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下在戰火中出生後,開始也是由挑夫挑著隨部隊轉戰,後來也不得不寄養到老鄉家,和老鄉的孩子一塊吃地瓜幹、高粱煎餅。在那樣的環境裏,一個孩子要活下來,確實很不容易。羅榮桓、林月琴深知,農民為他們哺育兩個孩子,該花費多少心血和精力。所以他們時時教育東進和南下,不要忘記他們是由平民百姓用乳汁和心血養大的,忘記百姓,就是背叛。他們這樣教育兒女,也時時鞭策自己。林媽媽對羅玉英的感情,就是發自內心的對在農村、農民養教的孩子的真情。他們期望自己所有的孩子,都能永遠保持平民子女的本色。進北京後,他們就把東進、南下送人寄宿製小學,離家很遠,鍛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每周星期六下午回家,羅榮桓、林月琴決不允許派小車去接,而讓他們乘坐公共汽車。有一次,學校集會放學晚了,秘書知道後派車去接了一次。羅榮桓知道後,把全家人和工作人員叫到一起,嚴肅地對大家說:“這樣不好!汽車是組織上給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孩子們上學的,你們是我的孩子,在平時無形中已經享受了不少你們不應該享受的待遇,如果再不自覺就不好了。那樣,我不是愛你們,而會害了你們。”
有一次,東進、南下放學回家,沒有搭上公共汽車,便步行20多裏,天很黑了才趕回家。全家人正在擔心、著急,見東進帶著妹妹滿頭大汗走進門來,問清原因後,羅榮桓高興地表揚他們說:“這樣做很好!你們應該時刻鍛鍊自己,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走20多裏對你們來說實屬不易,但對農民孩子來說卻不算回事兒,這中間還有差距。爸爸是農民出身,你們原本就是農民的兒女,從小又被農民撫養,就要永遠做個合格的農家的小農民。”
第25章 紅軍的女兒——方梅
方誌敏和繆敏之女方梅,生於1932年12月,當時父親方誌敏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常委。方誌敏很喜歡這個小女兒,但沒有時間照顧她。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委員。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府主席團委員,受到大會表彰。毛澤東同誌曾稱讚方誌敏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是模範。10月,方誌敏又兼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11月,任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率軍團北上抗日,挺進皖南。父親兼職越多,工作越忙,呀呀學語的小方梅,就很難見到父親,更不要說得到父愛了。
1935年1月,方誌敏率部於皖南懷玉山區遭敵軍重兵圍攻,不幸被俘。在獄中,方誌敏非常思念自己的兒女,愧疚自己不是個好父親。但他並不後悔,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犧牲個人和子女是值得的。所以,他在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在死亡麵前大義凜然,在苦思親人的情況下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13萬字的文稿,把他對兒女的親情完全融化到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之中。8月6日,他在南昌下沙窩從容就義時,方梅才兩周歲。兩歲的孩子,還是個什麽也不懂、什麽也記不住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父親永遠離開了她,而母親又要去延安。
革命的後代是不幸的,她們在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的愛;革命的後代是幸運的,每當在生死關頭,總有人接納她們。母親走了,小方梅被寄養在弋陽縣樟樹墩鄉直源村的退役老紅軍吳西河家裏,並改名吳梅妮。養父吳西河靠打長工為生,家裏非常窮苦,但他為了撫養革命後代,主動挑起了養育小方梅的重擔。盡管吳西河夫婦節衣縮食,忍飢受凍,小方梅還是沒有穿過棉襖、套靴,還是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窮人的孩子懂事早,為了減輕養父母的負擔,梅妮六七歲就能到山裏采野生竹筍和蘑菇,到田裏撿田螺;梅妮10來歲時已經挑起了一半家務,還能幹不少農活。梅妮15歲以後,就挑起了家裏的生活重擔。梅妮漸漸長大了,吳家夫婦已經把她看成家庭的頂樑柱,但吳西河老人並未隱瞞真相,經常給她講方誌敏的故事,激勵她要牢記父親是怎麽死的,長大一定要繼承父業……
解放後,當昊家把吳梅妮換姓更名送回到她母親身邊時,方梅已是18歲的大姑娘了,卻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16年的別離,16年後的團聚,有多少痛楚辛酸?16年的養育,16年的深恩,怎樣報答?吳西河老人什麽也不要,因為他養育的是革命烈士方誌敏的女兒。老人歉疚的是:“家裏太窮了!沒能讓孩子上學。”
繆敏任上饒地委組織部長時,把方梅送進上燒烈士子弟學校學習,後來又轉到江西省立工農中學。1954年,方梅被下放到泰和一個農場當農工,幾年後到新成立的瑞金大學當圖書管理員;196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的方梅被調到贛州航運局工作。1972年舉家遷回南昌。1986年退休時,她是江西省航運局勞資科的主任科員、經濟師。
歲月如流水,方梅轉眼已年過半百,但她從來沒有忘記過養父的話:“你是方誌敏的女兒,你一定要記住你爸爸是個什麽樣的人。”從1981年起,方梅立誌了解和挖掘父親的事跡,曾自費到父親生前戰鬥過的地方採訪考察、收集資料。經過近10年的努力,她已收集了1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出20多萬字的素材,並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江西日報》、《名人傳記》等報刊上發表了30餘篇紀念父親、宣傳烈士的文章。她還完成了加餘萬字的傳記文學《方誌敏的人生》(暫名)的初稿,這對於隻上過4年半學的方梅來說,意味著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艱辛。但這不僅是對生父,也是對養父一種最好的回報。
有一次,東進、南下放學回家,沒有搭上公共汽車,便步行20多裏,天很黑了才趕回家。全家人正在擔心、著急,見東進帶著妹妹滿頭大汗走進門來,問清原因後,羅榮桓高興地表揚他們說:“這樣做很好!你們應該時刻鍛鍊自己,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走20多裏對你們來說實屬不易,但對農民孩子來說卻不算回事兒,這中間還有差距。爸爸是農民出身,你們原本就是農民的兒女,從小又被農民撫養,就要永遠做個合格的農家的小農民。”
第25章 紅軍的女兒——方梅
方誌敏和繆敏之女方梅,生於1932年12月,當時父親方誌敏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常委。方誌敏很喜歡這個小女兒,但沒有時間照顧她。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委員。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府主席團委員,受到大會表彰。毛澤東同誌曾稱讚方誌敏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是模範。10月,方誌敏又兼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11月,任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率軍團北上抗日,挺進皖南。父親兼職越多,工作越忙,呀呀學語的小方梅,就很難見到父親,更不要說得到父愛了。
1935年1月,方誌敏率部於皖南懷玉山區遭敵軍重兵圍攻,不幸被俘。在獄中,方誌敏非常思念自己的兒女,愧疚自己不是個好父親。但他並不後悔,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犧牲個人和子女是值得的。所以,他在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在死亡麵前大義凜然,在苦思親人的情況下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13萬字的文稿,把他對兒女的親情完全融化到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之中。8月6日,他在南昌下沙窩從容就義時,方梅才兩周歲。兩歲的孩子,還是個什麽也不懂、什麽也記不住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父親永遠離開了她,而母親又要去延安。
革命的後代是不幸的,她們在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的愛;革命的後代是幸運的,每當在生死關頭,總有人接納她們。母親走了,小方梅被寄養在弋陽縣樟樹墩鄉直源村的退役老紅軍吳西河家裏,並改名吳梅妮。養父吳西河靠打長工為生,家裏非常窮苦,但他為了撫養革命後代,主動挑起了養育小方梅的重擔。盡管吳西河夫婦節衣縮食,忍飢受凍,小方梅還是沒有穿過棉襖、套靴,還是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窮人的孩子懂事早,為了減輕養父母的負擔,梅妮六七歲就能到山裏采野生竹筍和蘑菇,到田裏撿田螺;梅妮10來歲時已經挑起了一半家務,還能幹不少農活。梅妮15歲以後,就挑起了家裏的生活重擔。梅妮漸漸長大了,吳家夫婦已經把她看成家庭的頂樑柱,但吳西河老人並未隱瞞真相,經常給她講方誌敏的故事,激勵她要牢記父親是怎麽死的,長大一定要繼承父業……
解放後,當昊家把吳梅妮換姓更名送回到她母親身邊時,方梅已是18歲的大姑娘了,卻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16年的別離,16年後的團聚,有多少痛楚辛酸?16年的養育,16年的深恩,怎樣報答?吳西河老人什麽也不要,因為他養育的是革命烈士方誌敏的女兒。老人歉疚的是:“家裏太窮了!沒能讓孩子上學。”
繆敏任上饒地委組織部長時,把方梅送進上燒烈士子弟學校學習,後來又轉到江西省立工農中學。1954年,方梅被下放到泰和一個農場當農工,幾年後到新成立的瑞金大學當圖書管理員;196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的方梅被調到贛州航運局工作。1972年舉家遷回南昌。1986年退休時,她是江西省航運局勞資科的主任科員、經濟師。
歲月如流水,方梅轉眼已年過半百,但她從來沒有忘記過養父的話:“你是方誌敏的女兒,你一定要記住你爸爸是個什麽樣的人。”從1981年起,方梅立誌了解和挖掘父親的事跡,曾自費到父親生前戰鬥過的地方採訪考察、收集資料。經過近10年的努力,她已收集了1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出20多萬字的素材,並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江西日報》、《名人傳記》等報刊上發表了30餘篇紀念父親、宣傳烈士的文章。她還完成了加餘萬字的傳記文學《方誌敏的人生》(暫名)的初稿,這對於隻上過4年半學的方梅來說,意味著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艱辛。但這不僅是對生父,也是對養父一種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