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不抵抗政策,發表了《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號召全國人民自己武裝起來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否認國民黨與帝國主義的一切談判與密約。
贛州戰役失利後,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口召開會議,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樣等出席了會議。會議著重討論紅軍的行動方針問題。毛澤東在會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紅軍雖然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但同國民黨軍隊相比較,仍處劣勢。為此,隻能進行運動戰,不能冒險去進攻中心城市……然而,蘇區中央局否定了毛澤東的意見,堅持“以贛江流域為中心,向北發展”的方針。中央軍委於18日命令紅三軍團為西路,紅一、紅五軍團為中路,沿贛江而下,奪取兩岸城市。
1932年4月26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出對日宣戰通電,隨即又發出“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指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與紅軍各級政治部、各紅色區域軍事委員會、各地軍區指揮部、各縣赤衛隊等,準備直接對日作戰。
蔣介石拒絕全國人民的“停止內戰,團結抗敵”的要求,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革命口號,又向美帝國主義借了1200萬美元小麥借款作軍費,調集90個師50萬兵力,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蔣介石親任圍剿總司令兼鄂豫皖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閩粵贛三省圍剿軍總司令;何成濬、王均、劉峙為前敵總指揮。
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舉行會議,總結軍事工作,確定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軍事方針。會議對毛澤東和他的戰略戰術原則,進行了錯誤的批評和指責。“誘敵深人”方針,被指責為“對革命勝利估計不足,對敵人大舉進攻的恐慌動搖,失去勝利信心,專以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氣批評毛澤東等反對攻打贛州等中心城市,主張向贛東北發展的正確意見,是“不尊重黨的領導機關與組織觀念的錯誤”,是對執行黨中央的“進攻路線”和奪取中心城市方針的消極怠工等。會議決定撤銷毛澤東紅一方麵軍總政委職務,回到後方主持中央工農政府工作。
△張國燾
紅四方麵軍在取得潢光戰役勝利後,進行了編製序列及部分領導人的調整。張國燾任鄂豫皖軍委主席,曾中生、曠繼勛任副主席;徐向前任方麵軍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吳煥先任政治部主任,全軍共45000人。6月,蔣介石組織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大規模“圍剿”。由於當時擔任紅四方麵軍主要領導的張國燾,積極推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命令方麵軍向平漢路出擊,繼而又南下奪取麻城、黃破,以實現威逼武漢的計劃。紅軍雖在黃安城以西等地區作戰中,共殲敵7000餘人,仍未能扭轉被動局麵,隻好向皖西轉移。10月8日,紅軍再度抵達黃安城以西河口地區,與國民黨軍6個團遭遇,激戰兩天,殲敵3000人。這時,國民黨軍約五個師從東、南、北三麵逼近。張國燾失去信心,於10日在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方麵軍主力轉移到外線。紅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從廣水、衛家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向西,實行戰略轉移。
△中共蘇區反“圍剿”
1933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製定即將進行的第四次反“圍剿”部署中,命令紅一方麵軍要集中所有的主力首先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南豐城和南城。周恩來對此部署提出異議,並於1月27日致電中共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指出:如能“求得運動戰消滅敵人主力,確比圍攻南豐暴露我軍企圖去打敵增援隊為好” ;並指出:“一切戰略決定都與敵情、地形、任務有關”,而不能執一不變。
紅四方麵軍戰略轉移人川陝後,相繼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縣城和大清地區後,抽出數千名幹部、戰士組成工作隊,深人農村發動群眾,進行創建蘇區的工作。2月7日,中共川陝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川陝省委成立。中旬,又成立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川陝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5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移至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在前方另行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麵軍司令員,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麵軍政委。臨時中央政府同時決定,增加博古、項英為中革軍委委員,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在前方時,由項英代理中革軍委主席。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指導下,獲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據統計,從1931年到1933年,正規紅軍3年來擊潰敵軍75萬人,消滅316000人,俘虜192000人。紅軍在戰鬥中得到了補充和發展,紅一方麵軍擴大到近10萬人,有赤衛隊(民兵)20萬人。全國紅軍增加到約30萬人。
蔣介石於1933年5月始,陸續調集67個師又9個旅,共100萬人,配備200架飛機,對革命根據地實行第五次“圍剿”。其中用50萬兵力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9月25日,國民黨軍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圍剿”。28日占領黎川,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
贛州戰役失利後,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口召開會議,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樣等出席了會議。會議著重討論紅軍的行動方針問題。毛澤東在會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紅軍雖然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但同國民黨軍隊相比較,仍處劣勢。為此,隻能進行運動戰,不能冒險去進攻中心城市……然而,蘇區中央局否定了毛澤東的意見,堅持“以贛江流域為中心,向北發展”的方針。中央軍委於18日命令紅三軍團為西路,紅一、紅五軍團為中路,沿贛江而下,奪取兩岸城市。
1932年4月26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出對日宣戰通電,隨即又發出“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指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與紅軍各級政治部、各紅色區域軍事委員會、各地軍區指揮部、各縣赤衛隊等,準備直接對日作戰。
蔣介石拒絕全國人民的“停止內戰,團結抗敵”的要求,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革命口號,又向美帝國主義借了1200萬美元小麥借款作軍費,調集90個師50萬兵力,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蔣介石親任圍剿總司令兼鄂豫皖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閩粵贛三省圍剿軍總司令;何成濬、王均、劉峙為前敵總指揮。
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舉行會議,總結軍事工作,確定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軍事方針。會議對毛澤東和他的戰略戰術原則,進行了錯誤的批評和指責。“誘敵深人”方針,被指責為“對革命勝利估計不足,對敵人大舉進攻的恐慌動搖,失去勝利信心,專以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氣批評毛澤東等反對攻打贛州等中心城市,主張向贛東北發展的正確意見,是“不尊重黨的領導機關與組織觀念的錯誤”,是對執行黨中央的“進攻路線”和奪取中心城市方針的消極怠工等。會議決定撤銷毛澤東紅一方麵軍總政委職務,回到後方主持中央工農政府工作。
△張國燾
紅四方麵軍在取得潢光戰役勝利後,進行了編製序列及部分領導人的調整。張國燾任鄂豫皖軍委主席,曾中生、曠繼勛任副主席;徐向前任方麵軍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吳煥先任政治部主任,全軍共45000人。6月,蔣介石組織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大規模“圍剿”。由於當時擔任紅四方麵軍主要領導的張國燾,積極推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命令方麵軍向平漢路出擊,繼而又南下奪取麻城、黃破,以實現威逼武漢的計劃。紅軍雖在黃安城以西等地區作戰中,共殲敵7000餘人,仍未能扭轉被動局麵,隻好向皖西轉移。10月8日,紅軍再度抵達黃安城以西河口地區,與國民黨軍6個團遭遇,激戰兩天,殲敵3000人。這時,國民黨軍約五個師從東、南、北三麵逼近。張國燾失去信心,於10日在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方麵軍主力轉移到外線。紅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從廣水、衛家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向西,實行戰略轉移。
△中共蘇區反“圍剿”
1933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製定即將進行的第四次反“圍剿”部署中,命令紅一方麵軍要集中所有的主力首先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南豐城和南城。周恩來對此部署提出異議,並於1月27日致電中共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指出:如能“求得運動戰消滅敵人主力,確比圍攻南豐暴露我軍企圖去打敵增援隊為好” ;並指出:“一切戰略決定都與敵情、地形、任務有關”,而不能執一不變。
紅四方麵軍戰略轉移人川陝後,相繼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縣城和大清地區後,抽出數千名幹部、戰士組成工作隊,深人農村發動群眾,進行創建蘇區的工作。2月7日,中共川陝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川陝省委成立。中旬,又成立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川陝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5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移至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在前方另行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麵軍司令員,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麵軍政委。臨時中央政府同時決定,增加博古、項英為中革軍委委員,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在前方時,由項英代理中革軍委主席。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指導下,獲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據統計,從1931年到1933年,正規紅軍3年來擊潰敵軍75萬人,消滅316000人,俘虜192000人。紅軍在戰鬥中得到了補充和發展,紅一方麵軍擴大到近10萬人,有赤衛隊(民兵)20萬人。全國紅軍增加到約30萬人。
蔣介石於1933年5月始,陸續調集67個師又9個旅,共100萬人,配備200架飛機,對革命根據地實行第五次“圍剿”。其中用50萬兵力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9月25日,國民黨軍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圍剿”。28日占領黎川,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