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遲遲不能平定海盜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官軍缺乏同海盜匹配的戰船—— “兵船不得力”;其二是海盜能從沿海地區得到物資上的接應——海賊無兩載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槓料,桅柁折則船為虛器,風篷爛則寸步難行……一回閩地,裝篷幔▁un,烤)洗,煥然一新,糧藥充足”;其三則是海上作戰受風勢的影響—— “海中剿敵,全憑風力,風勢不順,雖隔數十裏,猶隔數千裏,旬日尚不能到也。
是故海上之兵,無風不戰,大風不戰,大雨不戰,逆風逆潮不戰,陰雲濛霧不戰,日晚夜黑不戰。
颶期將至、沙路不熟、賊眾我寡、前無泊地皆不戰也。
及其戰也,勇力無所施,全以大炮相轟擊,船身顛盪,中者幾何?我順風而逐,賊亦順風而逃,無伏可設,無險可扼,必以鉤鐮去其皮網,以大炮壞其柁牙篷胎,使船傷行遲,攻之,賊窮投海,然後獲其一二船,而餘船飄然遠矣。”皇後不禁一聲長嘆,她似乎都聽到把澎澎的濤聲與隆隆的炮聲……內憂外患一起襲來,萬裏洋麵再也不能成為大清王朝的天然屏障了。
滔滔海水不僅成為海盜的棲身地,也成為西方炮艦乘風破浪的載體,英國的艦隊已經頻頻出沒在清帝國的水域。
嘉慶七年(1802年)二月,英國以防止法國占領澳門為藉口,派六艘軍艦抵達澳門,經過清政府的交涉,英軍艦才於六月開走。
嘉慶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國軍艦在澳門再次登陸,接著又闖入黃埔、廣州。
兩廣總督吳雄光以斷絕貿易、封鎖進澳水路、切斷糧食、蔬菜的供給作為同入侵者鬥爭的手段,由於當時的英國正同法國交戰,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於遠東,遂在占領澳門四個月後撤離。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閏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國駐印度總督)率領的英國使團再次訪華,同幹隆年間訪華的馬戛爾尼一樣試圖打開清帝國的大門,把清帝國變成英國的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
阿美士德一行閏六月十九日抵達天津。
皇後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國使團的負責人,從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對此次中英外交接觸的重視。
然而對雙方來說覲見禮節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阿美士德拒絕向嘉慶行雙膝跪地的磕頭禮。
覲見禮節,在馬戛爾尼訪華時就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實際上一直到幹隆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英方也沒能按照幹隆的要求行“雙腿跪”的禮節,幹隆為此相當不快。
嘉慶比他的父親還要固執,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習禮”,說白了就是學磕頭。
從閏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習了八天的禮,依然沒有解決磕頭的問題,到不是磕頭難學,而是英國使團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願讓皇帝失望,他想像當年和∧茄,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見麵,即使英國使團來個單腿跪,皇帝也不能當場發作。
於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從通州趕往圓明園,並安排在初七早晨謁見嘉慶。
皇帝已經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見,可連夜的趕路已經搞得阿美士德疲憊不堪,更何況公使的禮服、英國使團的禮物都還在路上……一方麵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麵是阿美士德拒絕謁見……做了蠟的和世泰隻得編了個善意的謊言——阿美士德病了,而當嘉慶表示可以接見副使時,和世泰則說副使也病了,謊話說到這份還能騙得了誰!盛怒中的嘉慶令英國使團返回廣州,鴉片戰爭之前清、英之間最後一次外交接觸尚未開始就已經結束。
和世泰的確有負聖望,把事情辦砸了,可英國使團為什麽在從通州出發時不把正使、副使的禮服以及禮物一同帶上?對英國使團的做法,皇後實在感到不能理解;對英國政府派出使團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立儲重任
嘉慶在其25年的在位期間給皇後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就連他在去世時也把一個涉及到國本的大問題留給了皇後。
嘉慶在二十五年七月十七(1820年8月26日)起駕去避暑山莊,由於天氣炎熱兼之旅途勞累,在二十五日(9嘉慶陵寢昌陵一六月2日)到達避暑山莊的當天傍晚就病倒了。
嘉慶一直身體不錯,原以為歇息一兩天就能緩過來,誰也沒想到在當天夜裏皇帝就在煙波致爽殿撒手而去,享年61歲。
當皇後得到皇帝駕崩的噩耗,第一個反映就是把皇帝存放在幹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邊藏有立儲密旨的匣子找出來,宣布皇位繼承人。
這種秘密立儲的做法是雍正所創建。
雍正鑑於即位遭到八弟、九弟、十弟、十四弟等人的強烈抵製,對於康熙晚年不立儲所造成儲位空虛、諸王對皇位的覷覦以及老皇帝晏駕後權利之爭白熱化,進行改革,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建立秘密立儲之製,並在幹清宮西暖閣召見大臣發表諭令,申明已經採取秘密立儲的做法,把所擇立太子的姓名“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幹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
是故海上之兵,無風不戰,大風不戰,大雨不戰,逆風逆潮不戰,陰雲濛霧不戰,日晚夜黑不戰。
颶期將至、沙路不熟、賊眾我寡、前無泊地皆不戰也。
及其戰也,勇力無所施,全以大炮相轟擊,船身顛盪,中者幾何?我順風而逐,賊亦順風而逃,無伏可設,無險可扼,必以鉤鐮去其皮網,以大炮壞其柁牙篷胎,使船傷行遲,攻之,賊窮投海,然後獲其一二船,而餘船飄然遠矣。”皇後不禁一聲長嘆,她似乎都聽到把澎澎的濤聲與隆隆的炮聲……內憂外患一起襲來,萬裏洋麵再也不能成為大清王朝的天然屏障了。
滔滔海水不僅成為海盜的棲身地,也成為西方炮艦乘風破浪的載體,英國的艦隊已經頻頻出沒在清帝國的水域。
嘉慶七年(1802年)二月,英國以防止法國占領澳門為藉口,派六艘軍艦抵達澳門,經過清政府的交涉,英軍艦才於六月開走。
嘉慶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國軍艦在澳門再次登陸,接著又闖入黃埔、廣州。
兩廣總督吳雄光以斷絕貿易、封鎖進澳水路、切斷糧食、蔬菜的供給作為同入侵者鬥爭的手段,由於當時的英國正同法國交戰,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於遠東,遂在占領澳門四個月後撤離。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閏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國駐印度總督)率領的英國使團再次訪華,同幹隆年間訪華的馬戛爾尼一樣試圖打開清帝國的大門,把清帝國變成英國的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
阿美士德一行閏六月十九日抵達天津。
皇後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國使團的負責人,從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對此次中英外交接觸的重視。
然而對雙方來說覲見禮節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阿美士德拒絕向嘉慶行雙膝跪地的磕頭禮。
覲見禮節,在馬戛爾尼訪華時就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實際上一直到幹隆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英方也沒能按照幹隆的要求行“雙腿跪”的禮節,幹隆為此相當不快。
嘉慶比他的父親還要固執,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習禮”,說白了就是學磕頭。
從閏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習了八天的禮,依然沒有解決磕頭的問題,到不是磕頭難學,而是英國使團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願讓皇帝失望,他想像當年和∧茄,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見麵,即使英國使團來個單腿跪,皇帝也不能當場發作。
於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從通州趕往圓明園,並安排在初七早晨謁見嘉慶。
皇帝已經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見,可連夜的趕路已經搞得阿美士德疲憊不堪,更何況公使的禮服、英國使團的禮物都還在路上……一方麵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麵是阿美士德拒絕謁見……做了蠟的和世泰隻得編了個善意的謊言——阿美士德病了,而當嘉慶表示可以接見副使時,和世泰則說副使也病了,謊話說到這份還能騙得了誰!盛怒中的嘉慶令英國使團返回廣州,鴉片戰爭之前清、英之間最後一次外交接觸尚未開始就已經結束。
和世泰的確有負聖望,把事情辦砸了,可英國使團為什麽在從通州出發時不把正使、副使的禮服以及禮物一同帶上?對英國使團的做法,皇後實在感到不能理解;對英國政府派出使團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立儲重任
嘉慶在其25年的在位期間給皇後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就連他在去世時也把一個涉及到國本的大問題留給了皇後。
嘉慶在二十五年七月十七(1820年8月26日)起駕去避暑山莊,由於天氣炎熱兼之旅途勞累,在二十五日(9嘉慶陵寢昌陵一六月2日)到達避暑山莊的當天傍晚就病倒了。
嘉慶一直身體不錯,原以為歇息一兩天就能緩過來,誰也沒想到在當天夜裏皇帝就在煙波致爽殿撒手而去,享年61歲。
當皇後得到皇帝駕崩的噩耗,第一個反映就是把皇帝存放在幹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邊藏有立儲密旨的匣子找出來,宣布皇位繼承人。
這種秘密立儲的做法是雍正所創建。
雍正鑑於即位遭到八弟、九弟、十弟、十四弟等人的強烈抵製,對於康熙晚年不立儲所造成儲位空虛、諸王對皇位的覷覦以及老皇帝晏駕後權利之爭白熱化,進行改革,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建立秘密立儲之製,並在幹清宮西暖閣召見大臣發表諭令,申明已經採取秘密立儲的做法,把所擇立太子的姓名“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幹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