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讀書像以上傳說均不可靠,閻崇年先生著《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有詳盡的分析,可參閱。
但幹隆帝的生母問題確實存在疑點。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第一冊第36頁有這樣一條諭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遵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雍正《美人圖·品茗》
雍正《美人圖·下棋》
蕭奭著的史料價值很高的《永憲錄》中也記載了與上麵大致相同的內容,也說熹妃(也就是後來的熹貴妃)是錢氏。
成書於幹隆六年(1741)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卻這樣記載此事:
(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最享福的皇後——孝聖皇後(2)
《實錄》中的這段記載把被封為熹妃的錢氏換成了鈕祜魯氏。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將檔案中的宋氏封裕嬪、耿氏封懋嬪改為宋氏封懋嬪、耿氏封裕嬪。還有,在太後前加了一個“皇”字,將“福金”改為“妃”,將“該部知道”改為“爾部察例具奏”,將“諭旨”改為“懿旨”。通過這些變化,使這道諭旨更為順暢合理,符合當時的程式,顯然經過了當時文臣的潤色。通過查閱其他書籍可知,檔案中的記載,確實把裕嬪和懋嬪的姓氏搞錯了。以此推之,將熹妃的姓氏搞錯了也是有可能的。但“錢”與“鈕祜魯”在字形、字音上差別很大,毫無相似之處。另外雍正帝的其他妃嬪也無姓錢的,為什麽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了錢氏?以此看來,又不能輕易認為是筆誤。總之,這位熹妃究竟姓錢還是姓“鈕祜魯”,錢氏和鈕祜魯氏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至今也還是一個不好回答的難題。但在沒有找到新的證據的前提下,我們也隻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就是說,我們目前隻能相信幹隆帝的生母就是這位鈕祜祿氏。
以天下養:享盡清福的皇太後
凡帝遊必奉母行。生活在幹嘉年間的禮親王昭槤,在他的名著《嘯亭雜錄》中有一條幹隆帝“孝親”的記載:
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後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後天性慈善,屢勸上減刑罷兵,以免蒼生屠戮,上無不順從,以承歡愛。後喜居暢春園。上於冬季入宮後,遲數日必往問安侍膳,以盡子職。
《幹隆南巡圖》中皇帝視察黃河情形幹隆皇帝是清帝中巡遊次數、地點最多的,除專程去薊縣盤山的靜寄山莊外,凡出巡必恭奉皇太後同行。
據筆者統計,幹隆帝一生6次南巡,前4次都奉皇太後而行,這4次是:
幹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至五月四日,歷110天;
幹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一日至四月二十六日,歷105天;
幹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至五月四日,歷112天;
幹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五日,歷129天。
後2次分別是在幹隆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舉行的,那時皇太後已經去世。
6次巡幸五台山,前3次都奉皇太後而行,這3次是:
幹隆十一年(1746)九月十日至十月十六日,歷36天;
幹隆十五年(1750)二月二日至三月六日,歷35天;
幹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十日至三月十七日,歷37天。
後3次是在皇太後去世後舉行的。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最享福的皇後——孝聖皇後(3)
5次東巡中,除最後一次是在皇太後去世後舉行的外,前4次均奉皇太後而行,這4次是:
幹隆十三年(1748)二月四日至三月十七日,歷44天;
幹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十三日至三月二十日,歷38天;
幹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二十四日至四月七日,歷43天;
幹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七日,歷62天。
4次詣盛京,前2次是在皇太後生前舉行的,均奉皇太後而行。
幹隆八年(1743)七月八日至十月二十五日,歷107天;
幹隆十九年(1754)五月六日至十月十一日,歷153天。
幹隆帝在幹隆十五年(1750)八月十七日至十一月三日,惟一一次巡幸嵩洛,也是奉皇太後同行的。
幹隆帝即位後,去避暑山莊48次(不包括幹隆十九年取道熱河去盛京那次),前29次是在皇太後健在時去的,次次都奉皇太後而行。
幹隆帝在位期間共展謁東陵、西陵65次。後15次是在皇太後死後進行的,前50次中隻有10次奉皇太後前去。展謁山陵,往返10天左右,路程600裏,活動比較緊張,而且需要舉哀,畢竟不是輕鬆歡愉之事。可能是因為這樣,才沒有次次奉皇太後而行。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這些數字,意在說明孝聖皇後確實享盡了人間的清福,是清代皇太後中出巡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皇太後。
但幹隆帝的生母問題確實存在疑點。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第一冊第36頁有這樣一條諭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遵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雍正《美人圖·品茗》
雍正《美人圖·下棋》
蕭奭著的史料價值很高的《永憲錄》中也記載了與上麵大致相同的內容,也說熹妃(也就是後來的熹貴妃)是錢氏。
成書於幹隆六年(1741)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卻這樣記載此事:
(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最享福的皇後——孝聖皇後(2)
《實錄》中的這段記載把被封為熹妃的錢氏換成了鈕祜魯氏。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將檔案中的宋氏封裕嬪、耿氏封懋嬪改為宋氏封懋嬪、耿氏封裕嬪。還有,在太後前加了一個“皇”字,將“福金”改為“妃”,將“該部知道”改為“爾部察例具奏”,將“諭旨”改為“懿旨”。通過這些變化,使這道諭旨更為順暢合理,符合當時的程式,顯然經過了當時文臣的潤色。通過查閱其他書籍可知,檔案中的記載,確實把裕嬪和懋嬪的姓氏搞錯了。以此推之,將熹妃的姓氏搞錯了也是有可能的。但“錢”與“鈕祜魯”在字形、字音上差別很大,毫無相似之處。另外雍正帝的其他妃嬪也無姓錢的,為什麽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了錢氏?以此看來,又不能輕易認為是筆誤。總之,這位熹妃究竟姓錢還是姓“鈕祜魯”,錢氏和鈕祜魯氏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至今也還是一個不好回答的難題。但在沒有找到新的證據的前提下,我們也隻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就是說,我們目前隻能相信幹隆帝的生母就是這位鈕祜祿氏。
以天下養:享盡清福的皇太後
凡帝遊必奉母行。生活在幹嘉年間的禮親王昭槤,在他的名著《嘯亭雜錄》中有一條幹隆帝“孝親”的記載:
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後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後天性慈善,屢勸上減刑罷兵,以免蒼生屠戮,上無不順從,以承歡愛。後喜居暢春園。上於冬季入宮後,遲數日必往問安侍膳,以盡子職。
《幹隆南巡圖》中皇帝視察黃河情形幹隆皇帝是清帝中巡遊次數、地點最多的,除專程去薊縣盤山的靜寄山莊外,凡出巡必恭奉皇太後同行。
據筆者統計,幹隆帝一生6次南巡,前4次都奉皇太後而行,這4次是:
幹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至五月四日,歷110天;
幹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一日至四月二十六日,歷105天;
幹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至五月四日,歷112天;
幹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五日,歷129天。
後2次分別是在幹隆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舉行的,那時皇太後已經去世。
6次巡幸五台山,前3次都奉皇太後而行,這3次是:
幹隆十一年(1746)九月十日至十月十六日,歷36天;
幹隆十五年(1750)二月二日至三月六日,歷35天;
幹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十日至三月十七日,歷37天。
後3次是在皇太後去世後舉行的。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最享福的皇後——孝聖皇後(3)
5次東巡中,除最後一次是在皇太後去世後舉行的外,前4次均奉皇太後而行,這4次是:
幹隆十三年(1748)二月四日至三月十七日,歷44天;
幹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十三日至三月二十日,歷38天;
幹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二十四日至四月七日,歷43天;
幹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七日,歷62天。
4次詣盛京,前2次是在皇太後生前舉行的,均奉皇太後而行。
幹隆八年(1743)七月八日至十月二十五日,歷107天;
幹隆十九年(1754)五月六日至十月十一日,歷153天。
幹隆帝在幹隆十五年(1750)八月十七日至十一月三日,惟一一次巡幸嵩洛,也是奉皇太後同行的。
幹隆帝即位後,去避暑山莊48次(不包括幹隆十九年取道熱河去盛京那次),前29次是在皇太後健在時去的,次次都奉皇太後而行。
幹隆帝在位期間共展謁東陵、西陵65次。後15次是在皇太後死後進行的,前50次中隻有10次奉皇太後前去。展謁山陵,往返10天左右,路程600裏,活動比較緊張,而且需要舉哀,畢竟不是輕鬆歡愉之事。可能是因為這樣,才沒有次次奉皇太後而行。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這些數字,意在說明孝聖皇後確實享盡了人間的清福,是清代皇太後中出巡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