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走向獨尊(2)
慈禧盛怒之下要革了奕淶耐蹙簦奕湓蠆豢推地說“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硬碰硬,誰也不退讓,多虧了慈安兩邊勸……三人同治,雖說有個互相製約的問題,但總還可以互補,可以減少決策中的失誤;沒有了製約、沒有了互補,隻能執迷不悟,一錯再錯,甚至還會把最後一點迴旋的餘地都給斷送了……雖然奕淶淖酆夏芰Ρ卻褥強,但慈禧手裏有他不具備的王牌——光緒。
在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國土,共同治理國家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個人獨裁卻永遠是那樣有根基。
且不說前朝隻說本朝,在太祖去世後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也就堅持了四五年,就變成皇太極一人獨尊;順治即位初期,鄭王與睿王聯合輔政連頭帶尾也就半年;至於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輔政,還不到6年就形成鰲拜專權的局麵。
從鹹豐去世到現在,盡管也充滿了明爭暗鬥,但奕潯暇雇兩宮共同執政了20年。
慈禧本來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經過20年的磨鍊對執政已經相當熟悉了,現在又有光緒的父親奕槔窗鎪撐著,把奕浼煩穌壇隻是個時間的問題了。
平心而論,奕潯燃父魴值艿哪芰Χ家強,但他就是沒有當皇帝的命。
當公布道光的遺詔後,他就把全部雄心化為“願為賢王”;即使在最危機的時候他奉命留在京城同聯軍談判,聯軍想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時,他也斷然拒絕了;而且真心誠意奏請鹹豐迴鑾,在鹹豐駕崩後又全心全意輔佐沖齡即位的同治。
可現在他才50歲,正是既有經驗也有精力的時候,可朝廷——確切說慈禧已經準備把他一腳踢開了……如果從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22年的時間實現了從宮中到朝廷的大權獨攬。
而在這22年中,特別是在1864年清軍攻克太平天國占領的南京至中法戰爭爆發前的20年,無論國際環境還是國內形勢都為清王朝發展自身實力、實現“自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遺憾的是,清王朝決策人——無論是慈禧還是奕渲宦足購置洋槍洋炮、建立軍事工業,不僅沒能抓住這極為關鍵的20年,而且把主要精力用於內部的權力之爭上——兩宮與恭親王、恭親王聯合慈安遏止慈禧、慈禧與同治及同治皇後明爭暗鬥。
慈禧利用一係列的內耗建立了個人獨裁,清王朝不僅與“自強”失之交臂,也始終沒有跨過從洋務到維新的關鍵一步。
然而與中國僅一水之隔的日本,恰恰是緊緊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不僅掙脫列強對自身的束縛,完成了明治維新,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它的近鄰——朝鮮與中國……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一誤再誤
慈禧雖然是個很懂權術的人,但在應對國際事物上比恭親王要差得多,尤其在大權獨攬後的對外交涉上一誤再誤,終至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
從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國外派遣使臣時起,主持總理衙門的奕渚鴕求駐外使臣必須寫工作日記,“凡有關係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谘報。
數年以後,各國事機,中國人員可以洞悉,不至漫無把握。”即使如此,主持總理衙門20多年的奕湓詘焱飩簧弦倉皇鍬災些皮毛。
至於慈禧及其所任用的慶王奕醵雜諭飩瘓透是一竅不通了,中法之戰及所簽訂的“中法新約”,就是慈禧在大權獨攬之後對外交涉的一大敗筆。
自鴉片戰爭以來,打了敗仗要割地賠款、開闢通商口岸,打了勝仗依然要出賣主權,正如時人所評論的“陽開通商之途,陰實開通藏之路”,“其爭西藏之力,可與英、俄抗衡”。
不知是辦理外交的人太閉塞,還是已經被洋槍洋炮打得高位截癱的清朝統治者根本站不起來,以至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不敗而敗。
法國畢竟與中國相隔數萬裏,而近鄰日本的威脅就更為迫切與突出。
盡管在西方列強的軍事壓力下,日本於1854年(清鹹豐四年,日本宏政元年)同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打開國門,但感受到外部壓力的日本統治者很快就開始效法西方,改革官製,製定法律,開辦新式學校,此即發生在同治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
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下,自身尚未掙脫西方列強奴役的日本已經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
同治九年(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派遣使者來華,要求同中國簽訂包括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等不平等內容的條約,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絕。
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四千日本侵略軍在台灣府登陸,企圖霸占台灣,隻是由於清政府據理力爭、台灣人民的強烈反抗以及英、美等西方列強對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心存疑慮,才迫使日方在得到清政府的賠款後撤軍。
侵略陰謀未能得逞的日本,是不會放棄對中國的擴張野心的,為了再次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統治者始終把擴軍備戰作為國策。
麵對日本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慈禧不僅沒有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去經營在光緒二年成立的海軍衙門,反而為了修復頤和園,通過主持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奕欏芭燦煤>經費”。
走向獨尊(2)
慈禧盛怒之下要革了奕淶耐蹙簦奕湓蠆豢推地說“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硬碰硬,誰也不退讓,多虧了慈安兩邊勸……三人同治,雖說有個互相製約的問題,但總還可以互補,可以減少決策中的失誤;沒有了製約、沒有了互補,隻能執迷不悟,一錯再錯,甚至還會把最後一點迴旋的餘地都給斷送了……雖然奕淶淖酆夏芰Ρ卻褥強,但慈禧手裏有他不具備的王牌——光緒。
在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國土,共同治理國家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個人獨裁卻永遠是那樣有根基。
且不說前朝隻說本朝,在太祖去世後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也就堅持了四五年,就變成皇太極一人獨尊;順治即位初期,鄭王與睿王聯合輔政連頭帶尾也就半年;至於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輔政,還不到6年就形成鰲拜專權的局麵。
從鹹豐去世到現在,盡管也充滿了明爭暗鬥,但奕潯暇雇兩宮共同執政了20年。
慈禧本來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經過20年的磨鍊對執政已經相當熟悉了,現在又有光緒的父親奕槔窗鎪撐著,把奕浼煩穌壇隻是個時間的問題了。
平心而論,奕潯燃父魴值艿哪芰Χ家強,但他就是沒有當皇帝的命。
當公布道光的遺詔後,他就把全部雄心化為“願為賢王”;即使在最危機的時候他奉命留在京城同聯軍談判,聯軍想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時,他也斷然拒絕了;而且真心誠意奏請鹹豐迴鑾,在鹹豐駕崩後又全心全意輔佐沖齡即位的同治。
可現在他才50歲,正是既有經驗也有精力的時候,可朝廷——確切說慈禧已經準備把他一腳踢開了……如果從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22年的時間實現了從宮中到朝廷的大權獨攬。
而在這22年中,特別是在1864年清軍攻克太平天國占領的南京至中法戰爭爆發前的20年,無論國際環境還是國內形勢都為清王朝發展自身實力、實現“自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遺憾的是,清王朝決策人——無論是慈禧還是奕渲宦足購置洋槍洋炮、建立軍事工業,不僅沒能抓住這極為關鍵的20年,而且把主要精力用於內部的權力之爭上——兩宮與恭親王、恭親王聯合慈安遏止慈禧、慈禧與同治及同治皇後明爭暗鬥。
慈禧利用一係列的內耗建立了個人獨裁,清王朝不僅與“自強”失之交臂,也始終沒有跨過從洋務到維新的關鍵一步。
然而與中國僅一水之隔的日本,恰恰是緊緊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不僅掙脫列強對自身的束縛,完成了明治維新,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它的近鄰——朝鮮與中國……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一誤再誤
慈禧雖然是個很懂權術的人,但在應對國際事物上比恭親王要差得多,尤其在大權獨攬後的對外交涉上一誤再誤,終至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
從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國外派遣使臣時起,主持總理衙門的奕渚鴕求駐外使臣必須寫工作日記,“凡有關係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谘報。
數年以後,各國事機,中國人員可以洞悉,不至漫無把握。”即使如此,主持總理衙門20多年的奕湓詘焱飩簧弦倉皇鍬災些皮毛。
至於慈禧及其所任用的慶王奕醵雜諭飩瘓透是一竅不通了,中法之戰及所簽訂的“中法新約”,就是慈禧在大權獨攬之後對外交涉的一大敗筆。
自鴉片戰爭以來,打了敗仗要割地賠款、開闢通商口岸,打了勝仗依然要出賣主權,正如時人所評論的“陽開通商之途,陰實開通藏之路”,“其爭西藏之力,可與英、俄抗衡”。
不知是辦理外交的人太閉塞,還是已經被洋槍洋炮打得高位截癱的清朝統治者根本站不起來,以至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不敗而敗。
法國畢竟與中國相隔數萬裏,而近鄰日本的威脅就更為迫切與突出。
盡管在西方列強的軍事壓力下,日本於1854年(清鹹豐四年,日本宏政元年)同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打開國門,但感受到外部壓力的日本統治者很快就開始效法西方,改革官製,製定法律,開辦新式學校,此即發生在同治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
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下,自身尚未掙脫西方列強奴役的日本已經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
同治九年(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派遣使者來華,要求同中國簽訂包括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等不平等內容的條約,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絕。
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四千日本侵略軍在台灣府登陸,企圖霸占台灣,隻是由於清政府據理力爭、台灣人民的強烈反抗以及英、美等西方列強對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心存疑慮,才迫使日方在得到清政府的賠款後撤軍。
侵略陰謀未能得逞的日本,是不會放棄對中國的擴張野心的,為了再次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統治者始終把擴軍備戰作為國策。
麵對日本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慈禧不僅沒有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去經營在光緒二年成立的海軍衙門,反而為了修復頤和園,通過主持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奕欏芭燦煤>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