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簽訂天津條約到參與稅則談判的桂良已經意識到,同英法打交道“斷非口舌能爭,亦非微利能動,必得用兵方可”,然而當時“內寇方幟,民困未蘇”,在“將天津海口預備齊全之前”還是“以免登時決裂”為上策。
在畿輔地區開戰,必須要打有準備之戰、有把握之戰。
但實際上,誰都清楚在大沽炮台失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後,清政府根本就顧不上去更新炮台裝備。
英法公使是帶著二萬五千多名士兵“乘軍艦赴天津”,顯然是來者不善,而且敵方對大沽炮台的防禦體係已經了如指掌。
對方在抵達大沽後,不按照清方的規定從北塘登岸,以至雙方發生衝突,有意挑起事端。
聯軍在再次占領天津,英軍駐紮海河左岸,法軍駐紮海河右岸;而當桂良奉命趕到天津英法聯軍進犯天津作為全權代表前往同英法談判時,英法又以桂良所攜帶的關防係鹹豐八年所製,不具有全權談判的資格,拒絕與其談判,盡管桂良一再解釋由於情況緊急已經來不及再製關防、他本人完全具有全權,但英國公使額爾金、領事巴戛禮就是不同桂良談判……英法要重新挑起戰端的意圖已經一目了然,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京師,一念及此懿貴妃不禁打了個寒噤,從天津到北京根本就無險可守……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根本就沒有為弱者伸張正義的舞台。
就像在動物世界裏,狼吃羊不需要理由。
羊要避免被吃掉,必須格外警惕、格外強壯、格外了解狼的習性,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被吞噬的厄運。
遺憾的是,以鹹豐為代表的大多數清朝官員對西方列強的情況並不了解,在對外交往中要麽是盲目樂觀,要麽是一味妥協……鹹豐同他的父親道光一樣,對西方列強既兩眼一抹黑,又在交涉中左右搖擺……在英法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的過程中,鹹豐一會表示要禦駕親征,前往通州鼓舞士氣;一會又準備巡幸熱河。
也許皇帝本來就是以禦駕親征的名義在準備外逃……當七月二十九聯軍到達通州後,北京局勢已危如累卵,朝廷輿論一致譴責桂良談判不力。
實際上聯軍一方根本就不打算談,派誰去都是這個結果。
鑑於聯軍方麵認為桂良不具備全權資格,鹹豐改派怡親王載垣,載垣同西方列強從未打過交道。
而鹹豐對英法聯軍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為了避免“請旨往返稽延時日”,實際上給了載垣“便宜行事”的權力。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生逢末世(3)
鹹豐態度變得強硬也同懿貴妃有一定的關係,生活在宮中的懿貴妃並僧格林沁不了解世界格局的變化,同載垣等一樣主張採取強硬的態度。
在八月初三同英國領事巴戛禮見麵,巴戛禮堅持要求駐紮在通州附近的僧格林沁退兵,載垣則要求英方在通州遞交換約的文本、不必前往北京,雖然載垣接受撤兵,但巴戛禮還是堅持要帶著軍隊來北京。
經請旨,清政府已經同意以不得超過四百人為條件,但聯軍仍不同意就此罷兵,因為增加天津為通商口岸的條款鹹豐沒有接受。
被侵略者同侵略者的談判,從來就是在對方開列的條件上簽字,所謂據理力爭不啻於天方夜譚。
處於絕境的載垣扣留了巴戛禮,想迫使對方也能給清朝皇帝留一點麵子。
一心要挑釁的聯軍遂以此為藉口發起進攻,僧格林沁在八裏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根本不可能擋住如狼似虎的聯軍,八裏橋、定福莊均已失手,朝陽門一戰更是徒有其名,一聽見槍炮聲駐防軍隊便如鳥獸散。
即使到了這步田地,懿貴妃還勸鹹豐留守京師“皇上在京可以震攝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方寸大亂的鹹豐已經沒時間再聽懿貴妃談古說今了,他隻有一個念頭:跑……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避難熱河
鹹豐與皇後鈕祜祿氏、懿貴妃、大阿哥載淳等都平安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
在離京前,他已經把同洋人談判這件極為棘手通州八裏橋八裏橋激戰的差事交給了奕洌要不是鬧到這步田地,鹹豐絕不會起用已經賦閑五年的六弟,而且在離京之前還下達了處死巴戛禮的命令。
以前常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現在對奕淅此凳薔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聯軍的前提就是釋放巴戛禮,如果處決了巴戛禮就更難辦了……盡管釋放了巴戛禮,聯軍依然向北京推進,本來一直住在圓明園附近的奕洌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匆匆逃到盧溝橋一帶,緊接著圓明園、頤和園、玉泉山、香山相繼被劫掠、焚燒,皇家園林冒出的熊熊濃煙與竄動的火苗,對每個中國人都如同烈火焚心。
這把火,從八月二十二持續了將近半個月,一直到奕潿家丫在聯軍擬訂的“北京條約”上簽字,火勢依舊……聯軍已經從安定門入城,駐紮在國子監一帶,京城內外一片惶恐。
進入京城的聯軍隻有三四百人,但留下交涉的奕淙疵揮幸槐一卒,“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的悲涼襲上恭親王的心頭。
在畿輔地區開戰,必須要打有準備之戰、有把握之戰。
但實際上,誰都清楚在大沽炮台失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後,清政府根本就顧不上去更新炮台裝備。
英法公使是帶著二萬五千多名士兵“乘軍艦赴天津”,顯然是來者不善,而且敵方對大沽炮台的防禦體係已經了如指掌。
對方在抵達大沽後,不按照清方的規定從北塘登岸,以至雙方發生衝突,有意挑起事端。
聯軍在再次占領天津,英軍駐紮海河左岸,法軍駐紮海河右岸;而當桂良奉命趕到天津英法聯軍進犯天津作為全權代表前往同英法談判時,英法又以桂良所攜帶的關防係鹹豐八年所製,不具有全權談判的資格,拒絕與其談判,盡管桂良一再解釋由於情況緊急已經來不及再製關防、他本人完全具有全權,但英國公使額爾金、領事巴戛禮就是不同桂良談判……英法要重新挑起戰端的意圖已經一目了然,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京師,一念及此懿貴妃不禁打了個寒噤,從天津到北京根本就無險可守……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根本就沒有為弱者伸張正義的舞台。
就像在動物世界裏,狼吃羊不需要理由。
羊要避免被吃掉,必須格外警惕、格外強壯、格外了解狼的習性,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被吞噬的厄運。
遺憾的是,以鹹豐為代表的大多數清朝官員對西方列強的情況並不了解,在對外交往中要麽是盲目樂觀,要麽是一味妥協……鹹豐同他的父親道光一樣,對西方列強既兩眼一抹黑,又在交涉中左右搖擺……在英法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的過程中,鹹豐一會表示要禦駕親征,前往通州鼓舞士氣;一會又準備巡幸熱河。
也許皇帝本來就是以禦駕親征的名義在準備外逃……當七月二十九聯軍到達通州後,北京局勢已危如累卵,朝廷輿論一致譴責桂良談判不力。
實際上聯軍一方根本就不打算談,派誰去都是這個結果。
鑑於聯軍方麵認為桂良不具備全權資格,鹹豐改派怡親王載垣,載垣同西方列強從未打過交道。
而鹹豐對英法聯軍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為了避免“請旨往返稽延時日”,實際上給了載垣“便宜行事”的權力。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生逢末世(3)
鹹豐態度變得強硬也同懿貴妃有一定的關係,生活在宮中的懿貴妃並僧格林沁不了解世界格局的變化,同載垣等一樣主張採取強硬的態度。
在八月初三同英國領事巴戛禮見麵,巴戛禮堅持要求駐紮在通州附近的僧格林沁退兵,載垣則要求英方在通州遞交換約的文本、不必前往北京,雖然載垣接受撤兵,但巴戛禮還是堅持要帶著軍隊來北京。
經請旨,清政府已經同意以不得超過四百人為條件,但聯軍仍不同意就此罷兵,因為增加天津為通商口岸的條款鹹豐沒有接受。
被侵略者同侵略者的談判,從來就是在對方開列的條件上簽字,所謂據理力爭不啻於天方夜譚。
處於絕境的載垣扣留了巴戛禮,想迫使對方也能給清朝皇帝留一點麵子。
一心要挑釁的聯軍遂以此為藉口發起進攻,僧格林沁在八裏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根本不可能擋住如狼似虎的聯軍,八裏橋、定福莊均已失手,朝陽門一戰更是徒有其名,一聽見槍炮聲駐防軍隊便如鳥獸散。
即使到了這步田地,懿貴妃還勸鹹豐留守京師“皇上在京可以震攝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方寸大亂的鹹豐已經沒時間再聽懿貴妃談古說今了,他隻有一個念頭:跑……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避難熱河
鹹豐與皇後鈕祜祿氏、懿貴妃、大阿哥載淳等都平安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
在離京前,他已經把同洋人談判這件極為棘手通州八裏橋八裏橋激戰的差事交給了奕洌要不是鬧到這步田地,鹹豐絕不會起用已經賦閑五年的六弟,而且在離京之前還下達了處死巴戛禮的命令。
以前常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現在對奕淅此凳薔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聯軍的前提就是釋放巴戛禮,如果處決了巴戛禮就更難辦了……盡管釋放了巴戛禮,聯軍依然向北京推進,本來一直住在圓明園附近的奕洌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匆匆逃到盧溝橋一帶,緊接著圓明園、頤和園、玉泉山、香山相繼被劫掠、焚燒,皇家園林冒出的熊熊濃煙與竄動的火苗,對每個中國人都如同烈火焚心。
這把火,從八月二十二持續了將近半個月,一直到奕潿家丫在聯軍擬訂的“北京條約”上簽字,火勢依舊……聯軍已經從安定門入城,駐紮在國子監一帶,京城內外一片惶恐。
進入京城的聯軍隻有三四百人,但留下交涉的奕淙疵揮幸槐一卒,“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的悲涼襲上恭親王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