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為革命培養後備力量,為民族造就人才”,共產國際在蘇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在解放區,創辦了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託兒所和學校。這在當時絕不是“特殊化”的表現,而是振興民族、富強祖國的長遠大計。
兒童,是革命的後代,民族的未來。沒有後備力量的民族,從來都是沒有明天、沒有希望的民族。為此,黨把一些烈士遺孤、幹部子女,先後送往莫斯科、延安、北京生活、學習。他們穿的是統一的服裝,住的是集體宿舍,吃的是食堂;實行養教結合、教導合一;組織學生參加實際活動和勞動;把教學、訓導、保育三者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能親身體會到他們有幸到革命大家庭來,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牢記自己的責任:國家的一切恥辱,將來要靠他們去洗雪。民族盛衰的重任,將來要由他們去承擔。他們除了年齡不同外,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受著同樣的教育。他們沒有家的概念,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誰,更不知自己是所謂的“高幹子女”。
“勞動光榮”“不勞動者不得食”“人人平等”的訓導,使他們從小就自己動手開荒、種菜、紡線……
“追求理想、美好社會宏旨”的教育,營造出他們強烈的向善性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愫。
“求真務實,勤勞儉樸,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正道直行”的傳統美德的發揚和“崇尚氣節,道義至上,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的繼承,使他們對特權階層及其子弟始終懷有牴觸心理和嘲諷批判的態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這些“高幹子女”大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身邊。於是,自己又程度不同地分享了家庭的特權地位和待遇,和其他享受特權的子女一起受到來自百姓的批評和反感,甚至海內外還流傳著什麽“中共太子黨”……但他們卻丟不掉來自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影響,於是形成了自己看不起享受特權的幹部子女,又被別人把自己當作享受特權的幹部子女而處於尷尬的境地。
古往今來,人自認為最了解自己。然而,無數事實證明,人是最難了解自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認識你自己吧!”這些中外古今的名言,激勵著他們去追尋人生的真諦。
人生,就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人的生活都是在不斷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自身的矛盾中度過的。“是人民把我養大的”, “我是人民的兒女”, “人人平等”的早期意識,仍然是他們頭腦中最經得起風浪的、堅定不移的追求。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可以讓人們去自由地發表意見、評頭論足。
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經受了怎樣的內心痛苦?劉伯堅臨刑時,懷著何等複雜的感情?朱德得知女兒失蹤後,又是如何的默默不語?……父輩們,也曾經受過強烈的感情撞擊!
彭士祿的父母被敵人殺害後,人民群眾為了保護這個革命後代,先後有20多位素不相識的山村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做他的“爹媽”,有兩位“媽媽”為他一起坐牢。農民婦女丘滿菊為了撫養烈士遺孤劉伯堅的兒子,在兩個嬰兒中隻能選擇留下一個的時候,她毅然把親生骨肉送了人。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後,發仔阿媽、滿姑阿媽為了撫養林伯渠、鄧子恢留下的兒子,忍飢挨俄、捨生忘死整整苦熬15年……人民,也曾付出了巨大犧牲!
毛岸英為了祖國的安寧參加抗美援朝,壯烈地犧牲在異國他鄉;劉允斌為了祖國的富強,割捨了愛妻和兒女毅然回到了祖國,獻身於祖國的原子能享業;羅西北、崔軍、賀毅為了祖國的水電事業,陳祖濤為了祖國的汽車製造事業,任湘為了開發祖國的礦藏……耗盡了他們終生的年華;彭士祿為了打破外國對我國高科技封鎖,克服重重困難,領導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葉正大組織、領導科技人員,成功地研製、裝備了我空軍第一架殲擊機;林蘇生、鄧瑞生為了報答養教他們的人民,大學畢業後雙雙回到了養教他們的土地……他們沒有忘本,沒有辜負前輩的期望。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承擔著不同的擔子,肩負著不同的責任,卻以同樣的愛心,同樣的赤誠,換得了生養他們的人民的信賴。
人生在世,不在於活得長久,重要的是對人民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凡是對人民有所貢獻的人,都是閃爍在太空中的星辰,雖然他們的光亮有所差別,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歷史的進程,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在歷史中活動的人,也不再是個簡單的符號。再不要人為地劃分人的貴賤和寵辱了!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盡管它有時會被時間的塵埃所蒙住。當我們重新喚回這一永久的記憶時,我們應當理智起來:不謀私利,不拘私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革命先驅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艱苦奮鬥,捨身忘家,做出了那麽多犧牲,誰又以此為資本為自己的子女謀取了私利呢?毛澤東曾反覆說過:“我們共產黨的章法,絕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係,一人當了官,沽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像蔣介石一樣早晚要垮台。”這既是對兒女們血的昭示,也是對迷惘人中肯的提醒。
兒童,是革命的後代,民族的未來。沒有後備力量的民族,從來都是沒有明天、沒有希望的民族。為此,黨把一些烈士遺孤、幹部子女,先後送往莫斯科、延安、北京生活、學習。他們穿的是統一的服裝,住的是集體宿舍,吃的是食堂;實行養教結合、教導合一;組織學生參加實際活動和勞動;把教學、訓導、保育三者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能親身體會到他們有幸到革命大家庭來,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牢記自己的責任:國家的一切恥辱,將來要靠他們去洗雪。民族盛衰的重任,將來要由他們去承擔。他們除了年齡不同外,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受著同樣的教育。他們沒有家的概念,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誰,更不知自己是所謂的“高幹子女”。
“勞動光榮”“不勞動者不得食”“人人平等”的訓導,使他們從小就自己動手開荒、種菜、紡線……
“追求理想、美好社會宏旨”的教育,營造出他們強烈的向善性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愫。
“求真務實,勤勞儉樸,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正道直行”的傳統美德的發揚和“崇尚氣節,道義至上,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的繼承,使他們對特權階層及其子弟始終懷有牴觸心理和嘲諷批判的態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這些“高幹子女”大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身邊。於是,自己又程度不同地分享了家庭的特權地位和待遇,和其他享受特權的子女一起受到來自百姓的批評和反感,甚至海內外還流傳著什麽“中共太子黨”……但他們卻丟不掉來自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影響,於是形成了自己看不起享受特權的幹部子女,又被別人把自己當作享受特權的幹部子女而處於尷尬的境地。
古往今來,人自認為最了解自己。然而,無數事實證明,人是最難了解自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認識你自己吧!”這些中外古今的名言,激勵著他們去追尋人生的真諦。
人生,就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人的生活都是在不斷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自身的矛盾中度過的。“是人民把我養大的”, “我是人民的兒女”, “人人平等”的早期意識,仍然是他們頭腦中最經得起風浪的、堅定不移的追求。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可以讓人們去自由地發表意見、評頭論足。
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經受了怎樣的內心痛苦?劉伯堅臨刑時,懷著何等複雜的感情?朱德得知女兒失蹤後,又是如何的默默不語?……父輩們,也曾經受過強烈的感情撞擊!
彭士祿的父母被敵人殺害後,人民群眾為了保護這個革命後代,先後有20多位素不相識的山村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做他的“爹媽”,有兩位“媽媽”為他一起坐牢。農民婦女丘滿菊為了撫養烈士遺孤劉伯堅的兒子,在兩個嬰兒中隻能選擇留下一個的時候,她毅然把親生骨肉送了人。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後,發仔阿媽、滿姑阿媽為了撫養林伯渠、鄧子恢留下的兒子,忍飢挨俄、捨生忘死整整苦熬15年……人民,也曾付出了巨大犧牲!
毛岸英為了祖國的安寧參加抗美援朝,壯烈地犧牲在異國他鄉;劉允斌為了祖國的富強,割捨了愛妻和兒女毅然回到了祖國,獻身於祖國的原子能享業;羅西北、崔軍、賀毅為了祖國的水電事業,陳祖濤為了祖國的汽車製造事業,任湘為了開發祖國的礦藏……耗盡了他們終生的年華;彭士祿為了打破外國對我國高科技封鎖,克服重重困難,領導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葉正大組織、領導科技人員,成功地研製、裝備了我空軍第一架殲擊機;林蘇生、鄧瑞生為了報答養教他們的人民,大學畢業後雙雙回到了養教他們的土地……他們沒有忘本,沒有辜負前輩的期望。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承擔著不同的擔子,肩負著不同的責任,卻以同樣的愛心,同樣的赤誠,換得了生養他們的人民的信賴。
人生在世,不在於活得長久,重要的是對人民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凡是對人民有所貢獻的人,都是閃爍在太空中的星辰,雖然他們的光亮有所差別,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歷史的進程,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在歷史中活動的人,也不再是個簡單的符號。再不要人為地劃分人的貴賤和寵辱了!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盡管它有時會被時間的塵埃所蒙住。當我們重新喚回這一永久的記憶時,我們應當理智起來:不謀私利,不拘私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革命先驅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艱苦奮鬥,捨身忘家,做出了那麽多犧牲,誰又以此為資本為自己的子女謀取了私利呢?毛澤東曾反覆說過:“我們共產黨的章法,絕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係,一人當了官,沽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像蔣介石一樣早晚要垮台。”這既是對兒女們血的昭示,也是對迷惘人中肯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