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約是1963年,董老曾向中央提出辭去國家副主席的職務,也要到農村蹲點去。良翬說,當時她還在上大學,曾說董老:“你在前邊走,後邊還得跟著人照顧你。”董老認真地說:“農村也有老人,他們也要勞動嘛!我可以開始少幹點。慢慢鍛鍊嘛!”她忍不住笑著說:“你還能幹什麽呀?”董老鄭重地說:“我可以拾糞嘛!”良翬嘿嘿地笑出了聲:“拾糞,用糞叉當拐棍?”董老嚴肅地說:“開始免不了要拿糞叉噹噹拐棍,糞筐也不會裝得太滿。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糞叉就不用當拐杖了。你說對不對?”
董老的話良翬是相信的,因為董老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紅軍長征時,董老不以自己在中央蘇區做了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就可以不去做家屬隊長;現在他也不以自己做了國家的副主席,就不可以改做拾糞的工作。他認為這都是工作,是工作就需要人去做,不同的工作隻是分工的不同,崗位的不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對於董老的這個觀點,良翬經過長期的咀嚼和回味,才慢慢地理解了董老的內心世界:董老不論在什麽情況下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灘證他永遠做個平常人。良翬悟出了這個道理,就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個平常人,磨礪平常心。為此,她常常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反思自己的言行。
1940年,一批幹部需要從重慶撤回延安,由良翬的母親帶著回延安。1941年1月,良翬出生在回延安的路上——西安。在她出生3天後,國民黨反動派抓了她母親,扣了這一批幹部。她母親帶著良翬蹲了監獄。在周恩來同誌的抗議下,才放了出來,回到延安。
良翬的母親曾帶著良翬和良羽,參加了延安的大生產運動。那是一場艱苦創業的偉舉:“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嶺要糧”。墾荒沒有撅頭自己造,沒有房子就打窩棚、挖窯洞,甚至野外露宿。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或打獵充飢。在對敵鬥爭中拚搏於沙場、抗爭於魔窟,壯烈捐軀、光榮殉職……當時,董老在重慶國民黨的魔窟裏出生入死,默默無聞,一心奉獻;良翬的媽媽在延安白天上山開荒種地,哥哥帶著妹妹在山坡上玩。有一次哥哥為帶妹妹從山坡上滾下來,把手和臉都劃破了。晚上媽媽還要在窯洞裏紡棉、養豬、養羊。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媽媽事事爭先,被評為陝甘寧邊區勞動、支前模範。
冬天窯裏沒炭燒,早晨屋子冷,良翬不願起床,王姨(王定國)就把謝伯伯的炭火挾過來。兩根快燃燒盡的木炭,實在增加不了窯洞內的溫度,但良翬看見火心裏就暖和了。鬍子爸爸(周恩來)和胖媽媽(鄧穎超)回延安,也到這窯洞裏來聚會。良翬剛剛懂事,就生活在這種環境裏,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她影響很大。
20世紀50年代,有一次她母親帶她去看炮兵政委,她們是從鼓樓步行到黃寺的。門口哨兵盤問她們找誰,聽說是找政委不但不通報,還要轟她們走,因為母女倆穿著打扮和鄉下的老百姓一樣。
1958年,良暈一家搬進中南海。有一次她媽媽從東南門進去,警衛不讓進。媽媽實在沒辦法,隻好說出自己是董老的夫人。警衛聽了卻笑著說:“老太太,你唬誰呀?”每當遇到這類事情,媽媽的心態卻非常平和。媽媽曾說過,董老從重慶回延安述職,也被警衛攔住不讓進。
警衛人員從外表上分辨不出老百姓和國家領導人家屬的差別,至少說明這些家屬還沒有變。董老曾說:“職務高了,權力大了,直接監督他的人也就少了,利用他、為他抬轎子的人會多起來。如果自己不警惕,組織上教育、監督有空子,就容易出問題。”董老夫婦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而且從不放鬆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子女。
進城後,客觀環境變了,董老接觸普通群眾的機會少了,他認為脫離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增加了。時間久了,群眾觀點就淡薄了,同普通百姓的感情就淡了。如果不警惕,就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拿架子、講排場、出門前呼後擁、警車開道,對群眾的意見就會充耳不聞,對群眾的疾苦就會視而不見……麵臨這種危險,董老是非常警惕的。董老要求家屬尊重工作人員,從不準子女向工作人員提出任何個人的要求。
良翬上中學由住校改為走讀,每天早晨上學前第一件事是吃早飯。母親對廚房的大師傅說:“良翬上學,隻把剩飯萊熱熱就行了。”可大師傅總要打個雞蛋把剩飯菜炒一炒。剛開始時,良翬吃起來特別香。天天吃這樣的飯菜久了,就有點膩了。看到同學早上有的吃火燒、有的吃油餅、有的吃紅薯,真羨慕極了。尤其是每天沿街可以看到,大汽油桶改裝的烤紅薯的爐子,飄溢誘人的甜甜香氣,更動心了。良翬向媽媽提出能否給幾角錢,早上和同學一樣在街上買點吃。開始她媽媽不同意,一則怕不衛生,二則認為是浪費,因家裏有剩飯菜。可是良翬會磨,左說右說,纏得她媽媽不耐煩,就給了她兩角錢,讓她試試看。
良翬懷著好奇心和新鮮感,用一角九分錢買了紅薯做早點。吃中午飯時,她興奮地講起了這第一次嚐試。媽媽聽了向身旁一位工作人員說:“她一定上當了。”那位工作人員幹脆說:“這樣作是浪費。”董老開始不很在意,聽到這些議論就問:“你們說什麽?”良翬見爸爸問,就把自己要到外麵吃早飯的事重說了一遍。董老聽後看了她一眼,淡淡地一笑。那笑容裏流露出不滿,使良翬有些緊張。董老放下筷子,目光移到桌上的菜盤湯碗上。嘆口氣說:“吃雞蛋炒飯都膩了!你知道不知道,我年輕時,家裏對我的特殊優待,就是吃一餐炒雞蛋飯呢!”
董老的話良翬是相信的,因為董老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紅軍長征時,董老不以自己在中央蘇區做了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就可以不去做家屬隊長;現在他也不以自己做了國家的副主席,就不可以改做拾糞的工作。他認為這都是工作,是工作就需要人去做,不同的工作隻是分工的不同,崗位的不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對於董老的這個觀點,良翬經過長期的咀嚼和回味,才慢慢地理解了董老的內心世界:董老不論在什麽情況下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灘證他永遠做個平常人。良翬悟出了這個道理,就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個平常人,磨礪平常心。為此,她常常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反思自己的言行。
1940年,一批幹部需要從重慶撤回延安,由良翬的母親帶著回延安。1941年1月,良翬出生在回延安的路上——西安。在她出生3天後,國民黨反動派抓了她母親,扣了這一批幹部。她母親帶著良翬蹲了監獄。在周恩來同誌的抗議下,才放了出來,回到延安。
良翬的母親曾帶著良翬和良羽,參加了延安的大生產運動。那是一場艱苦創業的偉舉:“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嶺要糧”。墾荒沒有撅頭自己造,沒有房子就打窩棚、挖窯洞,甚至野外露宿。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或打獵充飢。在對敵鬥爭中拚搏於沙場、抗爭於魔窟,壯烈捐軀、光榮殉職……當時,董老在重慶國民黨的魔窟裏出生入死,默默無聞,一心奉獻;良翬的媽媽在延安白天上山開荒種地,哥哥帶著妹妹在山坡上玩。有一次哥哥為帶妹妹從山坡上滾下來,把手和臉都劃破了。晚上媽媽還要在窯洞裏紡棉、養豬、養羊。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媽媽事事爭先,被評為陝甘寧邊區勞動、支前模範。
冬天窯裏沒炭燒,早晨屋子冷,良翬不願起床,王姨(王定國)就把謝伯伯的炭火挾過來。兩根快燃燒盡的木炭,實在增加不了窯洞內的溫度,但良翬看見火心裏就暖和了。鬍子爸爸(周恩來)和胖媽媽(鄧穎超)回延安,也到這窯洞裏來聚會。良翬剛剛懂事,就生活在這種環境裏,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她影響很大。
20世紀50年代,有一次她母親帶她去看炮兵政委,她們是從鼓樓步行到黃寺的。門口哨兵盤問她們找誰,聽說是找政委不但不通報,還要轟她們走,因為母女倆穿著打扮和鄉下的老百姓一樣。
1958年,良暈一家搬進中南海。有一次她媽媽從東南門進去,警衛不讓進。媽媽實在沒辦法,隻好說出自己是董老的夫人。警衛聽了卻笑著說:“老太太,你唬誰呀?”每當遇到這類事情,媽媽的心態卻非常平和。媽媽曾說過,董老從重慶回延安述職,也被警衛攔住不讓進。
警衛人員從外表上分辨不出老百姓和國家領導人家屬的差別,至少說明這些家屬還沒有變。董老曾說:“職務高了,權力大了,直接監督他的人也就少了,利用他、為他抬轎子的人會多起來。如果自己不警惕,組織上教育、監督有空子,就容易出問題。”董老夫婦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而且從不放鬆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子女。
進城後,客觀環境變了,董老接觸普通群眾的機會少了,他認為脫離群眾的危險比過去增加了。時間久了,群眾觀點就淡薄了,同普通百姓的感情就淡了。如果不警惕,就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拿架子、講排場、出門前呼後擁、警車開道,對群眾的意見就會充耳不聞,對群眾的疾苦就會視而不見……麵臨這種危險,董老是非常警惕的。董老要求家屬尊重工作人員,從不準子女向工作人員提出任何個人的要求。
良翬上中學由住校改為走讀,每天早晨上學前第一件事是吃早飯。母親對廚房的大師傅說:“良翬上學,隻把剩飯萊熱熱就行了。”可大師傅總要打個雞蛋把剩飯菜炒一炒。剛開始時,良翬吃起來特別香。天天吃這樣的飯菜久了,就有點膩了。看到同學早上有的吃火燒、有的吃油餅、有的吃紅薯,真羨慕極了。尤其是每天沿街可以看到,大汽油桶改裝的烤紅薯的爐子,飄溢誘人的甜甜香氣,更動心了。良翬向媽媽提出能否給幾角錢,早上和同學一樣在街上買點吃。開始她媽媽不同意,一則怕不衛生,二則認為是浪費,因家裏有剩飯菜。可是良翬會磨,左說右說,纏得她媽媽不耐煩,就給了她兩角錢,讓她試試看。
良翬懷著好奇心和新鮮感,用一角九分錢買了紅薯做早點。吃中午飯時,她興奮地講起了這第一次嚐試。媽媽聽了向身旁一位工作人員說:“她一定上當了。”那位工作人員幹脆說:“這樣作是浪費。”董老開始不很在意,聽到這些議論就問:“你們說什麽?”良翬見爸爸問,就把自己要到外麵吃早飯的事重說了一遍。董老聽後看了她一眼,淡淡地一笑。那笑容裏流露出不滿,使良翬有些緊張。董老放下筷子,目光移到桌上的菜盤湯碗上。嘆口氣說:“吃雞蛋炒飯都膩了!你知道不知道,我年輕時,家裏對我的特殊優待,就是吃一餐炒雞蛋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