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入關後不久就開了八旗科舉,凡是旗人,不管是滿八旗,還是蒙八旗都能參加,但那是鄉試,至於殿試,還是以“滿不點元”,即不取滿人為前三名為標準,採取這樣的政策,主要是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同治三年的殿試,實際由兩宮太後做主。
正在慈禧為難之際,大學士瑞常等人為她解決了難題,他們一致認為:既然是科舉取士,則“但憑文字,何論滿漢”,崇綺最終得以金榜題名,擔任翰林院修撰。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被選入宮
據一些清代筆記記載,鹹豐三年就已經取消了選秀女的製度,當同治十一年該給17歲的皇帝完婚時,同治的嫡母慈安太後與生母慈禧太後全都動起了腦筋,把滿朝文武官員家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都理了一遍。
民諺稱:“二月二,龍抬頭”,同治將在這一天擇定皇後及妃嬪的人選。
同治雖然青春年少,但也懂得選擇皇後應該以德為先,加上他最敬重的慈安皇太後也非常喜歡狀元崇綺的女兒,因此,比皇帝大兩歲的阿魯特氏,順理成章地被同治選為皇後。
但這個決定惹惱了慈禧,因為她看上了刑部江西司員外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而阿魯特氏的屬相和慈禧不合,生於鹹豐四年的她屬虎,慈禧卻屬羊。
民間有說法,叫做“羊入虎口”,這讓天生要強自戀的慈禧非常不快。
但即使在當時,屬相是否相配也隻是看夫妻,不論婆媳。
慈禧雖然心裏別扭,嘴裏也不好說出來。
她真的後悔極了,當初就該堅持“滿不點元”,不該在殿試中點崇綺為狀元,這樣他的女兒就沒有資格入宮成為後妃的待選人了……和皇後同時入選的還有她的小姑姑,賽尚阿之女——也就是崇綺的幼妹阿魯特氏,她被封為宙傘
另外,知府崇齡的女兒赫舍裏氏被封為瑜嬪,刑部江西司員外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被封為慧妃,主事羅霖之女西林覺羅氏被封為墜筧恕
第二日,兩宮太後即向全國頒發了懿旨:“……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淑慎端莊,著立為皇後,特諭。”可是,阿魯特氏還未入宮,就已經讓慈禧太後非常不滿,她今後的命運又會怎樣?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同治大婚
由於崇綺之女被選為皇後,阿魯特氏整個家族都受益匪淺。
她原本所屬的蒙古同治與皇後成婚時的洞房(坤寧宮)大婚被、褥、枕頭圖案正藍旗是屬於下五旗,因為與皇家聯姻,被抬為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她的父親崇綺也因此被封為三等承恩公,從此官運亨通,先後任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
婚禮定於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舉行,在大婚之前,皇家需向皇後家“大征”,意即下聘禮。
日子定在八月十八,禮部尚書靈桂為“大征禮”的正使,侍郎徐桐為“大征禮”的副使,取意“桂子桐孫”,希望這位新皇後能夠為大清王朝帶來更多子嗣。
阿魯特氏悄悄看過聘禮,禮單包括200兩黃金,1萬兩白銀;金銀茶筒、銀杯;1千匹貢緞;另外是20匹配備了鞍轡的駿馬。
崇綺更是激動萬分,他為女兒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女兒能夠成為一國之皇後,這是怎樣的榮耀。大婚典禮極其繁瑣而隆重。
九月十三日,恭親王和醇郡王的福晉——同治皇帝的兩位嬸母,將阿魯特氏大婚所需的紅蓋頭和寶瓶放入坤寧宮,寶瓶內裝滿金銀米穀,以示吉祥如意。
婚禮當日,兩位福晉便帶領各位女官戴鳳鈿、穿蟒袍、掛朝珠至皇後家迎接新皇後。
九月十五日子時一到,欽天監的官員立即向外報吉時,四位福晉率內務府的女官開始為馬上就要成為皇後的阿魯特氏改換裝束:梳雙髻、戴雙喜如意、身穿大紅的龍鳳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蘋果(象徵如意、平安),坐進16人抬的婚轎進宮。
阿魯特氏坐在轎中,聽到沿街有陣陣掌聲,據說是事先安排了宮中太監在鳳駕通過時以掌聲迎接。
從午門到皇後家的街道上都懸掛著亮晶晶的宮燈,更不要說前來看熱鬧的民間老百姓,人山人海將通往幹清門的禦道擠得水泄不通。
阿魯特氏在婚轎中雖然看不到外麵的情況,但是從喧囂的鑼鼓聲中也能揣測到熱鬧的場景。
後來,她聽人說,兩宮皇太後還特意在這一天下諭:皇帝大婚,為顯示皇家恩典,凡是穿花衣的人都可以到午門觀看皇後的儀仗。
隻有在即位前沒有結婚的皇帝才能舉行大婚典禮,算起來也就是順治爺、康熙爺舉行過這樣規模的典禮。
這隆重而又喜慶的場麵至少有200多年沒見過了,一時之間全城的花衣幾乎都銷售一空。
老百姓情急之下,不少人將質地堅韌的花紙做成彩衣穿在身上。
不僅北京城內的百姓爭相到午門來觀看,就是很多外地居民,為了目睹皇帝大婚,也專程趕往午門來觀看這一盛況。
一時間,鑼鼓喧天,花團錦簇。
由於多年沒有操辦皇帝大婚,宮廷侍衛也沒有經驗,居然有不少小偷混進了午門,渾水摸魚,偷走了宮中不少值錢的東西……過了不少時間,坐在轎中的阿魯特氏突然聽到鍾鼓齊鳴,外麵隱隱約約有人說:“進大清門了!”不一會,鳳輿停了下來,阿魯特氏已經到了幹清門。
同治三年的殿試,實際由兩宮太後做主。
正在慈禧為難之際,大學士瑞常等人為她解決了難題,他們一致認為:既然是科舉取士,則“但憑文字,何論滿漢”,崇綺最終得以金榜題名,擔任翰林院修撰。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被選入宮
據一些清代筆記記載,鹹豐三年就已經取消了選秀女的製度,當同治十一年該給17歲的皇帝完婚時,同治的嫡母慈安太後與生母慈禧太後全都動起了腦筋,把滿朝文武官員家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都理了一遍。
民諺稱:“二月二,龍抬頭”,同治將在這一天擇定皇後及妃嬪的人選。
同治雖然青春年少,但也懂得選擇皇後應該以德為先,加上他最敬重的慈安皇太後也非常喜歡狀元崇綺的女兒,因此,比皇帝大兩歲的阿魯特氏,順理成章地被同治選為皇後。
但這個決定惹惱了慈禧,因為她看上了刑部江西司員外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而阿魯特氏的屬相和慈禧不合,生於鹹豐四年的她屬虎,慈禧卻屬羊。
民間有說法,叫做“羊入虎口”,這讓天生要強自戀的慈禧非常不快。
但即使在當時,屬相是否相配也隻是看夫妻,不論婆媳。
慈禧雖然心裏別扭,嘴裏也不好說出來。
她真的後悔極了,當初就該堅持“滿不點元”,不該在殿試中點崇綺為狀元,這樣他的女兒就沒有資格入宮成為後妃的待選人了……和皇後同時入選的還有她的小姑姑,賽尚阿之女——也就是崇綺的幼妹阿魯特氏,她被封為宙傘
另外,知府崇齡的女兒赫舍裏氏被封為瑜嬪,刑部江西司員外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被封為慧妃,主事羅霖之女西林覺羅氏被封為墜筧恕
第二日,兩宮太後即向全國頒發了懿旨:“……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淑慎端莊,著立為皇後,特諭。”可是,阿魯特氏還未入宮,就已經讓慈禧太後非常不滿,她今後的命運又會怎樣?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同治大婚
由於崇綺之女被選為皇後,阿魯特氏整個家族都受益匪淺。
她原本所屬的蒙古同治與皇後成婚時的洞房(坤寧宮)大婚被、褥、枕頭圖案正藍旗是屬於下五旗,因為與皇家聯姻,被抬為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她的父親崇綺也因此被封為三等承恩公,從此官運亨通,先後任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
婚禮定於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舉行,在大婚之前,皇家需向皇後家“大征”,意即下聘禮。
日子定在八月十八,禮部尚書靈桂為“大征禮”的正使,侍郎徐桐為“大征禮”的副使,取意“桂子桐孫”,希望這位新皇後能夠為大清王朝帶來更多子嗣。
阿魯特氏悄悄看過聘禮,禮單包括200兩黃金,1萬兩白銀;金銀茶筒、銀杯;1千匹貢緞;另外是20匹配備了鞍轡的駿馬。
崇綺更是激動萬分,他為女兒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女兒能夠成為一國之皇後,這是怎樣的榮耀。大婚典禮極其繁瑣而隆重。
九月十三日,恭親王和醇郡王的福晉——同治皇帝的兩位嬸母,將阿魯特氏大婚所需的紅蓋頭和寶瓶放入坤寧宮,寶瓶內裝滿金銀米穀,以示吉祥如意。
婚禮當日,兩位福晉便帶領各位女官戴鳳鈿、穿蟒袍、掛朝珠至皇後家迎接新皇後。
九月十五日子時一到,欽天監的官員立即向外報吉時,四位福晉率內務府的女官開始為馬上就要成為皇後的阿魯特氏改換裝束:梳雙髻、戴雙喜如意、身穿大紅的龍鳳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蘋果(象徵如意、平安),坐進16人抬的婚轎進宮。
阿魯特氏坐在轎中,聽到沿街有陣陣掌聲,據說是事先安排了宮中太監在鳳駕通過時以掌聲迎接。
從午門到皇後家的街道上都懸掛著亮晶晶的宮燈,更不要說前來看熱鬧的民間老百姓,人山人海將通往幹清門的禦道擠得水泄不通。
阿魯特氏在婚轎中雖然看不到外麵的情況,但是從喧囂的鑼鼓聲中也能揣測到熱鬧的場景。
後來,她聽人說,兩宮皇太後還特意在這一天下諭:皇帝大婚,為顯示皇家恩典,凡是穿花衣的人都可以到午門觀看皇後的儀仗。
隻有在即位前沒有結婚的皇帝才能舉行大婚典禮,算起來也就是順治爺、康熙爺舉行過這樣規模的典禮。
這隆重而又喜慶的場麵至少有200多年沒見過了,一時之間全城的花衣幾乎都銷售一空。
老百姓情急之下,不少人將質地堅韌的花紙做成彩衣穿在身上。
不僅北京城內的百姓爭相到午門來觀看,就是很多外地居民,為了目睹皇帝大婚,也專程趕往午門來觀看這一盛況。
一時間,鑼鼓喧天,花團錦簇。
由於多年沒有操辦皇帝大婚,宮廷侍衛也沒有經驗,居然有不少小偷混進了午門,渾水摸魚,偷走了宮中不少值錢的東西……過了不少時間,坐在轎中的阿魯特氏突然聽到鍾鼓齊鳴,外麵隱隱約約有人說:“進大清門了!”不一會,鳳輿停了下來,阿魯特氏已經到了幹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