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切,都壓製不住嬰兒的啼哭。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生命,當他脫出母胎後,頭不抬,眼不睜,蔑視人間的一切,根本不把黑暗的牢房、如狼似虎的獄警放在眼裏。他赤條條地降生在草墊子上,晃著小拳頭,蹬著小腿,好像向反動派示威似的宣告,在這61個政治犯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反動勢力的挑戰者;又從那共產黨員的母體中,分裂出一個舊世界的叛逆者。這個一絲不掛的孩子,被劉亞雄媽媽用牙齒咬斷連接母體的臍帶,輕輕地抱到懷裏,興奮地大聲說:“是個男孩!是個兒子!是我們的監獄之星,希望之星!我們共產黨人的接班者!……”她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竟然把赤體的孩子高高舉起來。
靜茹媽媽睜開眼,瞅了瞅孩子,眼神裏流露出無限的惆悵,她當時隻有19歲,頭胎生孩子,什麽都不懂。在這黑暗的牢房裏,孩子連塊尿布都沒有,怎麽辦?……
亞雄媽媽的表情和靜茹媽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胸有成竹,信心十足地命令著:“快!向男牢發信號,一是,宣告我們‘監獄之星’的出世;二是,孩子的尿布、被褥、衣服都要從他們大男人那裏想辦法。”
信號發了過去,男牢立刻騷動起來。第一個向自己“開刀”的是孩子的父親,當時北平市地下黨的書記張友清。他脫下身上的襯衣,把後背下麵一塊布撕下來……接著是獄中中共特支書記薄一波,支委劉瀾濤、楊獻珍、安子文… … 找出自己最好的衣服,撕下最結實的一塊布。你一塊,我一塊,很快集中了一疊子送進女牢。
女牢裏的阿姨們忙活著,飛針走線,眨眼工夫這個赤身裸體的孩子不僅有了尿布,而且有了小兜肚、小衣裳、小被子……
穿的、用的解決了,吃的又是個難題。靜茹媽媽在牢獄裏受煎熬,哪來的奶水呢?在敵人的牢房裏,政治犯們都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要在這個環境裏養活一個孩子,談何容易!但孩子畢竟是老一輩的希望,共產黨人的接班人。
獄中“特支”把如何養活這個小生命提到了議事日程,專門作了決定,無論如何要設法讓這母子倆先出獄。
張燕林的父親張友清,原名學靜,字新濃。早年就讀於中國大學,192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後,曾先後任中共太和縣縣委委員,皖北特委毫縣分特委委員兼鹿邑縣縣委書記。1931年他在擔任北平市委書記時不幸被捕。父親作為共產黨要犯,上了敵人的名冊。母親艾靜茹是作為家屬被捕的,敵人雖然有懷疑,但並不掌握她的政治身份。母親原是米脂縣的中學生,參加革命後由組織上分配她去協助父親工作,為了掩護兩個人的政治身份,隻好以假夫妻相稱。在艱苦的革命歲月裏,出生人死的戰友一塊工作,很快就產生了真正的愛慕之情,也就弄假成真,結為革命伴侶。
母親入獄後,一直裝扮成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對什麽事情都裝聾作啞一問三不知。特別是在燕林出生後,她把兒子也作為掩護身份的擋箭牌。敵人審訊時,她故意弄得兒子大哭大叫,在公堂上拉屎撒尿,搞得敵人毫無辦法,隻好把這位沒有“教養”的農村婦女提前釋放。
燕林母子出獄後,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幾經周折,來到了西安。在杜秉承的擔保下,母親到渭南小學當了教員。雙十二事變後,汪精衛派飛機轟炸西安,母親為了保護兒子被炸傷。在那缺醫少藥的年月,母親在苦難傷病中掙紮,不幸於1937年5月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時,燕林隻有5歲,但已有了記憶。母親的遺體被埋到西安北富平縣城南龍王廟的牆根下,當時那些燕林不認識的大伯大媽們讓燕林披麻戴孝,走在抬棺人的前麵,還教燕林摔瓦罐、燒紙、跪在墳頭哭拜……母親去世後,父親雖已出了監獄,但仍顧不上照顧燕林。他被寄養在農民家裏,和農家的孩子一塊放牛、下地拾柴、摟草。在這期間,他常到母親的墳地去,看著那長滿野草的墳堆,忍不住偷偷抹眼淚。在那個時候,有些窮人為了謀生,偷偷扒墳挖墓,後來聽說母親的墳也曾有人想挖,那個挖墳人到墳地後剛剛舉起鎬頭,就看到一條碗口粗細的大蟒,盤在墳頭上,高昂著頭,吐出了長長的紅信,挖墳人被嚇跑了。這個不知真假的傳說,在當地群眾中越說越神。說什麽母親是天底下的好人,死後自然會得到神靈的保佑,那條大蟒,就是上天派下來的護墳神。就因為有了這種傳說,母親的墳墓直到全國解放還保持完好。
1938年初,地下黨把張燕林送到了延安,進延安“保小”上一年級。延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革命年代,更因為它是陝北紅軍和中央紅軍長征後會師的地方而揚名於世界。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延安就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八路軍、新四軍的大後方,世界聞名的中國革命聖地。張燕林到延安後,一切都感到新鮮,心裏充滿了幸福。但有一件事,也常常使他苦惱。那就是每當同學的媽媽來學校,或放假接他們回家時,燕林心裏就暗暗難過。他羨慕小夥伴們有媽媽,渴望也有個媽媽,他多麽思念自己的媽媽呀!有時在睡夢中夢見媽媽,他能高興地笑醒,笑醒後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又哭著睡著了。由於日寇轟炸延安,學校轉移到安塞白家坪後,緊張的學習,多彩的生活,並不能消除燕林沒有媽媽的孤獨感。每當這個時候,老師、同學、校工叔叔和阿姨們,就會想方設法和他一起玩,逗他開心。有些同學回家回來,把好吃的分給他。那時候同學之間,真是情深似海,不管是中央領導同誌的子女,還是普通紅軍的後代,相互之間沒有界限,更沒有父母職位差別的鴻溝。師生之間的情誼,更是勝過生身父母。記得1938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老校長吳燕生專門把劉虎生、醜續和燕林等烈士遺孤找去。他說八月十五是團圓節,特地讓夥房給他們做了月餅,並親自把月餅分發到他們每個人的手裏,還喃喃地說:“過節了,我們忘不了你們的父母,忘不了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同誌們!”
靜茹媽媽睜開眼,瞅了瞅孩子,眼神裏流露出無限的惆悵,她當時隻有19歲,頭胎生孩子,什麽都不懂。在這黑暗的牢房裏,孩子連塊尿布都沒有,怎麽辦?……
亞雄媽媽的表情和靜茹媽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胸有成竹,信心十足地命令著:“快!向男牢發信號,一是,宣告我們‘監獄之星’的出世;二是,孩子的尿布、被褥、衣服都要從他們大男人那裏想辦法。”
信號發了過去,男牢立刻騷動起來。第一個向自己“開刀”的是孩子的父親,當時北平市地下黨的書記張友清。他脫下身上的襯衣,把後背下麵一塊布撕下來……接著是獄中中共特支書記薄一波,支委劉瀾濤、楊獻珍、安子文… … 找出自己最好的衣服,撕下最結實的一塊布。你一塊,我一塊,很快集中了一疊子送進女牢。
女牢裏的阿姨們忙活著,飛針走線,眨眼工夫這個赤身裸體的孩子不僅有了尿布,而且有了小兜肚、小衣裳、小被子……
穿的、用的解決了,吃的又是個難題。靜茹媽媽在牢獄裏受煎熬,哪來的奶水呢?在敵人的牢房裏,政治犯們都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要在這個環境裏養活一個孩子,談何容易!但孩子畢竟是老一輩的希望,共產黨人的接班人。
獄中“特支”把如何養活這個小生命提到了議事日程,專門作了決定,無論如何要設法讓這母子倆先出獄。
張燕林的父親張友清,原名學靜,字新濃。早年就讀於中國大學,192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後,曾先後任中共太和縣縣委委員,皖北特委毫縣分特委委員兼鹿邑縣縣委書記。1931年他在擔任北平市委書記時不幸被捕。父親作為共產黨要犯,上了敵人的名冊。母親艾靜茹是作為家屬被捕的,敵人雖然有懷疑,但並不掌握她的政治身份。母親原是米脂縣的中學生,參加革命後由組織上分配她去協助父親工作,為了掩護兩個人的政治身份,隻好以假夫妻相稱。在艱苦的革命歲月裏,出生人死的戰友一塊工作,很快就產生了真正的愛慕之情,也就弄假成真,結為革命伴侶。
母親入獄後,一直裝扮成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對什麽事情都裝聾作啞一問三不知。特別是在燕林出生後,她把兒子也作為掩護身份的擋箭牌。敵人審訊時,她故意弄得兒子大哭大叫,在公堂上拉屎撒尿,搞得敵人毫無辦法,隻好把這位沒有“教養”的農村婦女提前釋放。
燕林母子出獄後,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幾經周折,來到了西安。在杜秉承的擔保下,母親到渭南小學當了教員。雙十二事變後,汪精衛派飛機轟炸西安,母親為了保護兒子被炸傷。在那缺醫少藥的年月,母親在苦難傷病中掙紮,不幸於1937年5月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時,燕林隻有5歲,但已有了記憶。母親的遺體被埋到西安北富平縣城南龍王廟的牆根下,當時那些燕林不認識的大伯大媽們讓燕林披麻戴孝,走在抬棺人的前麵,還教燕林摔瓦罐、燒紙、跪在墳頭哭拜……母親去世後,父親雖已出了監獄,但仍顧不上照顧燕林。他被寄養在農民家裏,和農家的孩子一塊放牛、下地拾柴、摟草。在這期間,他常到母親的墳地去,看著那長滿野草的墳堆,忍不住偷偷抹眼淚。在那個時候,有些窮人為了謀生,偷偷扒墳挖墓,後來聽說母親的墳也曾有人想挖,那個挖墳人到墳地後剛剛舉起鎬頭,就看到一條碗口粗細的大蟒,盤在墳頭上,高昂著頭,吐出了長長的紅信,挖墳人被嚇跑了。這個不知真假的傳說,在當地群眾中越說越神。說什麽母親是天底下的好人,死後自然會得到神靈的保佑,那條大蟒,就是上天派下來的護墳神。就因為有了這種傳說,母親的墳墓直到全國解放還保持完好。
1938年初,地下黨把張燕林送到了延安,進延安“保小”上一年級。延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革命年代,更因為它是陝北紅軍和中央紅軍長征後會師的地方而揚名於世界。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延安就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八路軍、新四軍的大後方,世界聞名的中國革命聖地。張燕林到延安後,一切都感到新鮮,心裏充滿了幸福。但有一件事,也常常使他苦惱。那就是每當同學的媽媽來學校,或放假接他們回家時,燕林心裏就暗暗難過。他羨慕小夥伴們有媽媽,渴望也有個媽媽,他多麽思念自己的媽媽呀!有時在睡夢中夢見媽媽,他能高興地笑醒,笑醒後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又哭著睡著了。由於日寇轟炸延安,學校轉移到安塞白家坪後,緊張的學習,多彩的生活,並不能消除燕林沒有媽媽的孤獨感。每當這個時候,老師、同學、校工叔叔和阿姨們,就會想方設法和他一起玩,逗他開心。有些同學回家回來,把好吃的分給他。那時候同學之間,真是情深似海,不管是中央領導同誌的子女,還是普通紅軍的後代,相互之間沒有界限,更沒有父母職位差別的鴻溝。師生之間的情誼,更是勝過生身父母。記得1938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老校長吳燕生專門把劉虎生、醜續和燕林等烈士遺孤找去。他說八月十五是團圓節,特地讓夥房給他們做了月餅,並親自把月餅分發到他們每個人的手裏,還喃喃地說:“過節了,我們忘不了你們的父母,忘不了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同誌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