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藝人的口口相傳塑造了“吊睛白額”的猛虎形象,其實,白額,正是華南虎獨有的特徵,也是它區別於東北虎的重要之處,所以,這種形象塑造如果是基於對當時華北地區虎的觀察,則從側麵證明了華北虎在形象上與華南虎更為接近。這種虎曾經廣泛分布在華北平原以至秦嶺北坡地區,歷史記載中稱為“草彪”,隨著人類在華北平原的開拓而逐漸絕滅,史籍記載它最後的出現是康熙年間在漢中地區,但此後還有記載於北京郊區發現小於東北虎大於豹的貓科猛獸,應該是華北虎的孓遺或其變種。五十年代華北地區最後的虎蹤消失,此時活動的是華北虎還是華南虎尚有爭議,但此後再無發現,可以認為吊睛白額獸的後代已經絕滅了。
根據記載和它與東北虎,華南虎的親緣關係,華北虎是一種有別於新疆虎,巴厘虎等小型虎類的大中型猛獸,而根據對東北虎和華南虎的研究,其頭骨的堅固程度令人驚訝,以至於衝鋒鎗子彈也不能擊穿!虎頭部的結構又是一個極好的減震係統,否則就無法完成突然襲擊大型有蹄類動物這樣劇烈的動作。可以相信這一點上“吊睛白額獸”與其他虎類並無太大區別。
這樣,武鬆按住虎頭,用拳擊猛虎頭部致死,其可能性極低,所謂“銅頭鐵尾麻皮腰”,這個部位是虎最為不易損傷的部位。
早期評話流傳期間,因為信息流通的限製,大概多數人對虎的認識還停留在口說耳傳,沒有感性認識,因此對這種描述異議不多,到了清朝晚期特別是民國期間,虎逐漸進入百姓的觀賞範圍,甚至民間有人養虎,見得多了不免對武鬆能夠三拳兩腳幹掉這樣一種兇猛的龐然大物產生懷疑,就象有人吹牛說他在家騎河馬上學一樣,沒見過河馬的對此可能會相信 – 河馬不也是馬麽。真見過河馬就會琢磨這兄弟每天鞍子籠頭怎麽個上法?!畢竟《水滸》不是《封神演義》,傳奇也要有真實的成分在裏麵,否則觀眾就不太容易買帳了。
於是,評書藝人就有了對於三拳兩腳的種種加工。我們可以看到揚州的評話藝人在武十回中,將三拳作了修改,說第一拳指的是多拳的組合,第二拳和第三拳是重合的,《武鬆演義》則描述老虎恰好撲入了武鬆麵前的一潭黃泥,陷住爪子無法用力,武鬆正麵三拳打掉猛虎的威風,然後抓住頂花皮,騎上虎背,痛打不下兩三百拳,老虎終於斃命。
總之,都是盡量擴大這三拳的威力,以使故事情節能夠符合邏輯。但是,這些加工還是將拳擊虎頭定為老虎的致命傷,也就是說,假如給老虎來個法醫鑑定,基本我們應該看到如下的描述:顱骨骨折,開放性腦外傷,腦血腫,重度腦震盪,腦溢血。。。
其實,這都是人的毛病,老虎是非常不容易顱骨骨折的,腦震盪更和它無緣,吊睛白額獸又不是鎮關西。評書藝術家的描述給人的感覺是有點兒“以己度人”。
好,說了半天,那麽我們自己來分析一下吊睛白額獸的死因吧。
首先的一條就是人是否具備徒手殺死吊睛白額獸的能力。
我說這從技術角度是可行的,甚至,用打擊頭部致死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歷史傳說中描述比較真實的徒手打虎英雄一共四位,第四位的是武鬆,另外三位裏麵,有一位就是用擊頭的方式,這位就是五代有名的英雄,李存孝。
[待續]
?
2005-12-19 08:09:14
大 中 小
先說華北虎是否能被徒手打死。
要是沒這個可能,那就什麽都別說了,武鬆打虎是謠言,施耐庵看人家宰狗編的。
從歷史記載看,華北虎很可能和華南虎還是有一定差別,它的體型應該比華南虎大,1953年甘肅會寧曾打到一頭老虎,從紀錄看很可能是華北虎的最後子孫,隻是不知道它為什麽跑出了那麽老遠,可惜沒有更詳細的記載。1964年陝西佛坪打死一頭華南虎,但這頭華南虎的體型遠比真正華南地區的華南虎為大,體長 1.99米,體重190公斤,接近東北虎了,有人據此說華北虎就是這種變型的大型華南虎。我的看法這還是華南虎,但是由於生存於華北西北地域而體型發生了變異,隻是從側麵說明華北地區的虎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體型比南方的虎要大,華北虎應該也是比較大的。
但是華北虎與華南虎不同的是它較早就成為人類的獵獲目標,按照陝西動物研究所吳家炎先生的研究結果,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類就經常捕獲華北虎,甚至用它殉葬。從武鬆打虎的記載來看,華北虎的生活習性可能與華南虎不同,少作大範圍漫遊,因此於人類的衝突更為尖銳,同時它的戰鬥力不如華南虎,華南虎敏捷兇猛,極難捕獲,沒聽說河姆渡人敢拿它殉葬的。考慮到體型的問題,這種戰鬥力差,大概和智力有一定關係,也可能華北虎過的是類似獅子的慵懶生活,靠劫道過日子,弄得肥而不勇?這個問題咱就沒法回答了,總之,考慮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武器條件,既然那時候的人能夠打華北虎,大概人中比較個別悍猛的如武二爺徒手幹掉一頭也不該太希奇吧。
實際上四位在歷史上被稱為徒手獵虎的人物,都是在華北和華南打虎,打的都應該是東北虎或者華南虎。東北。。。那地方不說也罷,據說古代除了東北虎還有巨虎這類吃東北虎的怪物,武二爺去了弄不好也就是讓老虎覺得有嚼口些。
根據記載和它與東北虎,華南虎的親緣關係,華北虎是一種有別於新疆虎,巴厘虎等小型虎類的大中型猛獸,而根據對東北虎和華南虎的研究,其頭骨的堅固程度令人驚訝,以至於衝鋒鎗子彈也不能擊穿!虎頭部的結構又是一個極好的減震係統,否則就無法完成突然襲擊大型有蹄類動物這樣劇烈的動作。可以相信這一點上“吊睛白額獸”與其他虎類並無太大區別。
這樣,武鬆按住虎頭,用拳擊猛虎頭部致死,其可能性極低,所謂“銅頭鐵尾麻皮腰”,這個部位是虎最為不易損傷的部位。
早期評話流傳期間,因為信息流通的限製,大概多數人對虎的認識還停留在口說耳傳,沒有感性認識,因此對這種描述異議不多,到了清朝晚期特別是民國期間,虎逐漸進入百姓的觀賞範圍,甚至民間有人養虎,見得多了不免對武鬆能夠三拳兩腳幹掉這樣一種兇猛的龐然大物產生懷疑,就象有人吹牛說他在家騎河馬上學一樣,沒見過河馬的對此可能會相信 – 河馬不也是馬麽。真見過河馬就會琢磨這兄弟每天鞍子籠頭怎麽個上法?!畢竟《水滸》不是《封神演義》,傳奇也要有真實的成分在裏麵,否則觀眾就不太容易買帳了。
於是,評書藝人就有了對於三拳兩腳的種種加工。我們可以看到揚州的評話藝人在武十回中,將三拳作了修改,說第一拳指的是多拳的組合,第二拳和第三拳是重合的,《武鬆演義》則描述老虎恰好撲入了武鬆麵前的一潭黃泥,陷住爪子無法用力,武鬆正麵三拳打掉猛虎的威風,然後抓住頂花皮,騎上虎背,痛打不下兩三百拳,老虎終於斃命。
總之,都是盡量擴大這三拳的威力,以使故事情節能夠符合邏輯。但是,這些加工還是將拳擊虎頭定為老虎的致命傷,也就是說,假如給老虎來個法醫鑑定,基本我們應該看到如下的描述:顱骨骨折,開放性腦外傷,腦血腫,重度腦震盪,腦溢血。。。
其實,這都是人的毛病,老虎是非常不容易顱骨骨折的,腦震盪更和它無緣,吊睛白額獸又不是鎮關西。評書藝術家的描述給人的感覺是有點兒“以己度人”。
好,說了半天,那麽我們自己來分析一下吊睛白額獸的死因吧。
首先的一條就是人是否具備徒手殺死吊睛白額獸的能力。
我說這從技術角度是可行的,甚至,用打擊頭部致死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歷史傳說中描述比較真實的徒手打虎英雄一共四位,第四位的是武鬆,另外三位裏麵,有一位就是用擊頭的方式,這位就是五代有名的英雄,李存孝。
[待續]
?
2005-12-19 08:09:14
大 中 小
先說華北虎是否能被徒手打死。
要是沒這個可能,那就什麽都別說了,武鬆打虎是謠言,施耐庵看人家宰狗編的。
從歷史記載看,華北虎很可能和華南虎還是有一定差別,它的體型應該比華南虎大,1953年甘肅會寧曾打到一頭老虎,從紀錄看很可能是華北虎的最後子孫,隻是不知道它為什麽跑出了那麽老遠,可惜沒有更詳細的記載。1964年陝西佛坪打死一頭華南虎,但這頭華南虎的體型遠比真正華南地區的華南虎為大,體長 1.99米,體重190公斤,接近東北虎了,有人據此說華北虎就是這種變型的大型華南虎。我的看法這還是華南虎,但是由於生存於華北西北地域而體型發生了變異,隻是從側麵說明華北地區的虎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體型比南方的虎要大,華北虎應該也是比較大的。
但是華北虎與華南虎不同的是它較早就成為人類的獵獲目標,按照陝西動物研究所吳家炎先生的研究結果,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類就經常捕獲華北虎,甚至用它殉葬。從武鬆打虎的記載來看,華北虎的生活習性可能與華南虎不同,少作大範圍漫遊,因此於人類的衝突更為尖銳,同時它的戰鬥力不如華南虎,華南虎敏捷兇猛,極難捕獲,沒聽說河姆渡人敢拿它殉葬的。考慮到體型的問題,這種戰鬥力差,大概和智力有一定關係,也可能華北虎過的是類似獅子的慵懶生活,靠劫道過日子,弄得肥而不勇?這個問題咱就沒法回答了,總之,考慮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武器條件,既然那時候的人能夠打華北虎,大概人中比較個別悍猛的如武二爺徒手幹掉一頭也不該太希奇吧。
實際上四位在歷史上被稱為徒手獵虎的人物,都是在華北和華南打虎,打的都應該是東北虎或者華南虎。東北。。。那地方不說也罷,據說古代除了東北虎還有巨虎這類吃東北虎的怪物,武二爺去了弄不好也就是讓老虎覺得有嚼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