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37年夏天,趙施格轉到莫尼諾第二國際兒童院,從伊萬諾沃第一國際兒童院一起轉來的大約有20個中國孩子。趙施格在這裏認識了中國學生陳祖濤、毛岸英、蔡博等。他也是在這裏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這當然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會見。對趙施格來說,周恩來是什麽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認識母親夏之栩,並能夠把他和哥哥的情況轉告給母親。一個還沒有出生就沒有了父親,不到3歲就離開了母親的孩子,在異國他鄉要見到和媽媽一塊工作的熟人,該是多麽激動!當他知道周恩來、鄧穎超和自己的父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後,就提出要周恩來伯伯給他起個中國名字。周恩來想了一下說:“你就叫施格吧!你父親的筆名叫施英,你要繼承施英的風格!”
1940年秋天,趙施格和第二國際兒童院的孩子們,都又回到了第一國際兒童院。這時的第一國際兒童院,已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多國家、多民族的集體。生活在兒童院,實際上和周圍社會是隔絕的。在學校附近他們沒有朋友,既不去學校附近同學家串門,也不請人家來做客。有時他們也接觸一些社會,但向他們介紹的都是好的方麵。伊萬諾沃的紡織女工,作為兒童院的扶助者對孩子們很熱情,根據她們的倡議,她們募捐了一大筆資金,支援建設國際兒童院。為了感謝她們,孩子們有時去支援單位做客,有時也去州屬市致問候辭,匯報孩子們生活學習情況。趙施格和劉允斌一起去參加過這種活動。開會時,允斌講中文,施格當翻譯,效果很不錯。生活本來是美好的,可是不久爆發了戰爭。
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第一個不幸是,去度暑假的同學不知音訊,其中就包括朱敏。趙令超感染上流感後,缺醫少藥,最後死於腦膜炎。趙施格也患了感冒,病了很久。戰爭爆發後,醫護人員全部上了前線,醫藥奇缺,有病無處治,也無藥吃。一切都變得艱難起來,兒童院也準備撤退,學習停止了。
總算不幸中的萬幸,趙施格還留在兒童院。市內忙於疏散,本打算把企業工廠都撤走,紡織廠竭力反對,伊萬諾沃是世界上的紡織名城,紡織工人的意見是舉足輕重的。軍隊一批批開了過來,敵人越來越向莫斯科逼近。伊萬諾沃成立了民兵組織,不少民兵開赴莫斯科前線。到處人力不足,兒童院的孩子們也組織起來,和市民一樣擔負著保衛城市的任務。挖戰壕、挖防坦克壕、構築防坦克崖壁、擴建機場等。形勢急轉,很多同學都準備去參加民兵組織,年齡大的同學都填了註冊登記表,小一點的參加預備訓練。大的女同學,都到醫院當護理員。在“一切為了前線”, “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下,度過了一個寒冷而飢餓的冬天。戰爭,使兒童院的不少孩子上了前線,進人了成年人的勞動大軍。孩子們一下子十分懂事地踏人了社會,似乎一下子成了大人了。
戰爭,畢竟是殘酷而痛苦的!兒童院一個德國籍的同學名叫古爾特上了前線,他比趙施格大得多,是一位小同學們都喜歡的大哥哥。他喜歡拳擊,像黃健一樣強壯。戰爭開始後他就參加了蘇聯遊擊隊,在莫斯科郊區打遊擊。在執行一項戰鬥任務中英勇犧牲了。在請功報告的名單上,本來第一個就列的是他的名字。但上級把他的名字又劃掉了,而換上了卓婭?柯斯莫金揚斯卡婭(丹娘)。古爾特完成了六項戰鬥任務,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卓婭被派去執行第一項任務時,就被敵人捉住了。她在敵人麵前視死如歸,也英勇地犧牲了。要表彰勇敢精神,兩個人都是英雄。要論具體貢獻,古爾特比卓婭還大。卓婭是蘇聯人,古爾特是德國人,德國人當蘇聯英雄不合適,因此,選上了卓婭,而卓婭成了全世界聞名的蘇聯英雄。在兒童院中國孩子的心中,沒有什麽好說的,古爾特真不走運!
趙施格中學畢業了,他很幸運,莫斯科鋼鐵學院看了他的畢業成績後,免予統考就錄取為該院的大學生,同時免考錄取的還有劉允斌和張芝明。蔡博比他們早人這所學院,也給他們幫了一點忙。進了鋼鐵學院,開始了獨立生活,體現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適應配給製條件下的生活。配給製隻能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而施格等不著任何人或單位的物質幫助。而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不要在學習上掉隊。如果一門課學不好,就將失去助學金。他沒有家,無處可去。進工廠當個雜工還是可以的,但他不願去,隻有刻苦學習這條路。為了維持大學的生活,大學生們要各自想法擺脫困境。趙施格利用秋季運輸忙的機會,夜間在莫斯科的碼頭上幫助卸蔬菜。蔡博、張芝明、劉允斌也都參加了這項工作。他們幹了3個月的夜班,白天還要上課,大家都很累。係裏領導雖然幾次想禁止類似活動,但單靠助學金這些學生是不能度日的。學習是這樣的勞累,生活又是這樣的艱苦,但施格心中總有一個不滅的追求:好好學習,繼承父親的風格,畢業後回去報效祖國!
趙施格滿懷激情畢業後回國時,並沒有人“敲鑼打鼓”,他和陳祖濤兩個人在陳祖濤的父親陳昌浩伴送下回到了陌生的祖國。到北京時,更沒有一個人去機場接他們。這當然不能責怪別人,他們原本該坐火車回國,隻因為歸心太切改乘了飛機。
回來了,寄居異國他鄉20年的遊子回來了!在那一天,也就是離開祖國20年後再踏上祖國領土的那一天,施格踏著北京的土地,見到了久別的母親……施格急切地熟悉著一切,風土人情、待人接物、山川江河、四季氣候……他懷著崇高的想法,把在蘇聯所學到的所有知識,都奉獻給自己的民族。奉獻,無私的奉獻!他隻知道付出,但從不考慮這一切價值多少。
1940年秋天,趙施格和第二國際兒童院的孩子們,都又回到了第一國際兒童院。這時的第一國際兒童院,已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多國家、多民族的集體。生活在兒童院,實際上和周圍社會是隔絕的。在學校附近他們沒有朋友,既不去學校附近同學家串門,也不請人家來做客。有時他們也接觸一些社會,但向他們介紹的都是好的方麵。伊萬諾沃的紡織女工,作為兒童院的扶助者對孩子們很熱情,根據她們的倡議,她們募捐了一大筆資金,支援建設國際兒童院。為了感謝她們,孩子們有時去支援單位做客,有時也去州屬市致問候辭,匯報孩子們生活學習情況。趙施格和劉允斌一起去參加過這種活動。開會時,允斌講中文,施格當翻譯,效果很不錯。生活本來是美好的,可是不久爆發了戰爭。
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第一個不幸是,去度暑假的同學不知音訊,其中就包括朱敏。趙令超感染上流感後,缺醫少藥,最後死於腦膜炎。趙施格也患了感冒,病了很久。戰爭爆發後,醫護人員全部上了前線,醫藥奇缺,有病無處治,也無藥吃。一切都變得艱難起來,兒童院也準備撤退,學習停止了。
總算不幸中的萬幸,趙施格還留在兒童院。市內忙於疏散,本打算把企業工廠都撤走,紡織廠竭力反對,伊萬諾沃是世界上的紡織名城,紡織工人的意見是舉足輕重的。軍隊一批批開了過來,敵人越來越向莫斯科逼近。伊萬諾沃成立了民兵組織,不少民兵開赴莫斯科前線。到處人力不足,兒童院的孩子們也組織起來,和市民一樣擔負著保衛城市的任務。挖戰壕、挖防坦克壕、構築防坦克崖壁、擴建機場等。形勢急轉,很多同學都準備去參加民兵組織,年齡大的同學都填了註冊登記表,小一點的參加預備訓練。大的女同學,都到醫院當護理員。在“一切為了前線”, “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下,度過了一個寒冷而飢餓的冬天。戰爭,使兒童院的不少孩子上了前線,進人了成年人的勞動大軍。孩子們一下子十分懂事地踏人了社會,似乎一下子成了大人了。
戰爭,畢竟是殘酷而痛苦的!兒童院一個德國籍的同學名叫古爾特上了前線,他比趙施格大得多,是一位小同學們都喜歡的大哥哥。他喜歡拳擊,像黃健一樣強壯。戰爭開始後他就參加了蘇聯遊擊隊,在莫斯科郊區打遊擊。在執行一項戰鬥任務中英勇犧牲了。在請功報告的名單上,本來第一個就列的是他的名字。但上級把他的名字又劃掉了,而換上了卓婭?柯斯莫金揚斯卡婭(丹娘)。古爾特完成了六項戰鬥任務,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卓婭被派去執行第一項任務時,就被敵人捉住了。她在敵人麵前視死如歸,也英勇地犧牲了。要表彰勇敢精神,兩個人都是英雄。要論具體貢獻,古爾特比卓婭還大。卓婭是蘇聯人,古爾特是德國人,德國人當蘇聯英雄不合適,因此,選上了卓婭,而卓婭成了全世界聞名的蘇聯英雄。在兒童院中國孩子的心中,沒有什麽好說的,古爾特真不走運!
趙施格中學畢業了,他很幸運,莫斯科鋼鐵學院看了他的畢業成績後,免予統考就錄取為該院的大學生,同時免考錄取的還有劉允斌和張芝明。蔡博比他們早人這所學院,也給他們幫了一點忙。進了鋼鐵學院,開始了獨立生活,體現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適應配給製條件下的生活。配給製隻能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而施格等不著任何人或單位的物質幫助。而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不要在學習上掉隊。如果一門課學不好,就將失去助學金。他沒有家,無處可去。進工廠當個雜工還是可以的,但他不願去,隻有刻苦學習這條路。為了維持大學的生活,大學生們要各自想法擺脫困境。趙施格利用秋季運輸忙的機會,夜間在莫斯科的碼頭上幫助卸蔬菜。蔡博、張芝明、劉允斌也都參加了這項工作。他們幹了3個月的夜班,白天還要上課,大家都很累。係裏領導雖然幾次想禁止類似活動,但單靠助學金這些學生是不能度日的。學習是這樣的勞累,生活又是這樣的艱苦,但施格心中總有一個不滅的追求:好好學習,繼承父親的風格,畢業後回去報效祖國!
趙施格滿懷激情畢業後回國時,並沒有人“敲鑼打鼓”,他和陳祖濤兩個人在陳祖濤的父親陳昌浩伴送下回到了陌生的祖國。到北京時,更沒有一個人去機場接他們。這當然不能責怪別人,他們原本該坐火車回國,隻因為歸心太切改乘了飛機。
回來了,寄居異國他鄉20年的遊子回來了!在那一天,也就是離開祖國20年後再踏上祖國領土的那一天,施格踏著北京的土地,見到了久別的母親……施格急切地熟悉著一切,風土人情、待人接物、山川江河、四季氣候……他懷著崇高的想法,把在蘇聯所學到的所有知識,都奉獻給自己的民族。奉獻,無私的奉獻!他隻知道付出,但從不考慮這一切價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