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邊區黨委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時,陳少敏和機關人員一起在小煥嶺開墾了幾畝土地種菜,解決大家的吃菜問題。當時曾流傳著一首民謠唱道:“陳大姐,種白菜,種的白菜人人愛。”那時,在邊區黨委的成員中,青年幹部多,而陳少敏已年近40歲了,她既是首長,又是年長的女同誌,因此大家總想照顧她一點。可是,實在太難辦到。因為她一再交代,不準額外地給她生活用品和食物。有時,同誌們給她弄點雞蛋或肉,她總要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吃。有一次過春節,從天漢等湖區來的幹部,關心她和區黨委其他領導同誌,想方設法買了點幹魚蝦來。陳少敏知道後,生怕給領導人搞“特殊”,親自跟有關同誌說,處理這些物資的原則是按夥食單位分配,要照顧大多數人,不能給“首長”有絲毫的特殊照顧。
在陳少敏的關懷支持下,建立了“十月劇團”。從竹溝到四望山,從小花嶺到白果樹灣,“十月劇團”的孩子們前進的每一步,都凝結著她的心血。隻要有空閑時間,陳少敏就去劇團看望孩子們,從服裝、道具,到演出的節目,她都一一過問。對小演員們的成長,她從政治到生活無不關懷。部隊每次打了勝仗,她都要關照將戰利品中適合劇團用的都送去。有一次遇到好的細布料,陳少敏笑著說:“哈!俺們這些‘小天使’們又有新打扮了!”她經常提醒下屬說:“在俺們軍隊裏,‘娃娃劇團’的孩子們都是小戰士,你們做大哥大姐的不疼愛他們,誰來疼愛呀!隻要可能,一定要盡力照顧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新一代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成立了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陳少敏任中原局常委和組織部長、中原軍區副政委。1946年6月中原突圍時,她和李先念、鄭位三等人一起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主力自宣化店向西北突圍,經河南信陽、桐柏、新野、鄧縣、內鄉、浙川,涉過丹江,進人陝南地區取得了中原突圍的勝利。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陳少敏隨軍南下重返豫鄂邊區,為創建中原解放區做出了新的貢獻。
1949年夏天,青島剛剛解放不久,陳少敏就被派到那裏主持恢復紡織廠的工作。當時陳少敏雖然已是50多歲的人了,在長期艱苦鬥爭的歲月中把身體也累壞了,但她仍然頑強不息地工作和學習,很快就熟悉了紡織業方麵的生產。陳少敏在工作中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注意培養先進工人。後來任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共中央委員的郝建秀,就是陳少敏發現、培養起來的。過了花甲之年的陳少敏,仍然保持著平民百姓的品格。1965年在全軍裝備技術革新交流會上,一位年輕的值班參謀,曾寫過這樣一篇報導:
1965年初冬的一個早晨,全軍裝備技術革新交流會的露天兵器場上,穿著陸、海、空三軍服裝的指戰員們在緊張而有秩序地忙碌著:揭掉火炮、雷達、坦克、通信車上的蓋布,疊放整齊;認真地擦拭,通電檢查,做好一切演示的準備;解說員站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中央首長來參觀檢查。
8點半左右,一位瘦小的老大娘由北向南走來,當距警戒線還有十多米時,值勤的衛兵迎了上去。老大娘大概不願離去,在和衛兵交涉著什麽,我見狀就忙迎了上去。今天有中央首長參觀,又逢我外場值班,生怕出意外。
大娘穿著一件舊藍布中山裝,兩隻袖口已經磨破。兩個肩頭不知是鼻涕還是稀飯一類的東西,已經結了嘎巴。天雖不太冷,她已穿上了一雙陝北人稱為棉窩窩的手工做的老式棉鞋。看她的服飾打扮,很像一個剛從農村進城的鄉下老太太,肯定不知是誰家新找來的老保姆。她說話很和氣,麵容也很慈祥,一見麵就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好感。
“大娘,這裏是軍事重地,閑人是不能靠近的。”我的口氣緩和而帶著幾分尊重。
“你們把這麽多玩藝兒擺在這裏,不是讓大家看的嘛。”大娘麵帶笑容提著意見。
“不是隨便看,是有組織地參觀,這就是我軍現代的裝備,是要保密的。”我盡量耐心解釋著。
“噢,保密!這我知道,我看了對誰都不說。”大娘說得很認真,使人無法不相信她。可首長不知什麽時候會來,她就是站在遠處瞅瞅,我也不敢做這個主。
“不行啊,大娘!一會兒還有中央首長來參觀,為了確保首長的安全,一切閑雜人員都不許靠近的。”我再次向老人解釋。
“首長來了我不靠近就是了,你可以瞧瞧,”她伸出了兩隻骨瘦如柴的手,向我邊比畫邊說,“就憑我這雙沒有縛雞之力的手,還能危及首長安全?”她的話雖然說得沒錯,看來我不得不對這位既固執又慈祥的老媽媽動真格的了。
“大娘,這裏參觀一律憑票。不管是誰都要憑參觀券才能參觀。你沒有票硬要參觀是逼著我犯錯誤。”
“票,什麽樣子的票?”這位大娘真難纏,我有點不耐煩地說:“集體參觀是一種藍色的入場券,那都是整隊入場,不許單個行動。隻有軍以上領導人,才發黃色的請柬。我們是憑票不看人的,你有票嗎?”我的話說得嚴肅認真,隻求這位大娘趕快離去。
“你說這話是真的嗎?隻憑票,不看人!”老媽媽瞅著我的臉,態度也認真起來。
在陳少敏的關懷支持下,建立了“十月劇團”。從竹溝到四望山,從小花嶺到白果樹灣,“十月劇團”的孩子們前進的每一步,都凝結著她的心血。隻要有空閑時間,陳少敏就去劇團看望孩子們,從服裝、道具,到演出的節目,她都一一過問。對小演員們的成長,她從政治到生活無不關懷。部隊每次打了勝仗,她都要關照將戰利品中適合劇團用的都送去。有一次遇到好的細布料,陳少敏笑著說:“哈!俺們這些‘小天使’們又有新打扮了!”她經常提醒下屬說:“在俺們軍隊裏,‘娃娃劇團’的孩子們都是小戰士,你們做大哥大姐的不疼愛他們,誰來疼愛呀!隻要可能,一定要盡力照顧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新一代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成立了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陳少敏任中原局常委和組織部長、中原軍區副政委。1946年6月中原突圍時,她和李先念、鄭位三等人一起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主力自宣化店向西北突圍,經河南信陽、桐柏、新野、鄧縣、內鄉、浙川,涉過丹江,進人陝南地區取得了中原突圍的勝利。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陳少敏隨軍南下重返豫鄂邊區,為創建中原解放區做出了新的貢獻。
1949年夏天,青島剛剛解放不久,陳少敏就被派到那裏主持恢復紡織廠的工作。當時陳少敏雖然已是50多歲的人了,在長期艱苦鬥爭的歲月中把身體也累壞了,但她仍然頑強不息地工作和學習,很快就熟悉了紡織業方麵的生產。陳少敏在工作中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注意培養先進工人。後來任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共中央委員的郝建秀,就是陳少敏發現、培養起來的。過了花甲之年的陳少敏,仍然保持著平民百姓的品格。1965年在全軍裝備技術革新交流會上,一位年輕的值班參謀,曾寫過這樣一篇報導:
1965年初冬的一個早晨,全軍裝備技術革新交流會的露天兵器場上,穿著陸、海、空三軍服裝的指戰員們在緊張而有秩序地忙碌著:揭掉火炮、雷達、坦克、通信車上的蓋布,疊放整齊;認真地擦拭,通電檢查,做好一切演示的準備;解說員站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中央首長來參觀檢查。
8點半左右,一位瘦小的老大娘由北向南走來,當距警戒線還有十多米時,值勤的衛兵迎了上去。老大娘大概不願離去,在和衛兵交涉著什麽,我見狀就忙迎了上去。今天有中央首長參觀,又逢我外場值班,生怕出意外。
大娘穿著一件舊藍布中山裝,兩隻袖口已經磨破。兩個肩頭不知是鼻涕還是稀飯一類的東西,已經結了嘎巴。天雖不太冷,她已穿上了一雙陝北人稱為棉窩窩的手工做的老式棉鞋。看她的服飾打扮,很像一個剛從農村進城的鄉下老太太,肯定不知是誰家新找來的老保姆。她說話很和氣,麵容也很慈祥,一見麵就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好感。
“大娘,這裏是軍事重地,閑人是不能靠近的。”我的口氣緩和而帶著幾分尊重。
“你們把這麽多玩藝兒擺在這裏,不是讓大家看的嘛。”大娘麵帶笑容提著意見。
“不是隨便看,是有組織地參觀,這就是我軍現代的裝備,是要保密的。”我盡量耐心解釋著。
“噢,保密!這我知道,我看了對誰都不說。”大娘說得很認真,使人無法不相信她。可首長不知什麽時候會來,她就是站在遠處瞅瞅,我也不敢做這個主。
“不行啊,大娘!一會兒還有中央首長來參觀,為了確保首長的安全,一切閑雜人員都不許靠近的。”我再次向老人解釋。
“首長來了我不靠近就是了,你可以瞧瞧,”她伸出了兩隻骨瘦如柴的手,向我邊比畫邊說,“就憑我這雙沒有縛雞之力的手,還能危及首長安全?”她的話雖然說得沒錯,看來我不得不對這位既固執又慈祥的老媽媽動真格的了。
“大娘,這裏參觀一律憑票。不管是誰都要憑參觀券才能參觀。你沒有票硬要參觀是逼著我犯錯誤。”
“票,什麽樣子的票?”這位大娘真難纏,我有點不耐煩地說:“集體參觀是一種藍色的入場券,那都是整隊入場,不許單個行動。隻有軍以上領導人,才發黃色的請柬。我們是憑票不看人的,你有票嗎?”我的話說得嚴肅認真,隻求這位大娘趕快離去。
“你說這話是真的嗎?隻憑票,不看人!”老媽媽瞅著我的臉,態度也認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