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理西南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力幫助西南夷的發展.
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如果說民族分治隻是為解決西南夷問題打下基礎,發展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靈丹妙藥.鄧大人怎麽說? 發展是硬道理! 講<華陽國誌.蜀誌>的時候,我們的先生提到一段諸葛亮和孟獲的對話,原文不記得了,大意如下.
孟獲擔任蜀國禦史中丞到達成都,見諸葛亮時,提出減免南中的稅收負擔,詞情懇切,說明蜀漢的徵收的確較重.從我等對諸葛亮"攻心"政策的理解,如此"收買人心"的機會怎能放過? 但是諸葛亮並不肯同意,他首先列舉西南夷的收入,說明這個地區之富庶.所謂"為官者皆富及累世",而後給孟獲作了一個比喻,假如你收入10金,我收取2 金,你今要求我改為收1金,你可得9金,我助夷人歲收20金,則我收5金,爾尚有15金,這樣可好?孟獲心悅誠服.
蜀漢對於西南夷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的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蜀漢南征之前,隻有漢益州太守文齊曾經引進水稻的耕作,當地部族仍多采穴居,刀耕火種,“散在溪穀,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嚐交通中國”,武茶夷“食肉衣皮,不見鹽穀",漁獵為生的不在少數.諸葛亮為首的蜀國官吏為西南夷大規模引進水稻,改良畜種,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同時,幫助當地人設計竹樓,建立學校,使他們擺脫了穴居的種種不便.改善了西南夷人生活條件.少數民族感戴其德,至今尤稱竹樓乃仿照孔明帽子建造.通過當地人進行的開採礦山等原始工業也得到很好的發展.
這一切,既需要少數民族的辛勤努力,也需要漢民族作為先進文化的載體慷慨解囊.為民族間建立了相互彌補,相互協作的關係.在蜀漢的統治下,西南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當地對於中央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中央政府主要以幫助發展的長者,而不是侵略者的形象出現,顯然更容易被接受.
在西南長期流傳著關索傳說,關公的第三個兒子關索,似乎是西南各族的共同英雄.歷史上基本可肯定無關索其人.這個傳說的來源就來自當地人對於中央政府的好感.因為夷漢分治,徵收賦稅和交通的需要,漢族官吏駐守的地點往往是要隘關津,西南盛行溜索和鐵索橋,關,及索就成為漢族聚集地點的一個特徵.這似乎是西南關索崇拜的由來.其實純樸的少數民族固然能夠無畏反抗,對於能夠友好相待,特別是給與過幫助的朋友,又何嚐不是沒齒不忘呢.
正是因為諸葛亮為首的蜀漢政權採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西南夷發展和自治的政策,終蜀漢之世,西南夷對中央始終沒有大規模的反叛行動,相反,給與了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不但是物資方麵,由南蠻組成的"無當飛軍",更是蜀漢有名的精銳軍團.在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也奠定了西南夷成為中國牢不可分部分的基礎.反之,屬於百越係統的象林夷等,由於與中央漸漸離心,則形成了後來獨立的越南等國家.我們能夠到西雙版納看大象,要感謝武候了.
[完]
?
2006-02-16 01:49:42
大 中 小
《神鵰俠侶》劇照
《神鵰俠侶》是金庸先生的名作,楊過河小龍女自然是主角,然而那頭伴隨了獨孤求敗和楊過兩位劍仙的神鵰,也是一個“名角”。這神鵰的品種到底是什麽呢?小說裏可就神龍見首不見尾了。
金先生自己說,其原型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象鳥,這種鳥體高可以達到五米,是中國古代大鵬的原型,忽必烈曾經派人到非洲找過這種鳥,帶回一根羽毛占了一條船艙。
但是,我覺得這是金先生在故弄玄虛。
象鳥,絕滅於17世紀,的確體型高大,它的蛋也很大,能裝9升水。
但象鳥卻是一種素食,溫和的鳥類,除了個頭大些,沒有那樣兇猛的武功,後來常被人輕易捕殺,乃至滅絕,這似乎很不符合神鵰兇悍的形象。
那麽,真正的神鵰,其品種是什麽呢?經過一番搜尋,薩覺得,或許找到了它的真實身份。
且看小說中對於神鵰的描寫:“眼前赫然是一頭大雕,那雕身形甚巨,比人還高,形貌醜陋之極,全身羽毛疏疏落落,似是被人拔去了一大半似的,毛色黃黑,顯得甚是骯髒,模樣與桃花島上的雙鵰倒也有五分相似,醜俊卻是天差地遠。這醜雕釣嘴彎曲,頭頂生著個血紅的
大肉瘤,世上鳥類千萬,從未見過如此古拙雄奇的猛禽。但見這雕邁著大步來去,雙腿奇粗,有時伸出羽翼,卻又甚短,不知如何飛翔,隻是高視闊步,自有一番威武氣概。”
請大家來看這張照片
這就是曾經稱霸世界一時的 -- 恐怖鳥!
恐怖鳥,繁盛的時代在5000萬年前的曉新世,正是一種不能飛行的猛鳥,是恐龍和哺乳猛獸之間稱雄地球的兇惡猛禽,其身高2.5米,頭骨就長達45厘米。那時候不能適應溫度變化的恐龍已經絕滅,兇猛的哺乳動物還沒有誕生,地球上的霸主,就是這形貌醜陋的走禽了,據說它們直接從恐龍中的一支似駝龍進化而來,從來也沒有過飛翔的經歷,它大概來到世間就是為了稱霸,根本沒有考慮過上天去飛!
看看恐怖鳥(diatryma gigantea) ,再回想《神鵰俠侶》的故事,可覺得神似?
它的特點和小說中的神鵰何其相似 --
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如果說民族分治隻是為解決西南夷問題打下基礎,發展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靈丹妙藥.鄧大人怎麽說? 發展是硬道理! 講<華陽國誌.蜀誌>的時候,我們的先生提到一段諸葛亮和孟獲的對話,原文不記得了,大意如下.
孟獲擔任蜀國禦史中丞到達成都,見諸葛亮時,提出減免南中的稅收負擔,詞情懇切,說明蜀漢的徵收的確較重.從我等對諸葛亮"攻心"政策的理解,如此"收買人心"的機會怎能放過? 但是諸葛亮並不肯同意,他首先列舉西南夷的收入,說明這個地區之富庶.所謂"為官者皆富及累世",而後給孟獲作了一個比喻,假如你收入10金,我收取2 金,你今要求我改為收1金,你可得9金,我助夷人歲收20金,則我收5金,爾尚有15金,這樣可好?孟獲心悅誠服.
蜀漢對於西南夷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的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蜀漢南征之前,隻有漢益州太守文齊曾經引進水稻的耕作,當地部族仍多采穴居,刀耕火種,“散在溪穀,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嚐交通中國”,武茶夷“食肉衣皮,不見鹽穀",漁獵為生的不在少數.諸葛亮為首的蜀國官吏為西南夷大規模引進水稻,改良畜種,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同時,幫助當地人設計竹樓,建立學校,使他們擺脫了穴居的種種不便.改善了西南夷人生活條件.少數民族感戴其德,至今尤稱竹樓乃仿照孔明帽子建造.通過當地人進行的開採礦山等原始工業也得到很好的發展.
這一切,既需要少數民族的辛勤努力,也需要漢民族作為先進文化的載體慷慨解囊.為民族間建立了相互彌補,相互協作的關係.在蜀漢的統治下,西南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當地對於中央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中央政府主要以幫助發展的長者,而不是侵略者的形象出現,顯然更容易被接受.
在西南長期流傳著關索傳說,關公的第三個兒子關索,似乎是西南各族的共同英雄.歷史上基本可肯定無關索其人.這個傳說的來源就來自當地人對於中央政府的好感.因為夷漢分治,徵收賦稅和交通的需要,漢族官吏駐守的地點往往是要隘關津,西南盛行溜索和鐵索橋,關,及索就成為漢族聚集地點的一個特徵.這似乎是西南關索崇拜的由來.其實純樸的少數民族固然能夠無畏反抗,對於能夠友好相待,特別是給與過幫助的朋友,又何嚐不是沒齒不忘呢.
正是因為諸葛亮為首的蜀漢政權採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西南夷發展和自治的政策,終蜀漢之世,西南夷對中央始終沒有大規模的反叛行動,相反,給與了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不但是物資方麵,由南蠻組成的"無當飛軍",更是蜀漢有名的精銳軍團.在歷次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也奠定了西南夷成為中國牢不可分部分的基礎.反之,屬於百越係統的象林夷等,由於與中央漸漸離心,則形成了後來獨立的越南等國家.我們能夠到西雙版納看大象,要感謝武候了.
[完]
?
2006-02-16 01:49:42
大 中 小
《神鵰俠侶》劇照
《神鵰俠侶》是金庸先生的名作,楊過河小龍女自然是主角,然而那頭伴隨了獨孤求敗和楊過兩位劍仙的神鵰,也是一個“名角”。這神鵰的品種到底是什麽呢?小說裏可就神龍見首不見尾了。
金先生自己說,其原型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象鳥,這種鳥體高可以達到五米,是中國古代大鵬的原型,忽必烈曾經派人到非洲找過這種鳥,帶回一根羽毛占了一條船艙。
但是,我覺得這是金先生在故弄玄虛。
象鳥,絕滅於17世紀,的確體型高大,它的蛋也很大,能裝9升水。
但象鳥卻是一種素食,溫和的鳥類,除了個頭大些,沒有那樣兇猛的武功,後來常被人輕易捕殺,乃至滅絕,這似乎很不符合神鵰兇悍的形象。
那麽,真正的神鵰,其品種是什麽呢?經過一番搜尋,薩覺得,或許找到了它的真實身份。
且看小說中對於神鵰的描寫:“眼前赫然是一頭大雕,那雕身形甚巨,比人還高,形貌醜陋之極,全身羽毛疏疏落落,似是被人拔去了一大半似的,毛色黃黑,顯得甚是骯髒,模樣與桃花島上的雙鵰倒也有五分相似,醜俊卻是天差地遠。這醜雕釣嘴彎曲,頭頂生著個血紅的
大肉瘤,世上鳥類千萬,從未見過如此古拙雄奇的猛禽。但見這雕邁著大步來去,雙腿奇粗,有時伸出羽翼,卻又甚短,不知如何飛翔,隻是高視闊步,自有一番威武氣概。”
請大家來看這張照片
這就是曾經稱霸世界一時的 -- 恐怖鳥!
恐怖鳥,繁盛的時代在5000萬年前的曉新世,正是一種不能飛行的猛鳥,是恐龍和哺乳猛獸之間稱雄地球的兇惡猛禽,其身高2.5米,頭骨就長達45厘米。那時候不能適應溫度變化的恐龍已經絕滅,兇猛的哺乳動物還沒有誕生,地球上的霸主,就是這形貌醜陋的走禽了,據說它們直接從恐龍中的一支似駝龍進化而來,從來也沒有過飛翔的經歷,它大概來到世間就是為了稱霸,根本沒有考慮過上天去飛!
看看恐怖鳥(diatryma gigantea) ,再回想《神鵰俠侶》的故事,可覺得神似?
它的特點和小說中的神鵰何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