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彝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隻有三千,隻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拚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彝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衝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製了局麵.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薑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輩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誌》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裏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歷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
[完]
?
2006-01-26 10:14:44
大 中 小
太極門派很多,兄弟當年接觸過幾位,基本是陳氏楊氏兩門,所謂楊露禪偷拳陳氏,人們一般認為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氏太極的影響也的確很大。不過以在下的了解,兩家各有瑜亮,真實功夫上未必如此。
陳氏是比較原始正宗的太極拳,所謂陳氏老架,和我們一般所說的太極拳區別不小,一個簡單的纏絲,陳氏不講究多麽流暢,而講究發力,其他派別的纏絲粘人,而陳氏的纏絲要上步,進攻性極強。蓋因為陳氏太極的精髓是技擊,說白了是一種拳法,和少林拳,三皇炮捶拳一樣,是對戰用的,雖然是以柔克剛,實際上還是剛多柔少。從楊露禪偷拳,也可以看到陳氏的威力,因為楊本身也是八段錦名家,工夫相當不錯,可是和陳氏二代弟子交手尚且不敵。陳氏太極現代比較有名的人物是陳小旺,享譽很久,但陳氏正宗子弟和他還有一些切磋,也就是對拳理方麵理解有所不同。陳小旺的太極拳更柔一些,不合老架宗法,看他的拳,便是一個一個圓弧,金庸先生寫太極拳“大圈套著小圈”,大概就是看了陳小旺的功夫得到的啟發,因為其他太極名家沒有他繞的這樣厲害。
楊氏就不同了,楊露禪的真實功夫可能很高,但他更大的貢獻在心法方麵,也就是把太極拳從一門武術轉化為修身養性的修行功夫上來。“意在拳先”。他從陳氏出來,回到北京開館授藝。當時北京拳館很多,太極拳獨領風騷。蓋因為當時學拳的主要是八旗子弟,這些人自幼嬌生慣養,體質虛弱又吃不得苦,那些“鐵砂掌”一類的技擊功夫練不得。他們學武,是為了強身健體,並不為了當武林高手。所以華麗而不需要苦功就可以入門的楊氏太極特別受歡迎。您看,楊露禪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市場決定一切。楊氏太極動武未必第一,但正是大家需要的功夫。可以說,太極拳的發揚光大,是楊氏的功勞,否則,太極拳威力再大,也不過是如同許多古代秘技,比如五虎斷門刀一樣,成為傳說中的神奇功夫。
因此,楊氏太極基本就是我們現在對於太極的印象。當然太極分支很多,但楊氏的影響太大了。“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四方”,楊氏太極給太極拳框定了更富於文化意味的內涵。
我的朋友中也有兩位太極高手,一位是太極李先生的女公子,我的初中同學,瘦瘦小小,大眼睛白皮膚,從中間分開的短髮,學校晚會上也曾經表演過,招法中那種前陰後陽,起程轉和的味道一般人也可以看出來,真實功夫如何不得而知,但她通醫術,會紮針。晚上她不怕走夜路。老師曾經問過她是不是因為有武術所以不怕,李公子避而不答,說帶著一根針,有壞人給一下就讓他動不了。這種避實就虛的涵養功夫,倒真是太極子弟的感覺。另一位是大學同學聶秀兒,劉師衡先生的弟子,在北京拳界小有名氣。他生的剛健,一套太極拳打出來行雲流水,練得是楊氏,而且肯定有所得。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我們都喜歡看聶秀兒打拳,隻要看他打完一趟,自己也長氣,看拳之前如果疲勞,看後便會精神許多,丹田中十分充沛的感覺。就是這樣神。不過,如果各位在街上看到太極拳打得好的老先生,不妨也看人家打一趟,多少會有同樣長氣的感受,這種太極拳的魅力,就不是聶秀兒獨有的了。
[完]
?
2006-01-26 10:17:05
大 中 小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製了局麵.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薑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輩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了.
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誌》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裏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歷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
[完]
?
2006-01-26 10:14:44
大 中 小
太極門派很多,兄弟當年接觸過幾位,基本是陳氏楊氏兩門,所謂楊露禪偷拳陳氏,人們一般認為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氏太極的影響也的確很大。不過以在下的了解,兩家各有瑜亮,真實功夫上未必如此。
陳氏是比較原始正宗的太極拳,所謂陳氏老架,和我們一般所說的太極拳區別不小,一個簡單的纏絲,陳氏不講究多麽流暢,而講究發力,其他派別的纏絲粘人,而陳氏的纏絲要上步,進攻性極強。蓋因為陳氏太極的精髓是技擊,說白了是一種拳法,和少林拳,三皇炮捶拳一樣,是對戰用的,雖然是以柔克剛,實際上還是剛多柔少。從楊露禪偷拳,也可以看到陳氏的威力,因為楊本身也是八段錦名家,工夫相當不錯,可是和陳氏二代弟子交手尚且不敵。陳氏太極現代比較有名的人物是陳小旺,享譽很久,但陳氏正宗子弟和他還有一些切磋,也就是對拳理方麵理解有所不同。陳小旺的太極拳更柔一些,不合老架宗法,看他的拳,便是一個一個圓弧,金庸先生寫太極拳“大圈套著小圈”,大概就是看了陳小旺的功夫得到的啟發,因為其他太極名家沒有他繞的這樣厲害。
楊氏就不同了,楊露禪的真實功夫可能很高,但他更大的貢獻在心法方麵,也就是把太極拳從一門武術轉化為修身養性的修行功夫上來。“意在拳先”。他從陳氏出來,回到北京開館授藝。當時北京拳館很多,太極拳獨領風騷。蓋因為當時學拳的主要是八旗子弟,這些人自幼嬌生慣養,體質虛弱又吃不得苦,那些“鐵砂掌”一類的技擊功夫練不得。他們學武,是為了強身健體,並不為了當武林高手。所以華麗而不需要苦功就可以入門的楊氏太極特別受歡迎。您看,楊露禪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市場決定一切。楊氏太極動武未必第一,但正是大家需要的功夫。可以說,太極拳的發揚光大,是楊氏的功勞,否則,太極拳威力再大,也不過是如同許多古代秘技,比如五虎斷門刀一樣,成為傳說中的神奇功夫。
因此,楊氏太極基本就是我們現在對於太極的印象。當然太極分支很多,但楊氏的影響太大了。“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四方”,楊氏太極給太極拳框定了更富於文化意味的內涵。
我的朋友中也有兩位太極高手,一位是太極李先生的女公子,我的初中同學,瘦瘦小小,大眼睛白皮膚,從中間分開的短髮,學校晚會上也曾經表演過,招法中那種前陰後陽,起程轉和的味道一般人也可以看出來,真實功夫如何不得而知,但她通醫術,會紮針。晚上她不怕走夜路。老師曾經問過她是不是因為有武術所以不怕,李公子避而不答,說帶著一根針,有壞人給一下就讓他動不了。這種避實就虛的涵養功夫,倒真是太極子弟的感覺。另一位是大學同學聶秀兒,劉師衡先生的弟子,在北京拳界小有名氣。他生的剛健,一套太極拳打出來行雲流水,練得是楊氏,而且肯定有所得。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我們都喜歡看聶秀兒打拳,隻要看他打完一趟,自己也長氣,看拳之前如果疲勞,看後便會精神許多,丹田中十分充沛的感覺。就是這樣神。不過,如果各位在街上看到太極拳打得好的老先生,不妨也看人家打一趟,多少會有同樣長氣的感受,這種太極拳的魅力,就不是聶秀兒獨有的了。
[完]
?
2006-01-26 10:17:05
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