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順治十一年四月到順治十三年八月十九的兩年多中都發生過什麽,已經無從考察,但可以想像得出太後的禁令並未能阻斷順治同董鄂氏的戀情,而且最終一些風聲還是傳到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耳中。
為此,董鄂氏受到了丈夫的“斥責”,而順治竟打了這個滿腹委屈的丈夫一個“耳摑”。
博穆博果爾“乃因怨憤”在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為未亡人而進宮。
董鄂氏對順治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在為悼念董鄂氏所寫的“孝獻皇後行狀”中,順治寫道:“後至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經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悟。”對《四書》、《易經》的學習,對書法的精通以及對禪學的領悟都使得董鄂氏同順治在文化上誌趣相投,彼此之間有說不盡的話題。
對順治來說後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
已經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尋覓到知音!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後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盪激起巨濤。
難以擺脫的負罪感與情投意合的愉悅糾纏在一起,然而博穆博果爾之死,的確令董鄂氏在內心深處懷有負罪感,撫今追昔,百感千愁,“恨不相逢未嫁時”!她最終得到冊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貴妃的寶座,並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皇四子,而且此子一出生就被立為皇太子……寵冠三宮也使得她成為眾矢之的,在情感激烈競爭的後宮,誰也不願意成為失敗者。
當翌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夭折時,順治立即追封皇四子為榮親王。
盡管在順治諸子中皇四子是第一個得到親王封爵的,董鄂氏仍能感受到妃嬪中那些幸災樂禍的目光……順治依然堅持立董鄂氏孝獻端敬皇後禦製行狀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之子榮親王生的兒子為皇太子,然而經受喪子打擊之後的董鄂氏,已經虛弱到難以再承受生育的重負,一再向皇帝表示不必以己子為太子。
也許正是考慮到董鄂氏不可能生育的身體狀況,廢後之念再次在順治的胸中湧動。
本來他同第二個皇後就毫無感情可言,為了日後董鄂氏的處境,他必須讓董鄂氏正位中宮。
深知其中厲害的董鄂氏,在得知順治已經停止向皇後進箋奏後,“長跪頓首固請”,並以“陛下若遽廢皇後,妾必不敢生”,力勸順治放棄廢後之念。
滿蒙聯姻籠罩著後宮,就像一條掙不脫的枷鎖,禁錮著多情天子與他的心上人。
董鄂氏一方麵品嚐著摯愛,另一方麵又要提防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順治十四年她的父親鄂碩去世,對此董鄂氏的反應並非異常悲痛,因為她正擔心父親會依仗皇貴妃父親的身份在外麵招搖生事,父親的去世反而令她不必再牽掛,她的理智似乎不近人情……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至死不變
順治的愛已經成為董鄂氏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負,她在等級森嚴的後宮活得非常累。
順治“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指責;當順治在“日講”後,和她探討“章句大義”時,“輒喜”;而當順治讓她一同閱奏摺時,則起身謝道“不敢幹政”。
至於對太後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連月子都沒能坐,就要竭盡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後,而皇後卻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盡婦道。
當她在喪子之後內心痛苦不堪的情況下,依然要強顏歡笑,出現在太後的身邊,“左右趣走”……長此以往,又怎能不應了“紅顏薄命”?心力交瘁的董鄂氏終於病倒,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初八(1660年9月23日)辭世,享年22歲。
董鄂氏去世所激起的波瀾比當年入宮還要劇烈,為了追封董鄂氏為皇後順治已經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
按照傳統,妃嬪隻有在所生育的兒子繼承了皇位,才能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後。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後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皇後。
但在議諡時又出現了問題,盡管已經增加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12個字,依然沒有出現皇後諡號中所必須有的兩個字——“天”、“聖”,如“承天輔聖”(順治祖母孝慈高皇後)、“輔天協聖”(順治嫡母孝端文皇後)。
漢化程度已經相當深的順治當然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他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竟也無可奈何。
就像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的情緒失控,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為此,董鄂氏受到了丈夫的“斥責”,而順治竟打了這個滿腹委屈的丈夫一個“耳摑”。
博穆博果爾“乃因怨憤”在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為未亡人而進宮。
董鄂氏對順治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在為悼念董鄂氏所寫的“孝獻皇後行狀”中,順治寫道:“後至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經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悟。”對《四書》、《易經》的學習,對書法的精通以及對禪學的領悟都使得董鄂氏同順治在文化上誌趣相投,彼此之間有說不盡的話題。
對順治來說後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
已經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尋覓到知音!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後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盪激起巨濤。
難以擺脫的負罪感與情投意合的愉悅糾纏在一起,然而博穆博果爾之死,的確令董鄂氏在內心深處懷有負罪感,撫今追昔,百感千愁,“恨不相逢未嫁時”!她最終得到冊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貴妃的寶座,並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皇四子,而且此子一出生就被立為皇太子……寵冠三宮也使得她成為眾矢之的,在情感激烈競爭的後宮,誰也不願意成為失敗者。
當翌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夭折時,順治立即追封皇四子為榮親王。
盡管在順治諸子中皇四子是第一個得到親王封爵的,董鄂氏仍能感受到妃嬪中那些幸災樂禍的目光……順治依然堅持立董鄂氏孝獻端敬皇後禦製行狀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之子榮親王生的兒子為皇太子,然而經受喪子打擊之後的董鄂氏,已經虛弱到難以再承受生育的重負,一再向皇帝表示不必以己子為太子。
也許正是考慮到董鄂氏不可能生育的身體狀況,廢後之念再次在順治的胸中湧動。
本來他同第二個皇後就毫無感情可言,為了日後董鄂氏的處境,他必須讓董鄂氏正位中宮。
深知其中厲害的董鄂氏,在得知順治已經停止向皇後進箋奏後,“長跪頓首固請”,並以“陛下若遽廢皇後,妾必不敢生”,力勸順治放棄廢後之念。
滿蒙聯姻籠罩著後宮,就像一條掙不脫的枷鎖,禁錮著多情天子與他的心上人。
董鄂氏一方麵品嚐著摯愛,另一方麵又要提防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順治十四年她的父親鄂碩去世,對此董鄂氏的反應並非異常悲痛,因為她正擔心父親會依仗皇貴妃父親的身份在外麵招搖生事,父親的去世反而令她不必再牽掛,她的理智似乎不近人情……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至死不變
順治的愛已經成為董鄂氏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負,她在等級森嚴的後宮活得非常累。
順治“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指責;當順治在“日講”後,和她探討“章句大義”時,“輒喜”;而當順治讓她一同閱奏摺時,則起身謝道“不敢幹政”。
至於對太後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連月子都沒能坐,就要竭盡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後,而皇後卻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盡婦道。
當她在喪子之後內心痛苦不堪的情況下,依然要強顏歡笑,出現在太後的身邊,“左右趣走”……長此以往,又怎能不應了“紅顏薄命”?心力交瘁的董鄂氏終於病倒,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初八(1660年9月23日)辭世,享年22歲。
董鄂氏去世所激起的波瀾比當年入宮還要劇烈,為了追封董鄂氏為皇後順治已經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
按照傳統,妃嬪隻有在所生育的兒子繼承了皇位,才能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後。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後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皇後。
但在議諡時又出現了問題,盡管已經增加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12個字,依然沒有出現皇後諡號中所必須有的兩個字——“天”、“聖”,如“承天輔聖”(順治祖母孝慈高皇後)、“輔天協聖”(順治嫡母孝端文皇後)。
漢化程度已經相當深的順治當然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他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竟也無可奈何。
就像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的情緒失控,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