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靠邊站,給保育院的駕窩子隊讓路!”一道命令從隊尾反向傳來。對保育院的孩子們來說,“保小”的同學可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他們都趕緊躲到了路邊,等待著弟弟、妹妹的搖籃過來。來了,保育院的隊伍過來了,每頭驢、騾子、馬上,分馱著兩個大柳條筐,每個筐裏麵對麵坐著兩個孩子,他們隨著山路的坎坷和牲口的顛簸上下起伏,左右晃動著。整個延安保育院都在騾馬背上,在一隻隻老鄉的糞筐中,一個個名副其實的搖籃裏,搖著、擺著、晃著,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頭上是低沉沉的蒼天,腳下是萬丈深淵……從古至今,人世上誰見過這樣長年累月,日夜不停的流動保育院呢?世上還能否找出第二個國家的保育院的孩子們,曾爬上過海拔兩千米的高山,坐在懸於半空的搖籃裏搖過呢?誰曾這樣每一步、每一刻都在生死之間“自由選擇”,在驚心動魄的運動中“創造自己”一天天成長呢?可是“保小”的同學平靜地看著自己的弟弟、妹妹,看著他們靜靜地坐在糞筐裏,已經習慣了這種動盪,這種危險,似乎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安然睡著,有的扭頭看著路邊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們向他們揮動著手,讚揚他們的勇敢和繼承精神,因為哥哥、姐姐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1947年9月初,“一保小”從黃土高原走下來,踏上了遼闊的華北平原,到河北省武安縣陽邑鎮住下來。全校在這裏召開了一次大會,用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了“行軍模範”,把他們的名字繡在一麵紅旗上,以茲紀念。從此,邢立統、劉金梅、秦新華、伍紹祖、林用三等20多位同學胸前都戴上了一個木製的“行軍模範”獎章。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驕傲,但終生都為這個簡樸的小木塊感到自豪。因為它可以證明,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最艱難困苦的歲月,延安搖籃的孩子們曾歷程近兩年,行走兩千裏。


    “一保小”在河北省武安縣陽邑鎮住下來後,大同學管小同學的工作依舊沒有停止。學校正式複課後。有一段時間,老師都集中在一起開展“三查”運動,全校學生就由少先隊統管起來。高年級的少先隊組織不僅要負責本班工作,並且還要給低年級小同學派出兩個人去承擔老師的任務,稱為“小先生”。小同學打架了由他們勸解,吃飯要他們整隊,上課要他們負責教認字,課外活動帶著小弟弟小妹妹做遊戲、講故事;晚上睡覺,他們要睡到靠門的地方,嘴裏還得叨念著:“別害怕,狼來了也沒事。”夜裏還要叫小同學起來“尿尿”……擔當了老師、保姆和媽媽的全部責任。


    白天佑同學是個男生,可他心靈手巧,拆洗被褥又快又好,同學們都欽佩地稱他“白大姐”。有的小同學愛尿床,他們被褥上的氣味特別大,在陽邑鎮大搞過一次個人衛生,拆洗了所有的被褥,都是白天佑、朱尊英等大哥、大姐們幫助拆洗的。


    “保小”在陽邑鎮複課後。此時當地正處於土改高潮,鬥爭地主的大會常召開。學校為了加深同學們對中國農村階級鬥爭的認識,經常讓學生去參加鬥爭大會,聽貧苦農民控訴地主的罪惡。農民的血淚控訴,加深了孩子們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地主階級的憎恨,堅定了他們的革命立場。


    1948年夏,“一保小”轉移到井陘縣的孫莊,和華北解放區的行知、光明兩所幹部子弟學校合併。更名為華北育才小學,並從山溝裏轉移到華北平原的行唐縣住下來學習。


    1949年夏,最後一次行軍,在舊世界轟然倒塌的轟隆聲中,他們不再步行,也不坐架窩子,而是坐上了大汽車,向最後的行程北平挺進!


    第40章 四支兒童軍的五條長征路線


    延安保育院和“保小”在撤離延安時,先後共有四支隊伍、五條行軍路線:


    第一支隊伍是陝甘寧邊區第一保育院,在院長楊芝芳等領導下,於1946年11月從延安撤退,1948年7月返回延安,1949年11月遷到西安。行軍路線:延安——子長(瓦窯堡)——綏德(土地岔)——李家溝(渡黃河)——離石(磧口)(王家溝)——延安(李家窪)——西安。


    第二支隊伍是陝甘寧邊區第二保育院,在院長張熾昌等領導下,於1946年11月從延安撤退,1949年9月進北平。行軍路線:延安——綏德(三十裏舖)——吳堡(過黃河)——離石(磧口)——汾陽(柳林鎮)——襄垣(南裏信村)——河北平山(劉家會村)——山西(定縣)——北平。


    第三支隊伍是延安洛杉磯託兒所,在所長醜子岡等領導下,於1946年11月從延安撤退,1949年4月進北平。行軍路線:延安——子長(瓦窯堡)——青澗縣(棗林溝)——綏德——吳堡(過黃河)——離石(嘖口)——臨縣(林家坪)(張家溝)(三交鎮)——興縣——平山——北平。


    第四支隊伍是延安實行供給製的幹部子弟小學的師生,他們根據邊區政府的命令,合併成為“一保小”、“二保小”,在郭林、劉誌楠校長等領導下,分別於1946年秋冬、1947年春進行轉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翟明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翟明戰並收藏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