姿態而已。
然而野心勃勃和狂妄自大的日本人並不領情,國民政府的善意被反誣為“罪惡入侵”、“可恥挑釁”等等,引來日本人變本加厲地報復。但是“善惡終有報,隻是未到時”,玩火者豈能逃脫歷史懲罰?真正的復仇還要等到三年之後的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飛行員同美國盟軍一道跨越東海,痛快淋漓地用炸彈而不是傳單回擊萬惡的侵略者,直到1945年兩顆原子彈向日本人敲響戰爭喪鍾為止。
2
與轟炸日本幾乎同時,收復蘭封的勝利捷報傳到後方,激起民眾的歡呼熱潮。
抗戰十個月來,中國軍隊英勇戰鬥抵抗侵略,但是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勝利,即使轟動全國的“台兒莊大捷”充其量是一場成功的局部防禦戰而已,其勝利意義主要體現在精神而非戰場上。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詩人郭沫若撰文指出:
宣傳周開始的第三天便遇著台兒莊的大勝利,當時的軍事消息是作著這樣的報導的:>>是役敵死傷二萬餘人,我繳獲步槍萬餘枝,輕重機槍九百三十一挺,步兵炮七十七門,坦克四十輛,大炮五十餘門,俘虜無數。敵阪垣及磯穀兩師團主力業已被我殲滅。
在今天看來,這消息是有點令人發噱的。事實是敵人從台兒莊一帶作了戰略撤退,以便作全麵性的進攻,而我們的“軍師”們卻把它誇大起來,真真正正地作了“擴大宣傳”。這本來也是“軍師”們慣用的老套,然而在當時竟使一般人都被卷進勝利的陶醉中去了。
——《郭沫若文集》第九卷第55、56頁。
郭氏文章被日本報紙和軍事機構大量加以引用,作為對中國宣傳戰的反擊。事實上日軍阪垣、磯穀兩師團並未被殲滅,他們在隨後進行的徐州會戰中依然充當進攻主力,所以郭沫若對於國民政府的尖銳抨擊並非強加不實之詞。但是宣傳戰亦屬戰爭的組成部分,隻是宣傳戰不能代替消滅敵人,這就是盡管“台兒莊大捷”宣傳得轟轟烈烈卻依舊無法阻止日本人進軍腳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