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5-14 12:47:40
大 中 小
受編輯朋友的委託,作的一些評點。文章是人家的,薩隻是加個尾巴而已。
1、武鬆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來源:搞笑大王的博客
武鬆上景陽崗前,在山腳的小飯館裏吃飯喝酒。小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崗”,但是,武鬆一氣喝了十八碗,喝完後,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隻老虎。那麽,武鬆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作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武鬆喝的究竟是什麽酒?首先不可能是啤酒,那個年代不會有啤酒,就是有,一口氣喝十瓶的人也不算什麽。是白酒嗎?白酒也叫燒酒,燒酒出現後,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鬆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
並且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蒸餾酒”。在世界範圍內,蒸餾酒的濃度最高有70%左右。至於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業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因此,武鬆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小說裏還有一些細節描寫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裏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麵獸楊誌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怎麽可能用來“解渴”?而且還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於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後的米酒。
所以,武鬆喝了十八碗酒,上山打老虎的真實情況也許是這樣的: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應該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鬆在景陽崗山腳下吃飯喝酒的那家小飯店,也許有一點特殊秘訣,能夠在沒有蒸餾技術的情況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濃度,這在當時屬於技術創新後的新產品。
武鬆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如果按每碗盛三兩酒計算,武鬆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當然,這個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當厲害的。
[薩評:現代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啤酒,黃酒,果酒,米酒,白酒,根據宋代的《酒譜》和考古發現,宋代沒有啤酒,其他四種酒則都已經出現。那麽,武鬆豪飲的十八碗“三碗不過岡”,哪一種酒更有可能呢?其中,我首先排除掉了白酒。因為宋代白酒僅見於考古發現,尚未形成規模,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施耐庵時代,民間普遍認為白酒始自元朝。另外,武鬆也是人,除非他的排泄係統很特別,否則真的喝掉十八碗烈性白酒之後,不要說打老虎,隻怕不急性酒精中毒都困難。所以,施耐庵寫武鬆喝酒,其飲用的,應該不會是白酒;宋代果酒釀造技術尚在起步,主要依靠自然發酵,口感較差,難以達到讓武鬆如此讚美的水平,果酒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樣,武鬆所喝的酒隻能在黃酒,米酒之中選擇。那麽,究竟是米酒還是黃酒呢?且看《水滸傳》店小二的一段話:“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老酒,便是長期存放的黃酒,經過長期的窖藏,黃酒會變成澄黃乃至微紅的顏色,是為上品,所謂“狀元紅”,“女兒紅”就是此物,酒雖好,製作工藝複雜,時間長,非富豪官府等處難有。從店小二的話來看,這店裏的酒顯然與黃酒是有區別的,是“村酒”。那麽,按照排除法,這種酒顯然隻能是米酒了。假如認為這個證據不夠可靠,書中恰好還有對於“村酒”的描述。第75回“活閻羅倒船偷禦酒,黑旋風扯詔罵欽差”裏麵,提到阮小七用村酒偷換禦酒,用的手段是“水手道:「船梢頭有一桶白酒在那裏。」阮小七道:「與我取舀水的瓢來,我都教你們到口。」將那六瓶禦酒,都分與水手眾人吃了,卻裝上十瓶村醪水白酒,還把原封頭縛了,再放在龍鳳擔內” –宋代禦酒當是長期窖藏的黃酒,梁山將領後來一看便分辨出阮小七的西貝貨不是禦酒,顯然這種“村醪水白酒”與黃酒外觀區別很大。村酒稱為“村醪水白酒”,難道是白酒麽?其中一個“醪”字暴露了它的身份。今天陝西著名的米酒黃桂稠酒,就又叫白醪酒。其色白濁,味道甘美,確是一種另類的“白酒”。由此觀之,個人看法武鬆打虎前豪飲的十八碗村酒,最大的可能是釀造較好的米酒。
值得一提的是連喝十幾碗酒的,水滸中頗有些人物,如魯智深在五台山也有類似紀錄,但武鬆酒量確屬較高,按照蘇州評話說法,武鬆盡管豪飲,但一生隻醉三回。第一次,景陽岡打虎,是酒確實好;第二次孔家莊鬥孔明孔亮,是村老恐他去了無人對付這兩個呆霸王,不斷勸酒;第三次曾頭市怒戰史文恭,是心痛晁天王之死。比之淺飲輒醉,醉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宋江之流,要好得多了。]
?
2007-05-16 11:11:23
大 中 小
受編輯朋友的委託,作的一些評點。文章是人家的,薩隻是加個尾巴而已。
作者原文:潘金蓮害死武大郎的砒霜其實是良藥?
2007-05-14 12:47:40
大 中 小
受編輯朋友的委託,作的一些評點。文章是人家的,薩隻是加個尾巴而已。
1、武鬆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來源:搞笑大王的博客
武鬆上景陽崗前,在山腳的小飯館裏吃飯喝酒。小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崗”,但是,武鬆一氣喝了十八碗,喝完後,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隻老虎。那麽,武鬆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作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武鬆喝的究竟是什麽酒?首先不可能是啤酒,那個年代不會有啤酒,就是有,一口氣喝十瓶的人也不算什麽。是白酒嗎?白酒也叫燒酒,燒酒出現後,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鬆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
並且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蒸餾酒”。在世界範圍內,蒸餾酒的濃度最高有70%左右。至於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業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因此,武鬆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小說裏還有一些細節描寫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裏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麵獸楊誌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怎麽可能用來“解渴”?而且還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於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後的米酒。
所以,武鬆喝了十八碗酒,上山打老虎的真實情況也許是這樣的: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應該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鬆在景陽崗山腳下吃飯喝酒的那家小飯店,也許有一點特殊秘訣,能夠在沒有蒸餾技術的情況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濃度,這在當時屬於技術創新後的新產品。
武鬆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如果按每碗盛三兩酒計算,武鬆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當然,這個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當厲害的。
[薩評:現代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啤酒,黃酒,果酒,米酒,白酒,根據宋代的《酒譜》和考古發現,宋代沒有啤酒,其他四種酒則都已經出現。那麽,武鬆豪飲的十八碗“三碗不過岡”,哪一種酒更有可能呢?其中,我首先排除掉了白酒。因為宋代白酒僅見於考古發現,尚未形成規模,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施耐庵時代,民間普遍認為白酒始自元朝。另外,武鬆也是人,除非他的排泄係統很特別,否則真的喝掉十八碗烈性白酒之後,不要說打老虎,隻怕不急性酒精中毒都困難。所以,施耐庵寫武鬆喝酒,其飲用的,應該不會是白酒;宋代果酒釀造技術尚在起步,主要依靠自然發酵,口感較差,難以達到讓武鬆如此讚美的水平,果酒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樣,武鬆所喝的酒隻能在黃酒,米酒之中選擇。那麽,究竟是米酒還是黃酒呢?且看《水滸傳》店小二的一段話:“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老酒,便是長期存放的黃酒,經過長期的窖藏,黃酒會變成澄黃乃至微紅的顏色,是為上品,所謂“狀元紅”,“女兒紅”就是此物,酒雖好,製作工藝複雜,時間長,非富豪官府等處難有。從店小二的話來看,這店裏的酒顯然與黃酒是有區別的,是“村酒”。那麽,按照排除法,這種酒顯然隻能是米酒了。假如認為這個證據不夠可靠,書中恰好還有對於“村酒”的描述。第75回“活閻羅倒船偷禦酒,黑旋風扯詔罵欽差”裏麵,提到阮小七用村酒偷換禦酒,用的手段是“水手道:「船梢頭有一桶白酒在那裏。」阮小七道:「與我取舀水的瓢來,我都教你們到口。」將那六瓶禦酒,都分與水手眾人吃了,卻裝上十瓶村醪水白酒,還把原封頭縛了,再放在龍鳳擔內” –宋代禦酒當是長期窖藏的黃酒,梁山將領後來一看便分辨出阮小七的西貝貨不是禦酒,顯然這種“村醪水白酒”與黃酒外觀區別很大。村酒稱為“村醪水白酒”,難道是白酒麽?其中一個“醪”字暴露了它的身份。今天陝西著名的米酒黃桂稠酒,就又叫白醪酒。其色白濁,味道甘美,確是一種另類的“白酒”。由此觀之,個人看法武鬆打虎前豪飲的十八碗村酒,最大的可能是釀造較好的米酒。
值得一提的是連喝十幾碗酒的,水滸中頗有些人物,如魯智深在五台山也有類似紀錄,但武鬆酒量確屬較高,按照蘇州評話說法,武鬆盡管豪飲,但一生隻醉三回。第一次,景陽岡打虎,是酒確實好;第二次孔家莊鬥孔明孔亮,是村老恐他去了無人對付這兩個呆霸王,不斷勸酒;第三次曾頭市怒戰史文恭,是心痛晁天王之死。比之淺飲輒醉,醉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宋江之流,要好得多了。]
?
2007-05-16 11:11:23
大 中 小
受編輯朋友的委託,作的一些評點。文章是人家的,薩隻是加個尾巴而已。
作者原文:潘金蓮害死武大郎的砒霜其實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