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98年,陳獨秀結婚的第二年,元配夫人高曉嵐生下了陳延年。延年4歲時,即1902年,他母親又生了一個皮膚白哲、臉蛋俊俏、眉清目秀的男孩兒,取名喬年。
從童年起,兄弟倆就生活、學習、工作在一起,直到他們留法、留俄歸來才分開。兄弟倆雖是一母所生,但外貌和性格卻有很大差別。兄長延年皮膚粗黑,身體壯實,性格內向,不苟言談,像個“黑麵武生”;弟弟喬年生來皮膚白哲,圓圓的臉蛋,生得俊俏,像個“白麵書生”。喬年性格活潑開朗,喜歡嬉鬧,逗人喜愛。親友們上門,見到形影不離的兄弟倆,都說陳家風水好,生了一對“文武雙全”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1913年,延年15歲,喬年11歲,他們的父親陳獨秀在家鄉安慶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協同都督柏文蔚舉旗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安慶一片白色恐怖,柏文蔚、陳獨秀東逃日本。
陳獨秀雖遠離家門,可袁世凱並沒有放過他的家人,先將其家洗劫一空,繼而揚言要捉拿陳獨秀的兒子,來個斬草除根。敵人搜查時,幸好事先有人報信,延年、喬年機靈地互作人梯,越牆逃走。跑到鄉下躲藏起來,才免此殺身之禍。
從此,兄弟倆結束了與祖父陳昔凡一起優越、安定的生活,走上了艱難的人生旅途。
1915年,陳獨秀把延年、喬年接到上海讀書。為了讓他兄弟倆早日自創人生,陳獨秀採取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他不讓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家裏吃住,將他倆寄住在上海四馬路亞東圖書館《新青年》雜誌發行所店堂裏。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是陳獨秀同鄉好友,他遵照陳獨秀的囑咐,每月給他們兄弟倆10元生活費。兄弟倆先是在法國巡捕房附設的法語補習學校學法文,後又一起考入復旦大學,繼續學習法文。因此,他倆每月10元生活費除交學費外,所剩無幾,生活十分清苦。
然而,這兩兄弟對清貧生活並不在意,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半工半讀,謀生自給。白天在外做工,晚上以地板為床,吃大餅,喝自來水;夏天無蚊帳,冬天無棉衣,一件袷衣四季不離身……
有一次,他們的祖母謝氏,帶著家人到上海查看陳家在滬產業的經營情況,好不容易找到他兄弟倆。祖母見他倆衣著破舊,生活如此艱苦,不禁一陣心酸落淚。當即差家人給他們兄弟倆添置衣物,另租住處,並好言勸道:“延年、喬年,你們是陳家後代,在上海求學吃苦,令祖母心痛不安。家裏拿錢供你們求學,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要說在上海,就是你們出洋留學,祖母也能供養得起。”
兄弟倆卻謝絕了祖母的好意:“祖母大人,你老人家的好意我們領了。不過,我們遠離家門,就是要自立,自創人生。古人雲‘少年宜使苦,苦則誌定’嘛!”
老祖母雖然心酸,但聽了兄弟倆這番自創人生的話語,從內心感到高興。這倆孩子在外求學確實懂事多了,不貪戀家中的錢財,長大了一定能成有用之才。
陳獨秀不讓延年、喬年在家裏住,生活費用又扣得那麽緊,令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心中十分不安。她雖是延年、喬年的繼母,可也是他們的親姨媽,她視他們兄弟倆為己出。她認為:於情於理都應讓他們兄弟倆吃住在家裏。當時,李達、王會悟都住在陳家,張國熹來上海也住在陳家。陳望道負責編《新青年》,也住在陳家。外人都能住在家裏,為什麽陳獨秀就是不讓自己的親骨肉吃住家中?為此,高君曼苦口婆心,總也說服不了丈夫,甚至常為此發生口角。陳獨秀說:“婦人之仁,雖是善意,反生惡果。少年人生,叫他們自創前途。”就這樣,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去法國勤工儉學之前,一直也沒有回家吃住過。
1919年底,這一黑一白倆兄弟,通過當時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的介紹,赴法勤工儉學,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到法國之初,陳氏兄弟一麵做工,一麵學習。他們以過人的聰慧和流利的法語,考人巴黎大學附設的阿裏雍斯學校,打算畢業後考巴黎大學。
不久,控製華法教育學會的無政府主義領袖李石曾、吳稚暉以及中國駐法公使陳篆等,勾結法國反動當局肆意迫害勤工儉學學生,竟然宣布與勤工儉學學生脫離經濟關係,使得陳氏兄弟倆和大批勤工儉學學生得不到資助,過著幾乎流浪的生活。
延年、喬年倆兄弟,被迫從巴黎到裏昂一家工廠當翻砂工,他們雖拚命地幹活,還是難以維持起碼的生活。王若飛的舅舅黃齊生先生,在法國看到中國名流的兒子如此吃苦耐勞,不由得大發感慨:“陳獨秀的兩個兒子勤工儉學過那麽苦的生活,每餐拿麵包蘸醬油吃,堪稱勤工儉學的典範。”
陳延年、陳喬年在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上,經歷了由信仰無政府主義到信仰共產主義的曲折過程。他倆原是通過當時中國的無政府主義者李石曾、吳稚暉,獲得了華法教育會的資助,到法國勤工儉學的。法國是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也是無政府主義盛行的國家。但是,無政府主義不但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反而越來越成為阻礙無產階級鬥爭的絆腳石。他們親身經歷的大量事實,使他倆逐漸認識到無政府主義是反科學的空想。
因而,從1921年起,陳氏兩兄弟開始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轉而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給他倆以很大的啟發。
從童年起,兄弟倆就生活、學習、工作在一起,直到他們留法、留俄歸來才分開。兄弟倆雖是一母所生,但外貌和性格卻有很大差別。兄長延年皮膚粗黑,身體壯實,性格內向,不苟言談,像個“黑麵武生”;弟弟喬年生來皮膚白哲,圓圓的臉蛋,生得俊俏,像個“白麵書生”。喬年性格活潑開朗,喜歡嬉鬧,逗人喜愛。親友們上門,見到形影不離的兄弟倆,都說陳家風水好,生了一對“文武雙全”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1913年,延年15歲,喬年11歲,他們的父親陳獨秀在家鄉安慶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協同都督柏文蔚舉旗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安慶一片白色恐怖,柏文蔚、陳獨秀東逃日本。
陳獨秀雖遠離家門,可袁世凱並沒有放過他的家人,先將其家洗劫一空,繼而揚言要捉拿陳獨秀的兒子,來個斬草除根。敵人搜查時,幸好事先有人報信,延年、喬年機靈地互作人梯,越牆逃走。跑到鄉下躲藏起來,才免此殺身之禍。
從此,兄弟倆結束了與祖父陳昔凡一起優越、安定的生活,走上了艱難的人生旅途。
1915年,陳獨秀把延年、喬年接到上海讀書。為了讓他兄弟倆早日自創人生,陳獨秀採取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他不讓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家裏吃住,將他倆寄住在上海四馬路亞東圖書館《新青年》雜誌發行所店堂裏。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是陳獨秀同鄉好友,他遵照陳獨秀的囑咐,每月給他們兄弟倆10元生活費。兄弟倆先是在法國巡捕房附設的法語補習學校學法文,後又一起考入復旦大學,繼續學習法文。因此,他倆每月10元生活費除交學費外,所剩無幾,生活十分清苦。
然而,這兩兄弟對清貧生活並不在意,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半工半讀,謀生自給。白天在外做工,晚上以地板為床,吃大餅,喝自來水;夏天無蚊帳,冬天無棉衣,一件袷衣四季不離身……
有一次,他們的祖母謝氏,帶著家人到上海查看陳家在滬產業的經營情況,好不容易找到他兄弟倆。祖母見他倆衣著破舊,生活如此艱苦,不禁一陣心酸落淚。當即差家人給他們兄弟倆添置衣物,另租住處,並好言勸道:“延年、喬年,你們是陳家後代,在上海求學吃苦,令祖母心痛不安。家裏拿錢供你們求學,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要說在上海,就是你們出洋留學,祖母也能供養得起。”
兄弟倆卻謝絕了祖母的好意:“祖母大人,你老人家的好意我們領了。不過,我們遠離家門,就是要自立,自創人生。古人雲‘少年宜使苦,苦則誌定’嘛!”
老祖母雖然心酸,但聽了兄弟倆這番自創人生的話語,從內心感到高興。這倆孩子在外求學確實懂事多了,不貪戀家中的錢財,長大了一定能成有用之才。
陳獨秀不讓延年、喬年在家裏住,生活費用又扣得那麽緊,令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心中十分不安。她雖是延年、喬年的繼母,可也是他們的親姨媽,她視他們兄弟倆為己出。她認為:於情於理都應讓他們兄弟倆吃住在家裏。當時,李達、王會悟都住在陳家,張國熹來上海也住在陳家。陳望道負責編《新青年》,也住在陳家。外人都能住在家裏,為什麽陳獨秀就是不讓自己的親骨肉吃住家中?為此,高君曼苦口婆心,總也說服不了丈夫,甚至常為此發生口角。陳獨秀說:“婦人之仁,雖是善意,反生惡果。少年人生,叫他們自創前途。”就這樣,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去法國勤工儉學之前,一直也沒有回家吃住過。
1919年底,這一黑一白倆兄弟,通過當時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的介紹,赴法勤工儉學,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到法國之初,陳氏兄弟一麵做工,一麵學習。他們以過人的聰慧和流利的法語,考人巴黎大學附設的阿裏雍斯學校,打算畢業後考巴黎大學。
不久,控製華法教育學會的無政府主義領袖李石曾、吳稚暉以及中國駐法公使陳篆等,勾結法國反動當局肆意迫害勤工儉學學生,竟然宣布與勤工儉學學生脫離經濟關係,使得陳氏兄弟倆和大批勤工儉學學生得不到資助,過著幾乎流浪的生活。
延年、喬年倆兄弟,被迫從巴黎到裏昂一家工廠當翻砂工,他們雖拚命地幹活,還是難以維持起碼的生活。王若飛的舅舅黃齊生先生,在法國看到中國名流的兒子如此吃苦耐勞,不由得大發感慨:“陳獨秀的兩個兒子勤工儉學過那麽苦的生活,每餐拿麵包蘸醬油吃,堪稱勤工儉學的典範。”
陳延年、陳喬年在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上,經歷了由信仰無政府主義到信仰共產主義的曲折過程。他倆原是通過當時中國的無政府主義者李石曾、吳稚暉,獲得了華法教育會的資助,到法國勤工儉學的。法國是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也是無政府主義盛行的國家。但是,無政府主義不但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反而越來越成為阻礙無產階級鬥爭的絆腳石。他們親身經歷的大量事實,使他倆逐漸認識到無政府主義是反科學的空想。
因而,從1921年起,陳氏兩兄弟開始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轉而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給他倆以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