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央紅軍突圍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後,準備北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而此時,蔣介石已在紅軍去往湘西的路上布防重兵,如果紅軍堅持北上湘西,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12月11日,紅軍占領湘西的通道縣城。17日召開了領導人會議,討論以後的作戰方案。李德不顧當前的嚴重敵情,仍堅持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毛澤東主張應出其不意,向國民黨軍布防力量最弱的貴州突圍前進,以甩開堵擊的敵人,爭取主動。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與會部分人的贊同。但李德、博古仍堅持己見不肯改變。
通道會議後,部隊繼續北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再次討論進軍方向問題。由於多數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正式放棄挺進湘西的計劃,決定繼續向貴州西北前進,建立川、黔邊根據地。但是紅軍的最高軍事領導權仍由李德、博古掌握,紅軍的危局並沒有解除,這期間毛澤東作《十六字令》詞三首: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柱其間。
三首詞,以山為喻,情係紅軍。前兩首用“快馬加鞭”、“倒海翻江”,贊紅軍行軍、激戰“猶酣”之勢。第三首用“鍔未殘”、“天欲墮”,則是對紅軍英勇不屈精神的肯定和深含著對紅軍極端危機處境的焦慮。這種焦慮,也是紅軍廣大指戰員的共同焦慮。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12月底,前衛部隊抵達烏江南岸的猴場。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重申了創建川、黔邊根據地的戰略任務。1月2日,中央紅軍分左、中、右三路搶渡烏江。4日,紅軍全部突破烏江防線,分兩路繼續向遵義和綏陽進軍。
因張聞天與博古、王明等人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都受共產國際委派回國工作,博古負總責,張聞天是三大常委之一。國際顧問德國人李德曾對他說,這裏的事情還要靠莫斯科回來的同誌辦,意思是要張聞天跟他們站在一起。但張聞天通過實踐,與他們的分歧日益加深。在長征途中,張聞天向毛澤東傾訴了內心的苦悶和憂慮,一致認為應糾正李德、博古的錯誤。
△遵義會議
長征開始後,王稼祥一直被擔架抬著行軍。走進廣西時,他見部隊由贛南出發時的8萬多人隻剩下3萬多,焦急萬分。這時,毛澤東生病也坐擔架,二人在同行中不斷交談,都對黨和紅軍的前途擔憂。王稼祥坦率地表示,這樣下去不行,應該把李德等人“轟”下台!他還去找同學張聞天,提出撤換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改由毛澤東領導。張王二人又找周恩來、朱德等人商量,得到普遍贊同。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王稼樣在發言中,第一個在會上公開提出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在大多數同誌擁護之下,撤掉了“左”傾分子的領導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新的領導,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毛同時被選為政治局常委,實際上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者之一。
張聞天在會上發言中,也大力支持毛澤東領導紅軍。會後,由王稼祥、毛澤東、周恩來組成中央軍事三人小組,指揮全軍行動。張聞天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後又代替博古負總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這次會議,實現了中共黨史上第一次最有意義的大轉折、大飛躍。毛澤東在回顧黨的歷史時說:“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個同誌從第三次‘左’傾路線中分化出來……沒有他們的贊助,遵義會議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婁山關
1月20日,紅軍一打婁山關至桐梓,計劃北渡長江到川西建立革命根據地。但土城一仗受挫。2月7日,毛澤東果斷放棄北渡計劃改向川滇邊的劄西集結。滇川之敵和中央軍聞訊從三麵迫近劄西。毛澤東便指揮紅軍回攻遵義。25日淩晨向婁山關挺進。經過一天激戰控製了山口,第二天又擊潰敵軍向婁山關的反撲,28日重占遵義。此役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虜約3000人。為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仗。
2月28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過婁山關,有感於婁山關戰鬥的勝利,寫下《憶秦娥.婁山關》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是一首吟詠具體戰鬥的絕作。上半闕用風霜、晨月、馬蹄、喇叭和雁叫,勾勒出了一幅極具特色的逼真的進軍圖畫。下半闕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概括戰場的景觀。這是毛澤東在戰爭中積多年的景物觀察,將戰爭場景與大自然的壯麗景象的有機融合。紅軍被迫長征後,戰鬥一個接著一個的失敗,使毛澤東的心情十分壓抑。1958年毛澤東重讀這首詞時寫下這樣的批註:“萬裏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
在長征中,劉伯承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巧渡金沙江,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獻血為盟,保障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飛奪滬定橋,在紅軍中享有很高威望。
12月11日,紅軍占領湘西的通道縣城。17日召開了領導人會議,討論以後的作戰方案。李德不顧當前的嚴重敵情,仍堅持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毛澤東主張應出其不意,向國民黨軍布防力量最弱的貴州突圍前進,以甩開堵擊的敵人,爭取主動。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與會部分人的贊同。但李德、博古仍堅持己見不肯改變。
通道會議後,部隊繼續北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再次討論進軍方向問題。由於多數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正式放棄挺進湘西的計劃,決定繼續向貴州西北前進,建立川、黔邊根據地。但是紅軍的最高軍事領導權仍由李德、博古掌握,紅軍的危局並沒有解除,這期間毛澤東作《十六字令》詞三首: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柱其間。
三首詞,以山為喻,情係紅軍。前兩首用“快馬加鞭”、“倒海翻江”,贊紅軍行軍、激戰“猶酣”之勢。第三首用“鍔未殘”、“天欲墮”,則是對紅軍英勇不屈精神的肯定和深含著對紅軍極端危機處境的焦慮。這種焦慮,也是紅軍廣大指戰員的共同焦慮。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12月底,前衛部隊抵達烏江南岸的猴場。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重申了創建川、黔邊根據地的戰略任務。1月2日,中央紅軍分左、中、右三路搶渡烏江。4日,紅軍全部突破烏江防線,分兩路繼續向遵義和綏陽進軍。
因張聞天與博古、王明等人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都受共產國際委派回國工作,博古負總責,張聞天是三大常委之一。國際顧問德國人李德曾對他說,這裏的事情還要靠莫斯科回來的同誌辦,意思是要張聞天跟他們站在一起。但張聞天通過實踐,與他們的分歧日益加深。在長征途中,張聞天向毛澤東傾訴了內心的苦悶和憂慮,一致認為應糾正李德、博古的錯誤。
△遵義會議
長征開始後,王稼祥一直被擔架抬著行軍。走進廣西時,他見部隊由贛南出發時的8萬多人隻剩下3萬多,焦急萬分。這時,毛澤東生病也坐擔架,二人在同行中不斷交談,都對黨和紅軍的前途擔憂。王稼祥坦率地表示,這樣下去不行,應該把李德等人“轟”下台!他還去找同學張聞天,提出撤換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改由毛澤東領導。張王二人又找周恩來、朱德等人商量,得到普遍贊同。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王稼樣在發言中,第一個在會上公開提出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在大多數同誌擁護之下,撤掉了“左”傾分子的領導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新的領導,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毛同時被選為政治局常委,實際上成為黨的最高領導者之一。
張聞天在會上發言中,也大力支持毛澤東領導紅軍。會後,由王稼祥、毛澤東、周恩來組成中央軍事三人小組,指揮全軍行動。張聞天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後又代替博古負總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這次會議,實現了中共黨史上第一次最有意義的大轉折、大飛躍。毛澤東在回顧黨的歷史時說:“如果沒有洛甫、王稼祥兩個同誌從第三次‘左’傾路線中分化出來……沒有他們的贊助,遵義會議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婁山關
1月20日,紅軍一打婁山關至桐梓,計劃北渡長江到川西建立革命根據地。但土城一仗受挫。2月7日,毛澤東果斷放棄北渡計劃改向川滇邊的劄西集結。滇川之敵和中央軍聞訊從三麵迫近劄西。毛澤東便指揮紅軍回攻遵義。25日淩晨向婁山關挺進。經過一天激戰控製了山口,第二天又擊潰敵軍向婁山關的反撲,28日重占遵義。此役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虜約3000人。為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仗。
2月28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過婁山關,有感於婁山關戰鬥的勝利,寫下《憶秦娥.婁山關》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是一首吟詠具體戰鬥的絕作。上半闕用風霜、晨月、馬蹄、喇叭和雁叫,勾勒出了一幅極具特色的逼真的進軍圖畫。下半闕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概括戰場的景觀。這是毛澤東在戰爭中積多年的景物觀察,將戰爭場景與大自然的壯麗景象的有機融合。紅軍被迫長征後,戰鬥一個接著一個的失敗,使毛澤東的心情十分壓抑。1958年毛澤東重讀這首詞時寫下這樣的批註:“萬裏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
在長征中,劉伯承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巧渡金沙江,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獻血為盟,保障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飛奪滬定橋,在紅軍中享有很高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