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分析了國內外的形勢,著重討論了黨如何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大會總結了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批評了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錯誤。大會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參加民族革命運動,“是為了全民族的解放,是為了無產階級自己的利益,絕不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是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地參加、並且將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但大會對怎樣取得革命領導權,還沒有具體明確的認識。大會仍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以後,全國革命的群眾運動,特別是工人階級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上海和青島日本紗廠工人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無理開除工人,逮捕、拷打工會活動分子,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舉行罷工,都獲得了勝利。
日本資本家殘忍槍殺顧正紅(共產黨員)等工人,這一流血事件,成為“五姍運動”的直接導火線。“五卅運動”本身雖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但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大革命風暴的序幕。
在全國反帝大浪潮中,影響最深、規模最大的是陳延年等領導的香港和廣州工人舉行的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是在黨的直接領導下,有組織、有準備的統一行動。
1925年6月23日,一部分回到廣州的香港工人和廣州工人、四郊農民、青年士兵、學生等共10萬人舉行示威遊行。遊行隊伍經過沙基街道時,遭受英、法帝國主義的武裝射擊和炮轟,當場死傷200多人,這就是“沙基慘案”。這一慘案的發生更激起了香港、廣州群眾的怒火。迄至6月29日,香港罷工工人達到25萬,並有13萬人陸續回到廣州。接著在罷工委員會總指揮陳延年的領導下,罷工工人組成20(舊多人的武裝糾察隊,厲行抵製英貨、日貨和封鎖香港的任務,使香港變成了“死港”。省港罷工堅持達16個月之久,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華南的勢力,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罷工鬥爭史上堅持時間最長、鬥爭最激烈的一次罷工,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也直接反映到了黨的內部。早在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時就表現出了右傾的陳獨秀,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對整個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方麵,和兩個兒子的認識距離越來越大。陳獨秀認為:中國無產階級很“幼稚”, “還不是獨立的革命勢力”;中國農民非常“散漫”、“保守”, “難以加人革命運動”;而資產階級的力量則“比農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資產階級的援助,在革命事業中便沒有階級的意義和社會的基礎”。基於這種分析,形成了陳獨秀的“統帥革命的資產階級,聯合革命的無產階級,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這樣,陳獨秀就完全丟掉了農民這支可靠的巨大力量,自願地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國民黨和資產階級的身上。於是,在國民黨右派日趨反動的情況下,陳獨秀便感到孤立,害怕分裂,不敢鬥爭,並認為過去對國民黨右派的鬥爭“過火”了。為了保持聯合,必須實行讓步。因此,在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已經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陳獨秀又把一些已被驅逐出廣東的右派分子找回參加大會,並把他們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陳獨秀的妥協退讓,擴大了右派在國民黨內的勢力,加深了共產黨內思想的不統一,增大了延年、喬年和父親之間的政治裂痕。延年在談到父親時,曾感慨地說:“看來殊途難同歸呀!”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廣州不幸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廣州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陳延年火速趕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和請示工作。可是到上海後,好幾天都找不到黨中央的處所。當蘇聯駐上海領事館通知中共中央,說陳延年已到上海時,陳獨秀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誌又不見陳延年的影蹤,大家驚恐起來,擔心國民黨謀害他,於是派人四處查訪。
陳延年急中生智,托人在《國民日報》上登了一則小小的尋人啟事:“林木找馬道甫。”林木為陳延年在法國的化名,馬道甫是鄭超麟的化名。張伯簡見了這則啟事,便去旅館找到陳延年,然後又把陳延年送到鄭超麟的家。
在鄭超麟的帶領下,陳延年來到閘北中央秘書處見到身為總書記的父親― 陳獨秀。他倆一見麵,陳延年就用批評的口氣說:“陳獨秀同誌,黨中央遷址,也應當給我們下麵工作的同誌秘密打個招呼,不能讓‘兒子’與‘母親’失去聯繫呀?”
陳獨秀抱歉地說:“這是臨時決定的,還沒來得及告知有關同誌,請延年同誌原諒!”父子倆說話的口氣根本沒有親情存在,就像對待黨內其他同誌一樣。父子倆步人天井坐下,開門見山就談起工作,一點也看不到父子之間那種特殊關係的影子,而且,一談完工作倆人就握手告別。
延年、喬年在黨內,一直稱自己的父親為“獨秀同誌”。對於父親的錯誤,他們也以同誌式的關係提出批評或建議。喬年曾直言不諱地批評陳獨秀反對北伐:“獨秀同誌片麵主觀,反對北伐是錯誤的,缺乏對全國形勢的正確分析。”
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以後,全國革命的群眾運動,特別是工人階級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上海和青島日本紗廠工人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無理開除工人,逮捕、拷打工會活動分子,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舉行罷工,都獲得了勝利。
日本資本家殘忍槍殺顧正紅(共產黨員)等工人,這一流血事件,成為“五姍運動”的直接導火線。“五卅運動”本身雖沒有完成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但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大革命風暴的序幕。
在全國反帝大浪潮中,影響最深、規模最大的是陳延年等領導的香港和廣州工人舉行的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是在黨的直接領導下,有組織、有準備的統一行動。
1925年6月23日,一部分回到廣州的香港工人和廣州工人、四郊農民、青年士兵、學生等共10萬人舉行示威遊行。遊行隊伍經過沙基街道時,遭受英、法帝國主義的武裝射擊和炮轟,當場死傷200多人,這就是“沙基慘案”。這一慘案的發生更激起了香港、廣州群眾的怒火。迄至6月29日,香港罷工工人達到25萬,並有13萬人陸續回到廣州。接著在罷工委員會總指揮陳延年的領導下,罷工工人組成20(舊多人的武裝糾察隊,厲行抵製英貨、日貨和封鎖香港的任務,使香港變成了“死港”。省港罷工堅持達16個月之久,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華南的勢力,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罷工鬥爭史上堅持時間最長、鬥爭最激烈的一次罷工,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也直接反映到了黨的內部。早在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時就表現出了右傾的陳獨秀,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對整個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方麵,和兩個兒子的認識距離越來越大。陳獨秀認為:中國無產階級很“幼稚”, “還不是獨立的革命勢力”;中國農民非常“散漫”、“保守”, “難以加人革命運動”;而資產階級的力量則“比農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資產階級的援助,在革命事業中便沒有階級的意義和社會的基礎”。基於這種分析,形成了陳獨秀的“統帥革命的資產階級,聯合革命的無產階級,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這樣,陳獨秀就完全丟掉了農民這支可靠的巨大力量,自願地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國民黨和資產階級的身上。於是,在國民黨右派日趨反動的情況下,陳獨秀便感到孤立,害怕分裂,不敢鬥爭,並認為過去對國民黨右派的鬥爭“過火”了。為了保持聯合,必須實行讓步。因此,在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已經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陳獨秀又把一些已被驅逐出廣東的右派分子找回參加大會,並把他們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陳獨秀的妥協退讓,擴大了右派在國民黨內的勢力,加深了共產黨內思想的不統一,增大了延年、喬年和父親之間的政治裂痕。延年在談到父親時,曾感慨地說:“看來殊途難同歸呀!”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廣州不幸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廣州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陳延年火速趕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和請示工作。可是到上海後,好幾天都找不到黨中央的處所。當蘇聯駐上海領事館通知中共中央,說陳延年已到上海時,陳獨秀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同誌又不見陳延年的影蹤,大家驚恐起來,擔心國民黨謀害他,於是派人四處查訪。
陳延年急中生智,托人在《國民日報》上登了一則小小的尋人啟事:“林木找馬道甫。”林木為陳延年在法國的化名,馬道甫是鄭超麟的化名。張伯簡見了這則啟事,便去旅館找到陳延年,然後又把陳延年送到鄭超麟的家。
在鄭超麟的帶領下,陳延年來到閘北中央秘書處見到身為總書記的父親― 陳獨秀。他倆一見麵,陳延年就用批評的口氣說:“陳獨秀同誌,黨中央遷址,也應當給我們下麵工作的同誌秘密打個招呼,不能讓‘兒子’與‘母親’失去聯繫呀?”
陳獨秀抱歉地說:“這是臨時決定的,還沒來得及告知有關同誌,請延年同誌原諒!”父子倆說話的口氣根本沒有親情存在,就像對待黨內其他同誌一樣。父子倆步人天井坐下,開門見山就談起工作,一點也看不到父子之間那種特殊關係的影子,而且,一談完工作倆人就握手告別。
延年、喬年在黨內,一直稱自己的父親為“獨秀同誌”。對於父親的錯誤,他們也以同誌式的關係提出批評或建議。喬年曾直言不諱地批評陳獨秀反對北伐:“獨秀同誌片麵主觀,反對北伐是錯誤的,缺乏對全國形勢的正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