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問:“既然原帳上隻是油畫屏一件,而原畫背後也沒有記載的紙簽子,那麽根據什麽定為‘香妃’畫像呢?”曾先生笑著回答:“總之是官大表準。當時文物運到北京後(包括這幅畫在內的一批文物是經曾廣齡手從承德運到北京的——筆者),內務部朱總長看見這幅畫像,就說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實他也沒有什麽根據,隻是順口一說而已,就定下來了。”到此我方知所謂《香妃戎裝像》也者,不過是以意為之而已。但這幅肖像畫的是誰,尚待考證。
“香妃”洋裝像第三幅洋裝像,也和前兩幅一樣,既沒有款識,也沒有圖錄記載,更沒有專門論述,將它說成是香妃像,同樣沒有任何依據。以上三幅,充其量也隻能說是傳說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講了這幅像的來源:
近日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塚,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撲朔迷離的香妃(3)
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我們將在下文中詳細解說。太倉陸夫人在東陵容妃園寢所拍照的那幅容妃像刊登在孟森先生的遺著《清代史》一書上,來源清楚可靠。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廢帝溥儀檔》中發現了一條史料,證實了東陵確有容妃像。這條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毓彭(東陵守護大臣——筆者)在民國十四年舊曆八月十七日給天津張園胡大人信中說:“……護理總兵張之慶於毓彭未到任以先,聽本地奸人之計劃,視陵寢為奇貨可居,凡官產官物一律排賣。各陵瓷器一百二十餘件業已裝箱運走。當鋪所存軟體,現正查點出售。紅牆以內樹株擅自砍伐。桃花寺行宮早已變價。其餘裕陵聖容及容妃聖容均行攜入署中。”
這條史料清楚表明東陵確有容妃像。這張容妃像與故宮現存的部分妃嬪半身吉服像,以及現藏在美國福利克蘭博物館的“心寫治平”卷中的幹隆妃嬪畫像相比,無論冠服樣式,還是繪畫手法、人物表情,基本是一致的。由此看來,陸夫人所攝的那幅容妃像還是可靠的。可惜現在不知流落到何方。
葬地之謎。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於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是香妃的外祖父阿帕·霍加為自己的父親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修建的,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後來阿帕·霍加及其後人也陸續葬在了這座墓葬群內,成為了一座家族墓葬群。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共葬阿帕·霍加五代72人,現有墓堆58個。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紮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紮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裏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裏。此墓建於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於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擺出的那副馱轎確是運送屍體用的,但怎麽就能認定一定是運送香妃遺體的馱轎?據有關文獻記載,此轎乃是鹹豐六年(1856)運送一個死在北京的男子屍體時用的,從時間和性別上都與香妃毫無關係,根本就不能成為香妃葬入此墓的證據。根據中國民間習俗,已出嫁的女子死後,都要葬入婆家的墳地,而不歸葬娘家祖塋。香妃既已成為大清皇帝的妃子,死後能歸葬新疆娘家祖墳嗎?大清皇帝的妃嬪死後都葬入皇家陵園,陪伴在自己的夫君身旁,還從來沒有發現過皇妃死後歸葬娘家祖墳的例子。因此說,香妃不可能葬入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之所以冠以“香妃”之名,無非想藉助香妃的名望來提高此墓的知名度罷了。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撲朔迷離的香妃(4)
至於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塚”,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塚旁立有一碑,上麵鐫刻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從碑文來看,葬於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後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
“香妃”洋裝像第三幅洋裝像,也和前兩幅一樣,既沒有款識,也沒有圖錄記載,更沒有專門論述,將它說成是香妃像,同樣沒有任何依據。以上三幅,充其量也隻能說是傳說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講了這幅像的來源:
近日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塚,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撲朔迷離的香妃(3)
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我們將在下文中詳細解說。太倉陸夫人在東陵容妃園寢所拍照的那幅容妃像刊登在孟森先生的遺著《清代史》一書上,來源清楚可靠。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廢帝溥儀檔》中發現了一條史料,證實了東陵確有容妃像。這條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毓彭(東陵守護大臣——筆者)在民國十四年舊曆八月十七日給天津張園胡大人信中說:“……護理總兵張之慶於毓彭未到任以先,聽本地奸人之計劃,視陵寢為奇貨可居,凡官產官物一律排賣。各陵瓷器一百二十餘件業已裝箱運走。當鋪所存軟體,現正查點出售。紅牆以內樹株擅自砍伐。桃花寺行宮早已變價。其餘裕陵聖容及容妃聖容均行攜入署中。”
這條史料清楚表明東陵確有容妃像。這張容妃像與故宮現存的部分妃嬪半身吉服像,以及現藏在美國福利克蘭博物館的“心寫治平”卷中的幹隆妃嬪畫像相比,無論冠服樣式,還是繪畫手法、人物表情,基本是一致的。由此看來,陸夫人所攝的那幅容妃像還是可靠的。可惜現在不知流落到何方。
葬地之謎。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於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是香妃的外祖父阿帕·霍加為自己的父親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修建的,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後來阿帕·霍加及其後人也陸續葬在了這座墓葬群內,成為了一座家族墓葬群。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共葬阿帕·霍加五代72人,現有墓堆58個。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紮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紮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裏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裏。此墓建於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於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擺出的那副馱轎確是運送屍體用的,但怎麽就能認定一定是運送香妃遺體的馱轎?據有關文獻記載,此轎乃是鹹豐六年(1856)運送一個死在北京的男子屍體時用的,從時間和性別上都與香妃毫無關係,根本就不能成為香妃葬入此墓的證據。根據中國民間習俗,已出嫁的女子死後,都要葬入婆家的墳地,而不歸葬娘家祖塋。香妃既已成為大清皇帝的妃子,死後能歸葬新疆娘家祖墳嗎?大清皇帝的妃嬪死後都葬入皇家陵園,陪伴在自己的夫君身旁,還從來沒有發現過皇妃死後歸葬娘家祖墳的例子。因此說,香妃不可能葬入新疆喀什的“香妃墓”。之所以冠以“香妃”之名,無非想藉助香妃的名望來提高此墓的知名度罷了。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撲朔迷離的香妃(4)
至於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塚”,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塚旁立有一碑,上麵鐫刻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從碑文來看,葬於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後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