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牽著牲口,背著孩子,一趟又一趟在凍有薄冰的河水中蹬來蹬去,雙腿被刀一般的冰淩劃破一道又一道口子,鮮紅的血和水攪在一起,順流而下……
她,在宿營地照顧孩子們吃好飯,安頓睡覺後,召集領導同誌,研究次日的行軍路線,向當地黨組織接洽工作,安排行軍保衛工作和借用牲口,籌集食品……
她,教孩子們防空知識,進行防空演習。當敵機真正在頭頂上轟炸時,她和全體工作人員把孩子按倒在自己身下,用她們的身軀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她,為了孩子們安全渡過黃河,果斷決定急行軍,黃昏前趕到渡口,天黑前渡河,30裏的崎嶇陡峭山道,不能用驢馬馱孩子,就動員當地群眾背孩子……
她,率領她的兒童兵團,好容易過了黃河,一天走了80裏,大家都已精疲力竭了。剛照顧孩子們吃完飯的保育員還沒有來得及吃飯,就接到了敵人進襲的消息。她又帶頭背著孩子,頂著飢餓和疲勞,率20多名工作人員,90個孩子走了一個通宵,才到達安全地……
她,率領她的特殊兵團,輾轉跋涉千餘裏,途經8個縣,歷時1年零4個月,終於到達了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縣。
她,率領她的兵團,終於棄1949年春,進了北平,搬進了西郊萬壽寺。
第39章 永遠活在學子心裏——王一知
“我多麽羨慕你們!青春是無限美好的……”說這話的人名叫王一知,說這話的時候她已經不再年輕;在那之前,她就被一群又一群年輕人稱作“王媽媽”;她是1922年由劉少奇同誌介紹入黨的一位老黨員。
人的一生,總有些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事。對於一零一中學的老校友來說,每當談起老校長——王一知,總是有一種難以控製的共同情感從心底噴湧出來,那丟不開抹不掉的往事。就會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花叢中,
紅旗下;
安臥著老校長王一知
——我們慈愛的媽媽!哀樂低奏,
黑紗高掛;
強忍著淚水再看一眼,
心中留下一抹彩霞!
風風雨雨出生入死多少回,
歷盡坎坷走過了九十個年華;太辛苦啦!
該休息啦!
鮮艷的黨旗覆蓋在她身上,
映紅了那飽經風霜的麵頰,
在她哺育的孩子們心中,
綻開了一朵永不凋謝的花!
這是與王校長遺體告別時,留下的永不磨滅的鏡頭。那天,天氣陰沉沉的,一大早就沸沸揚揚地飄著雪花。在八寶山大禮堂前,黑壓壓地站著一片人。有些人站在棚子外,飄揚的雪花落在臉上冰涼冰涼的,好一會兒才能融成一星水珠。人們靜靜地站著,胸前佩戴一朵白花,就像一團雪,蒙在滾熱的心上。
人群中,有政府的部長、戎裝的將軍、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他們沒有像往常一樣走進那專為“高級首腦”打開的“首長休息室”,也沒有森嚴壁壘的穿白製服的人為他們的安全走來穿去。
他們悄悄地混雜在普通公職人員、教師、工人中間,輕輕地點頭,緊緊地握手,小聲地攀談,真誠地問候……在這裏,沒有職務的高低,官銜的大小,人身的貴賤。他們都是校長的學生、媽媽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
理想畢竟不是現實,名譽、地位、權力對人來說是有巨大誘惑力的。那麽,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超越名譽、地位、權力的東西呢?說沒有是不實際的,說有那實在是太少了。王一知校長一生的追求,也許就是那不同於一般人的特殊例外。
王校長病情惡化,急需送醫院治療。經子女和校友多方聯繫,北京醫院有空床位,但說王一知隻是個中學校長,不具備住該院的資格。學生和子女們很著急,王一知卻不以為然。
1921年,王一知在湖南桃源省立女子師範畢業後,就來到了向警予同誌創辦的淑浦小學任教。1922年2月,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到上海進人了我黨舉辦的上海平民女校半工半讀。在那段時間,她經常接觸陳獨秀、李達、張太雷、沈雁冰、劉少奇等同誌,在他們的影響下,王一知參加了我黨領導的革命活動。與此同時,她還參加了劉少奇組織的馬列主義研究會。 1922年8月,經俞秀鬆、劉少奇介紹加入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吸收的女黨員之一。
1923年,王一知隨黨、團中央轉移到北京,注在李大釗同誌家中。與李大釗、何孟雄、繆伯英、高君宇等同誌一起過組織生活,經常聆聽李大釗同誌教誨。在李大釗同誌直接領導下,和繆伯英同誌一起去女師大做學生工作。後來又隨黨、團中央回上海,根據革命需要,進人我黨主辦的上海大學學習,同時在向警予同誌領導的婦女協會工作。1924年任團中央婦女委員。1925年參加了“五份”運動,為貫徹黨的“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政策,她參加了國民議會促進會做統戰工作。
1925年冬,北伐戰爭前夕,王一知隨張太雷赴廣州,在鄧穎超領導的廣州婦女協會任宣傳部主任,同時還主編麵向婦女群眾的(光明頭周刊,緊密配合當時的政治鬥爭,親自寫文章,作演講,組織婦女群眾開展革命活動。在此同時,她還擔任廣州國民政府蘇聯顧問鮑羅廷翻譯室主任,主持圈閱每日的重要新聞。
她,在宿營地照顧孩子們吃好飯,安頓睡覺後,召集領導同誌,研究次日的行軍路線,向當地黨組織接洽工作,安排行軍保衛工作和借用牲口,籌集食品……
她,教孩子們防空知識,進行防空演習。當敵機真正在頭頂上轟炸時,她和全體工作人員把孩子按倒在自己身下,用她們的身軀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她,為了孩子們安全渡過黃河,果斷決定急行軍,黃昏前趕到渡口,天黑前渡河,30裏的崎嶇陡峭山道,不能用驢馬馱孩子,就動員當地群眾背孩子……
她,率領她的兒童兵團,好容易過了黃河,一天走了80裏,大家都已精疲力竭了。剛照顧孩子們吃完飯的保育員還沒有來得及吃飯,就接到了敵人進襲的消息。她又帶頭背著孩子,頂著飢餓和疲勞,率20多名工作人員,90個孩子走了一個通宵,才到達安全地……
她,率領她的特殊兵團,輾轉跋涉千餘裏,途經8個縣,歷時1年零4個月,終於到達了當時黨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縣。
她,率領她的兵團,終於棄1949年春,進了北平,搬進了西郊萬壽寺。
第39章 永遠活在學子心裏——王一知
“我多麽羨慕你們!青春是無限美好的……”說這話的人名叫王一知,說這話的時候她已經不再年輕;在那之前,她就被一群又一群年輕人稱作“王媽媽”;她是1922年由劉少奇同誌介紹入黨的一位老黨員。
人的一生,總有些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事。對於一零一中學的老校友來說,每當談起老校長——王一知,總是有一種難以控製的共同情感從心底噴湧出來,那丟不開抹不掉的往事。就會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花叢中,
紅旗下;
安臥著老校長王一知
——我們慈愛的媽媽!哀樂低奏,
黑紗高掛;
強忍著淚水再看一眼,
心中留下一抹彩霞!
風風雨雨出生入死多少回,
歷盡坎坷走過了九十個年華;太辛苦啦!
該休息啦!
鮮艷的黨旗覆蓋在她身上,
映紅了那飽經風霜的麵頰,
在她哺育的孩子們心中,
綻開了一朵永不凋謝的花!
這是與王校長遺體告別時,留下的永不磨滅的鏡頭。那天,天氣陰沉沉的,一大早就沸沸揚揚地飄著雪花。在八寶山大禮堂前,黑壓壓地站著一片人。有些人站在棚子外,飄揚的雪花落在臉上冰涼冰涼的,好一會兒才能融成一星水珠。人們靜靜地站著,胸前佩戴一朵白花,就像一團雪,蒙在滾熱的心上。
人群中,有政府的部長、戎裝的將軍、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他們沒有像往常一樣走進那專為“高級首腦”打開的“首長休息室”,也沒有森嚴壁壘的穿白製服的人為他們的安全走來穿去。
他們悄悄地混雜在普通公職人員、教師、工人中間,輕輕地點頭,緊緊地握手,小聲地攀談,真誠地問候……在這裏,沒有職務的高低,官銜的大小,人身的貴賤。他們都是校長的學生、媽媽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
理想畢竟不是現實,名譽、地位、權力對人來說是有巨大誘惑力的。那麽,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超越名譽、地位、權力的東西呢?說沒有是不實際的,說有那實在是太少了。王一知校長一生的追求,也許就是那不同於一般人的特殊例外。
王校長病情惡化,急需送醫院治療。經子女和校友多方聯繫,北京醫院有空床位,但說王一知隻是個中學校長,不具備住該院的資格。學生和子女們很著急,王一知卻不以為然。
1921年,王一知在湖南桃源省立女子師範畢業後,就來到了向警予同誌創辦的淑浦小學任教。1922年2月,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到上海進人了我黨舉辦的上海平民女校半工半讀。在那段時間,她經常接觸陳獨秀、李達、張太雷、沈雁冰、劉少奇等同誌,在他們的影響下,王一知參加了我黨領導的革命活動。與此同時,她還參加了劉少奇組織的馬列主義研究會。 1922年8月,經俞秀鬆、劉少奇介紹加入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吸收的女黨員之一。
1923年,王一知隨黨、團中央轉移到北京,注在李大釗同誌家中。與李大釗、何孟雄、繆伯英、高君宇等同誌一起過組織生活,經常聆聽李大釗同誌教誨。在李大釗同誌直接領導下,和繆伯英同誌一起去女師大做學生工作。後來又隨黨、團中央回上海,根據革命需要,進人我黨主辦的上海大學學習,同時在向警予同誌領導的婦女協會工作。1924年任團中央婦女委員。1925年參加了“五份”運動,為貫徹黨的“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政策,她參加了國民議會促進會做統戰工作。
1925年冬,北伐戰爭前夕,王一知隨張太雷赴廣州,在鄧穎超領導的廣州婦女協會任宣傳部主任,同時還主編麵向婦女群眾的(光明頭周刊,緊密配合當時的政治鬥爭,親自寫文章,作演講,組織婦女群眾開展革命活動。在此同時,她還擔任廣州國民政府蘇聯顧問鮑羅廷翻譯室主任,主持圈閱每日的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