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並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裏,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


    1918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寓小住。


    楊先生和美人見到毛澤東,十分快慰,幫助他妥善安排在京的生活。這時的楊開慧,正當豆落年華,她曾聽父親多次讚揚過毛澤東,也看過他寫的許多文章和日記,雖然相識多年了,但這次見麵,心中卻有一種異樣的感情,也許是她正處在多夢時節,對未來充滿了幸福的幻想。


    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他的言談、舉止,特別是他那憂國憂民、雄心救國的宏圖壯誌,使楊開慧深感他是個不平凡的男子,有著非凡的才幹和令人著迷的魅力。她已經暗暗地喜歡他,願意和他接觸,聽他講話,幾天不見就有點心煩意亂,甚至坐臥不安了。


    楊開慧的父母將這一切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也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的接觸機會。兩情相悅,兩性相吸,愛情之神同時打開了兩個年輕人的心扉,兩顆還沒有品嚐過真正愛戀之果的心,開始惴惴不安起來,而且是越來越移近了,貼緊了。在故宮、北海、香山,常看到他們的遊蹤,秋天的紅葉、冬天的白雪,在這一對年輕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記憶。他們的愛情像紅葉那樣艷麗,像白雪那樣純潔……他們越走越近,互相之間連稱謂也漸漸由“開慧”、“澤東”改成“霞”、“潤”了。


    楊開慧喜書法,懂詩詞,不施粉黛,誌存高遠,這是毛澤東對她最鍾情之處。一日,毛澤東向開慧要詩。開慧說:“我喜歡詩,但作不好,臨時應酬更寫不出來。去年在長沙時,因和周南女中李一純要好,曾送她兩冊精裝的《詩韻》,李一純買了兩盆菊花回贈,我曾作過一首詩答謝。”說到這裏,略一沉吟,便背誦道:


    高誼薄雲霞,溫和德行嘉。


    所貽嬌麗菊,今尚獨開花。


    月夜幽思永,樓台入暮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毛澤東用心聽著,小聲重複著,體味詩中的含意。待聽完,笑著說:“霞,這詩贈給我不是很合適嗎?”開慧臉色緋紅,細一回味,確像一首愛情詩。如頭兩句:“高誼薄雲霞,溫和德行嘉。”潤之不正好當此嗎?“所貽嬌麗菊,今尚獨開花。”這不像是說自己尚未許人嗎?想到這裏,臉像火燒一樣,忙辯解說:“你不要曲解人家的詩意,我對你說了,是給李一純的。”毛澤東說:“我最喜歡最後兩句,‘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開慧含羞地一頭紮到毛澤東懷裏,兩顆狂跳的心完全撞到了一起。


    愛,就要愛得堅實;愛,就要愛得徹底。楊開慧既然愛上了毛澤東,她決心把一切都奉獻給他。她說:“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


    母親也離開了人間,我一定要跟著他死。假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親也離開了人間,我一定要跟著他死。假如他被敵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一個命運!”


    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當然住在開慧家裏。一年多來,魚雁傳書,他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一天,開慧發現毛澤東曬在竹竿上的一件白襯衣破了,便取下來為他縫補。此事被媽媽看到了。做母親的把這看做是他們“定情”的標誌,因而非常高興,告訴楊昌濟和家裏人說:“開慧幫毛先生補襯衣了,她還從來沒補過衣服呢!”楊先生這時已沉病在身,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了笑容。


    1920年1月16日,一代學人楊昌濟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給老友章士釗寫信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信中說:“毛蔡二君,當代英才,望善視之。”章士釗是湖南長沙人,著名的革命黨人,時任南方軍政府議和代表,住在上海。


    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去世後,楊開慧和母親扶柩南下,將楊昌濟的遺體歸葬長沙板倉。


    1920年4月,毛澤東到了上海。為給赴法勤工儉學的會友籌措路費,他前去拜訪章士釗先生。章士釗對楊昌濟的學問道德素來欽佩,熱情接待了毛澤東。見這個後生談吐不凡,胸懷大誌,覺得老朋友的眼光不錯,遂答應盡力相助。數日後,籌集到兩萬銀元,全部交給了毛澤東。43年後,毛澤東對幫助他學習英文的章含之(章士釗的女兒)說:“行老(註:章士釗字行嚴)哪裏曉得他募捐來的這筆錢幫了共產黨的大忙。當時一部分錢確實供一批同患去歐洲。另一部分我們回湖南用於造反鬧革命了。”


    楊開慧回到長沙,得父親生前好友的關照,進人福湘女中讀書,和後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


    這是一所教會學校,要讀《聖經》,做禱告,唱讚美詩。校長是洋牧師的夫人,思想守舊。她覺得這個北京來的學生,頭髮太短,思想太新,懷疑她是“過激派”。那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成立,“過激派”往往是對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貶稱。李淑一的父親李肖聃是這所教會學校的國文教員,是楊昌濟的生前好友。他出麵保護楊開慧:“她父親是湖南教育界的名流,和我是摯友,楊先生過世了,對她的後代,望教育界諸同仁多加照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翟明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翟明戰並收藏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