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以為,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看諸葛亮處理西南夷民族問題的種種措施和思路,也是饒有趣味的。
關於蜀國處理西南夷問題,"攻城","攻心"一直是一個討論的熱點,似乎七擒孟獲的意義在於採取了懷柔的民族和解政策.筆者以為以此為基礎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某的感覺諸葛亮的貢獻遠遠大於製定一個懷柔的政策。
其實,東漢政府對於南中的政策始終搖擺在"剿","撫"兩者之間,-- 這兩個詞好像在歷史上很時髦,就是清朝對於西歐各國,也沒有開放和閉關的概念,看看當時的奏摺,內容全是"剿"或者"撫",好像很可以將洋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剿的弊端很早就為人所重視,所謂"西南夷又數反,每發兵興擊,費巨萬而無功。" 致力於民族和解的努力並非始於諸葛亮.過於強調“撫”的威力, 反而掩飾了諸葛亮南征的閃光處.
早期致力於"撫-懷柔"的努力,確切的說,是通過讓步力爭"緩和"民族矛盾,可以稱之為"和稀泥",比喻為治黃河,就是疏導,固然比築壩硬擋好些,改變不了"害河","禍龍"的本質,仍然要時時防其成災.
諸葛亮處理西南民族事務,並非忍讓以求和解,有的時候還相當強硬,擊殺高定元等作戰毫不留情,其獨到的價值,在於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 -- 至少是在當時的時段上"解決" ?c 西南民族問題,扭轉漢夷對立的局麵,使南中地區成為蜀漢"混凝土"式的後方.這如同在黃河中上遊種草種樹,保全水土,使黃河得清,化害為利(水文專家要大叫:不行啊,沒有黃河的沙子,東營市用不了幾年就沉到渤海裏麵去啦.那不是蜀國的地方,諸葛亮管的著麽?) 這才是蜀漢處理西南夷令人稱道的地方.當然,這比疏導所要下的功夫要大得多了.
某以為,諸葛亮處理西南夷問題的出色之處有兩點,第一是自治,第二是發展.
自治,就是所謂的不留兵吏.這一點很容易使人誤解,認為歷史上曾經記載多次蜀漢在西南的軍事政治行動,並設置強大的錸降都督府,怎能稱為不留兵吏呢? 這也不符合作為一個國家對所轄地區的管理需要.
實際上諸葛亮採用的方法就是"夷漢分治".夷人在自己的聚居區行使管轄權,而蜀漢官吏責任也不輕,要維持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管理漢族聚居地,維護當地總體的政治經濟秩序.在南中漢族人口並不在少數,漢武帝曾經移民西南開發,“漢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實之”“漢武帝時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呂氏以充之,因曰不韋縣”-- 有點兒象英國開發澳大利亞. 簡單的把他們交給"夷人"去治理,隻會造成當地對於中央政權向心力的後退.
故此蜀國的官吏,除了守土有責以外,另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當地漢族人的管理和保護.張翼為此還險些釀成民族衝突.盡管如此,漢族官吏的存在,保證了中央政府對於少數民族地方的影響.有一種觀點認為少數民族自治就是把當地的漢族人都趕出去,或者讓當地的漢人對少數民族低一等.其結果並不容易造成民族間的和睦相處,相反會造成不同民族的隔閡,地方與中央的離心離德,到頭來分離勢力抬頭,鬧不好還要軍事解決,對雙方都是製造痛苦.所謂寬嚴皆誤.薩這可不是說咱們現在新疆的問題啊。
但對於西南夷民族內部事務,當地的蜀國政府官員則採取"夷人自有廢殺之法"的方針,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這樣,在客觀上保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延續和民族尊嚴.要知道對於文化的破壞是可以讓一個民族痛心疾首,代代牢記的.一個英特網的站點上有這樣的話"隻要占婆的文化存在,占婆就將永存".占婆是什麽?就是受到印度巨大影響的越南南方古國,十六世紀滅亡於安南.占婆人大批逃往到柬埔寨,幾百年過去了,還在為他們的文化唱著輓歌.而火燒圓明園更是中國人心頭永遠的傷口.
西南夷成分複雜,與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又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氐羌(藏緬語族)、百越(壯侗語族)、百濮(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3個族係。其風俗習慣,語言文化與漢民族有很大區別,容易發生矛盾.諸葛亮很聰明,他採取的夷漢分治,就盡量避免造成這類的傷口.
諸葛亮實施的分治政策,給少數民族提供了寬容的生存空間,又不以喪失中央主導權為代價,可謂剛柔相濟.對於反叛,蜀漢政府的鎮壓也毫不鬆懈,但是也依靠少數民族的力量,例如張嶷對於“乍都夷”、“旄牛夷”的軍事行動,就大量使用了夷漢混成部隊.認為諸葛治夷,隻用柔術,則誤解了這位鐵腕丞相也.
這樣的分治,在歷史上其他成功的例子也有之.最典型的就是南涼的君主禿髮怒檀,建國成功後,他哥哥利鹿孤當政,臣子建議其築城而居,又有人認為匈奴自古遊牧,不能改變傳統,他就對大家說,漢族人自古住城裏,還讓他們住城裏吧,咱們自古住帳篷,還住帳篷吧.這種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做法使弱小的南涼民族和睦, 而匈奴仍然保持其野蠻的血性,呈現了十六國時期難得的和平.怒檀被尊稱為"聖人",要不是他碰上了涼州第一大軍事家沮渠蒙遜,他的國家遠不止可以存在十九年.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對漢族進行民族分治的例子.
當然,從現代的觀點看,當時的民族分治存在種種阻礙民族交流的弊端.但是客觀來看,民族的融合需要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中國西南地區的融合,要一直到清朝的改土歸流,才算完全成熟.所謂尊重,諸葛亮視西南夷為國家部民,重視之以為後方,比後來的朱熹強多了,這位宋朝大儒把天下分為漢人,蠻夷,禽獸,植物,礦物.認為蠻夷(包括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是介乎於人和牛羊之間的特殊品種.也反映了1000年間中國中央統治集團進取心和寬容態度的逐漸沒落.
關於蜀國處理西南夷問題,"攻城","攻心"一直是一個討論的熱點,似乎七擒孟獲的意義在於採取了懷柔的民族和解政策.筆者以為以此為基礎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某的感覺諸葛亮的貢獻遠遠大於製定一個懷柔的政策。
其實,東漢政府對於南中的政策始終搖擺在"剿","撫"兩者之間,-- 這兩個詞好像在歷史上很時髦,就是清朝對於西歐各國,也沒有開放和閉關的概念,看看當時的奏摺,內容全是"剿"或者"撫",好像很可以將洋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剿的弊端很早就為人所重視,所謂"西南夷又數反,每發兵興擊,費巨萬而無功。" 致力於民族和解的努力並非始於諸葛亮.過於強調“撫”的威力, 反而掩飾了諸葛亮南征的閃光處.
早期致力於"撫-懷柔"的努力,確切的說,是通過讓步力爭"緩和"民族矛盾,可以稱之為"和稀泥",比喻為治黃河,就是疏導,固然比築壩硬擋好些,改變不了"害河","禍龍"的本質,仍然要時時防其成災.
諸葛亮處理西南民族事務,並非忍讓以求和解,有的時候還相當強硬,擊殺高定元等作戰毫不留情,其獨到的價值,在於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 -- 至少是在當時的時段上"解決" ?c 西南民族問題,扭轉漢夷對立的局麵,使南中地區成為蜀漢"混凝土"式的後方.這如同在黃河中上遊種草種樹,保全水土,使黃河得清,化害為利(水文專家要大叫:不行啊,沒有黃河的沙子,東營市用不了幾年就沉到渤海裏麵去啦.那不是蜀國的地方,諸葛亮管的著麽?) 這才是蜀漢處理西南夷令人稱道的地方.當然,這比疏導所要下的功夫要大得多了.
某以為,諸葛亮處理西南夷問題的出色之處有兩點,第一是自治,第二是發展.
自治,就是所謂的不留兵吏.這一點很容易使人誤解,認為歷史上曾經記載多次蜀漢在西南的軍事政治行動,並設置強大的錸降都督府,怎能稱為不留兵吏呢? 這也不符合作為一個國家對所轄地區的管理需要.
實際上諸葛亮採用的方法就是"夷漢分治".夷人在自己的聚居區行使管轄權,而蜀漢官吏責任也不輕,要維持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管理漢族聚居地,維護當地總體的政治經濟秩序.在南中漢族人口並不在少數,漢武帝曾經移民西南開發,“漢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實之”“漢武帝時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呂氏以充之,因曰不韋縣”-- 有點兒象英國開發澳大利亞. 簡單的把他們交給"夷人"去治理,隻會造成當地對於中央政權向心力的後退.
故此蜀國的官吏,除了守土有責以外,另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當地漢族人的管理和保護.張翼為此還險些釀成民族衝突.盡管如此,漢族官吏的存在,保證了中央政府對於少數民族地方的影響.有一種觀點認為少數民族自治就是把當地的漢族人都趕出去,或者讓當地的漢人對少數民族低一等.其結果並不容易造成民族間的和睦相處,相反會造成不同民族的隔閡,地方與中央的離心離德,到頭來分離勢力抬頭,鬧不好還要軍事解決,對雙方都是製造痛苦.所謂寬嚴皆誤.薩這可不是說咱們現在新疆的問題啊。
但對於西南夷民族內部事務,當地的蜀國政府官員則採取"夷人自有廢殺之法"的方針,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這樣,在客觀上保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延續和民族尊嚴.要知道對於文化的破壞是可以讓一個民族痛心疾首,代代牢記的.一個英特網的站點上有這樣的話"隻要占婆的文化存在,占婆就將永存".占婆是什麽?就是受到印度巨大影響的越南南方古國,十六世紀滅亡於安南.占婆人大批逃往到柬埔寨,幾百年過去了,還在為他們的文化唱著輓歌.而火燒圓明園更是中國人心頭永遠的傷口.
西南夷成分複雜,與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又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氐羌(藏緬語族)、百越(壯侗語族)、百濮(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3個族係。其風俗習慣,語言文化與漢民族有很大區別,容易發生矛盾.諸葛亮很聰明,他採取的夷漢分治,就盡量避免造成這類的傷口.
諸葛亮實施的分治政策,給少數民族提供了寬容的生存空間,又不以喪失中央主導權為代價,可謂剛柔相濟.對於反叛,蜀漢政府的鎮壓也毫不鬆懈,但是也依靠少數民族的力量,例如張嶷對於“乍都夷”、“旄牛夷”的軍事行動,就大量使用了夷漢混成部隊.認為諸葛治夷,隻用柔術,則誤解了這位鐵腕丞相也.
這樣的分治,在歷史上其他成功的例子也有之.最典型的就是南涼的君主禿髮怒檀,建國成功後,他哥哥利鹿孤當政,臣子建議其築城而居,又有人認為匈奴自古遊牧,不能改變傳統,他就對大家說,漢族人自古住城裏,還讓他們住城裏吧,咱們自古住帳篷,還住帳篷吧.這種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做法使弱小的南涼民族和睦, 而匈奴仍然保持其野蠻的血性,呈現了十六國時期難得的和平.怒檀被尊稱為"聖人",要不是他碰上了涼州第一大軍事家沮渠蒙遜,他的國家遠不止可以存在十九年.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對漢族進行民族分治的例子.
當然,從現代的觀點看,當時的民族分治存在種種阻礙民族交流的弊端.但是客觀來看,民族的融合需要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中國西南地區的融合,要一直到清朝的改土歸流,才算完全成熟.所謂尊重,諸葛亮視西南夷為國家部民,重視之以為後方,比後來的朱熹強多了,這位宋朝大儒把天下分為漢人,蠻夷,禽獸,植物,礦物.認為蠻夷(包括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是介乎於人和牛羊之間的特殊品種.也反映了1000年間中國中央統治集團進取心和寬容態度的逐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