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來,她被轉到南京“模範監獄”女監,這裏關押著近30名所謂女政治犯。與她同住三號牢房的是耿建華、帥孟奇、夏之栩。在憲兵司令部牢房裏,難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大姐”,可是如今在三號牢房裏,數她年齡小,所以被親昵地叫做“小大姐”。
她性情爽朗活潑,愛說愛笑愛唱,身在囹圄之中,卻非常樂觀,常給難友唱歌,還把舊戲曲調填上新詞,唱給大家聽。她給姐妹們帶來了歡樂,打破了牢獄的沉悶和苦痛。
她非常關心體貼同誌。同牢中有的同誌行動不方便,她就搶著多幹活,洗碗、提水、倒便桶,並乘機向別的牢房中的難友打聽消息,為同誌們排難解疑,做看守的工作等。她這種樂天派的性格,深受同誌們的喜愛。
她積極參加難友們為改善獄中生活條件進行的絕食鬥爭。有一次,為營救同獄中赤色職工國際派來中國支援革命的牛蘭夫婦,政治犯集體絕食7天,終於取得了勝利,當局不得不開釋牛蘭夫婦。經過鬥爭,監內情況也有不少改善。
鬥爭中,何葆珍總是大膽、機智、臨危不亂。一次,監獄當局突然對政治犯牢房進行搜查,由於突如其來,未做防備,敵人在帥孟奇鋪板上搜出了剛起草了開頭的一份職工運動報告,帥孟奇本來是裝作不識字的,何葆珍便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她機智地說,自己當過老師,現在正教她們抄書識字。敵人把獄中的《世界知識》雜誌仔細查看一番,見報告開頭所寫有關世界工運發展史的一段內容,的確是從雜誌上抄下來的,便也無話可說,隻把帥孟奇打了一頓了事。
然而,在獄中她也有深沉的憂傷,她掛念著自己三個幼小的孩子。長子允斌一歲多就送了人;女兒愛琴剛出生幾個月,正逢大革命失敗,不得不把她托給奶媽;後來,小兒子也離開了她。孩子們現在怎麽樣了?想起孩子,她不禁流下了眼淚。
葆珍多麽盼望能見到孩子們啊!但是,作為一個母親,這最起碼的一點要求,卻永遠無法實現了……
1934年秋,由於互濟會一個叛徒的出賣,何葆珍的身份暴露了。敵人用盡毒刑,逼問她丈夫在哪裏,卻一無所獲,便以死相威脅。她冷笑著回答:“要口供,沒有;要命,有一條。請吧!革命者是殺不盡的。”
當何葆珍要走向刑場,告別戰友時,她的步子是堅定的,但心裏充滿了遺憾與苦愁,她牽掛著革命,牽掛著丈夫,更牽掛著她的兒女斌斌、愛琴和允若。
她不知道三個兒女的情況,但她思念著他們!她和丈夫出生人死是為了無產階級的後代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的兒女,她為了他們,甘願灑盡自己的一腔熱血……
深秋的清晨,帶來一陣陣寒意,何葆珍英勇就義了,鮮血灑在晶瑩的雨花石上。
第06章 骨硬誌堅——陳少敏
“我是人,所以我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我不是牛鬼蛇神,我是特殊材料製成的共產黨員!”
“劉少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不是中國的赫魯雪夫!”
“我沒有黑材料,隻有紅材料!”
這就是陳少敏在“文革”中的自白。建國後,她歷任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七大”候補委員、“八大”中央委員。197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
陳少敏,1902年出生於山東省壽光縣範於村的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孫萬慶當僱工時,曾陪著東家小少爺上學讀書,因此粗通文墨。所以,陳少敏原名孫肇修,也使用過孫少敏的名字。她的母親信奉耶穌教,聽傳教士講“人人平等”、“男女平權”之類,很表贊同。
她的父母都很開明,雖是在偏僻山村,卻敢於衝破封建陋俗。童年陳少敏曾經和那個時代的女孩一樣纏過腳。父母支持她丟棄裹腳布,剪短髮,不戴首飾,還讓她上小學。她是村裏第一個上學讀書的女孩子。她在村裏人們喊她“假小子”,後來她參加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又留下“陳大腳”的綽號。因家境貧窮,陳少敏從小在家推碾磨磨,拾柴放豬,照看弟妹,還常到田間勞動。父親憑一點文化知識,也常教她識字。
由於生活所迫,陳少敏還當過童養媳,做過童工。在繁重的勞動和貧苦的生活中,她體會到了中國貧苦農民生活的痛苦,產生了樸素的階級鬥爭意識。同時在父親民主革命思想的啟發下,她萌生了變革現實的革命思想,她常對人說:“將來都要改變的,人人有飯吃,有房子住,不受外國人欺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對德宣戰,派了幾十萬華工去歐洲做苦力,陳少敏的哥哥也因家裏貧窮應募到了法國,當時這批人被稱為華工。華工在歐洲,受到共產主義運動和十月革命的影響,眼界大為開闊。
陳少敏的哥哥回國後,常向陳少敏講述工人革命、蘇俄社會主義、“窮人黨”的故事。少年陳少敏幻想有一日中國也出現“窮人黨”,發生工人革命。
在濰縣上中學時,她真的遇上了“窮人黨”,那時中國共產黨剛剛創建,人們習慣於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稱呼它。她和同學在山東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組成馬克思主義講演小組,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參加罷課鬥爭,支援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那時山東還是北洋軍閥的天下,她因此被學校開除。
她性情爽朗活潑,愛說愛笑愛唱,身在囹圄之中,卻非常樂觀,常給難友唱歌,還把舊戲曲調填上新詞,唱給大家聽。她給姐妹們帶來了歡樂,打破了牢獄的沉悶和苦痛。
她非常關心體貼同誌。同牢中有的同誌行動不方便,她就搶著多幹活,洗碗、提水、倒便桶,並乘機向別的牢房中的難友打聽消息,為同誌們排難解疑,做看守的工作等。她這種樂天派的性格,深受同誌們的喜愛。
她積極參加難友們為改善獄中生活條件進行的絕食鬥爭。有一次,為營救同獄中赤色職工國際派來中國支援革命的牛蘭夫婦,政治犯集體絕食7天,終於取得了勝利,當局不得不開釋牛蘭夫婦。經過鬥爭,監內情況也有不少改善。
鬥爭中,何葆珍總是大膽、機智、臨危不亂。一次,監獄當局突然對政治犯牢房進行搜查,由於突如其來,未做防備,敵人在帥孟奇鋪板上搜出了剛起草了開頭的一份職工運動報告,帥孟奇本來是裝作不識字的,何葆珍便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她機智地說,自己當過老師,現在正教她們抄書識字。敵人把獄中的《世界知識》雜誌仔細查看一番,見報告開頭所寫有關世界工運發展史的一段內容,的確是從雜誌上抄下來的,便也無話可說,隻把帥孟奇打了一頓了事。
然而,在獄中她也有深沉的憂傷,她掛念著自己三個幼小的孩子。長子允斌一歲多就送了人;女兒愛琴剛出生幾個月,正逢大革命失敗,不得不把她托給奶媽;後來,小兒子也離開了她。孩子們現在怎麽樣了?想起孩子,她不禁流下了眼淚。
葆珍多麽盼望能見到孩子們啊!但是,作為一個母親,這最起碼的一點要求,卻永遠無法實現了……
1934年秋,由於互濟會一個叛徒的出賣,何葆珍的身份暴露了。敵人用盡毒刑,逼問她丈夫在哪裏,卻一無所獲,便以死相威脅。她冷笑著回答:“要口供,沒有;要命,有一條。請吧!革命者是殺不盡的。”
當何葆珍要走向刑場,告別戰友時,她的步子是堅定的,但心裏充滿了遺憾與苦愁,她牽掛著革命,牽掛著丈夫,更牽掛著她的兒女斌斌、愛琴和允若。
她不知道三個兒女的情況,但她思念著他們!她和丈夫出生人死是為了無產階級的後代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的兒女,她為了他們,甘願灑盡自己的一腔熱血……
深秋的清晨,帶來一陣陣寒意,何葆珍英勇就義了,鮮血灑在晶瑩的雨花石上。
第06章 骨硬誌堅——陳少敏
“我是人,所以我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我不是牛鬼蛇神,我是特殊材料製成的共產黨員!”
“劉少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不是中國的赫魯雪夫!”
“我沒有黑材料,隻有紅材料!”
這就是陳少敏在“文革”中的自白。建國後,她歷任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七大”候補委員、“八大”中央委員。197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
陳少敏,1902年出生於山東省壽光縣範於村的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孫萬慶當僱工時,曾陪著東家小少爺上學讀書,因此粗通文墨。所以,陳少敏原名孫肇修,也使用過孫少敏的名字。她的母親信奉耶穌教,聽傳教士講“人人平等”、“男女平權”之類,很表贊同。
她的父母都很開明,雖是在偏僻山村,卻敢於衝破封建陋俗。童年陳少敏曾經和那個時代的女孩一樣纏過腳。父母支持她丟棄裹腳布,剪短髮,不戴首飾,還讓她上小學。她是村裏第一個上學讀書的女孩子。她在村裏人們喊她“假小子”,後來她參加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又留下“陳大腳”的綽號。因家境貧窮,陳少敏從小在家推碾磨磨,拾柴放豬,照看弟妹,還常到田間勞動。父親憑一點文化知識,也常教她識字。
由於生活所迫,陳少敏還當過童養媳,做過童工。在繁重的勞動和貧苦的生活中,她體會到了中國貧苦農民生活的痛苦,產生了樸素的階級鬥爭意識。同時在父親民主革命思想的啟發下,她萌生了變革現實的革命思想,她常對人說:“將來都要改變的,人人有飯吃,有房子住,不受外國人欺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在日本支持下對德宣戰,派了幾十萬華工去歐洲做苦力,陳少敏的哥哥也因家裏貧窮應募到了法國,當時這批人被稱為華工。華工在歐洲,受到共產主義運動和十月革命的影響,眼界大為開闊。
陳少敏的哥哥回國後,常向陳少敏講述工人革命、蘇俄社會主義、“窮人黨”的故事。少年陳少敏幻想有一日中國也出現“窮人黨”,發生工人革命。
在濰縣上中學時,她真的遇上了“窮人黨”,那時中國共產黨剛剛創建,人們習慣於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稱呼它。她和同學在山東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組成馬克思主義講演小組,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參加罷課鬥爭,支援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那時山東還是北洋軍閥的天下,她因此被學校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