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猶豫著該不該回鄉,是吧?莫非你需要‘援軍’?”
“……為什麽這麽想?”
“假如你一個人沒問題,就不會在這裏滔滔不絕地自我分析啦!”
“是啊!或許你說的對。”
“要是你不嫌棄,我可以跟你回去,反正我不回家也沒關係。我想小兔也一樣,隻要能幫上你的忙——啊!搞什麽,明明有個閑著沒事幹的人在嘛!你帶匠仔去好了。”
“……這主意好像不錯。”
“雖然不知道他派不派得上用場,至少能幫忙拿行李吧!”
“不過……我想應該沒問題的,我自己一個人也行。”
“是啊!我也這麽認為。”
“說來真是奇妙啊!”
“什麽事情奇妙?”
“我能來安槻,其實就是托那樁命案的福。本來我爸爸不準我離開家鄉,命案發生後,為了讓女兒遠離腥風血雨,反而積極地送我到這裏來。換句話說,要是沒發生那件命案,我根本不會來到安槻。或許……我該感謝那個案子發生?”
“說什麽傻話。詳細的經過我不清楚,不過殺人案當然是別發生最好,不用想都知道。”
“可是……假如沒發生那件事,我人就不在這裏了,不會和你,和小兔,和匠仔及任何人相識了耶!”
“到時候會認識其他人,如此而已。”
“是嗎……嗯,應該是吧!”
“我覺得用因果關係來說明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嗯,你說得對。隻不過,我——”
“隻不過?”
“沒什麽……”
惠絕不是平白被殺,她的死一定有某種意義存在——千帆渴望如此相信。不,即使牽強附會也行,一定得為惠的死找出“價值”……千帆發現自己懷有這種使命感。然而,如同祐輔所言,以因果關係來說明人生並沒有任何意義;不,豈隻沒意義,甚至是種危險。
千帆的這種使命感,搞不好會讓她以“對自己的損益”這等低層次的基準來評判惠的死亡。當然,千帆並不是希望認定惠的死讓自己“得利”;她隻是不希望惠是平白被殺。倘若不賦予某種形式的意義,惠未免太可憐了。
然而,這種想法本身便是自欺欺人。千帆想救贖的其實不是惠的靈魂,而是千帆自己。千帆隻是無法接受惠的死亡,才找遍各種道理來搪塞自己。
果然……千帆不得不承認,自己仍在“錯亂”之中。
這兩年來,自己一直悄悄地“錯亂”著。
從惠被殺的那一天起。
*
隔天就是除夕,千帆卻成功訂到了機位。她曾聽祐輔說過,由於搭飛機的人多半傾向提前或延後返鄉以避開人潮,所以除夕或元旦時的陸路反而比空路壅塞;因此千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打電話試著訂位,沒想到果真還有空位,而且不是末班機,是早上第一班。
倉促之間,千帆以她和千曉的名義訂下了兩個機位,完全是先斬後奏。放下話筒後,她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我到底想幹什麽?
她望著還在被爐中呼呼大睡、一臉無憂無慮的千曉。祐輔已經出發,小兔也剛回去;現在隻剩下她和千曉兩人獨處。她一麵體認著這個事實,一麵出神地注視著千曉的睡臉。與匠千曉這號人物深交的自己宛若夢中的人事一般,有種超現實的感覺。照理說,即使就讀同一所大學,千帆也不會和千曉這種個性的人交朋友。
千曉與千帆是同一種人;他們並非渴望孤獨,但迴避人際關係的技巧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變得很高明。這一點隻要觀看千曉的住處,便可明白。沒有電視、收音機與冷暖爐的房間,是千曉在下意識之中為了防止他人來訪而採取的“措施”。沒有人會想去那麽不舒適的地方玩。
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千帆相當佩服千曉這種“手法”。千曉表麵上非常友善,他待人和氣,又懂得體貼他人;他的體貼有無實質功效姑且不論,總之他總是隨時隨地體貼著別人。然而,他卻不會露出任何空隙,讓旁人積極地接近自己。換句話說,他極為自然地避開了主動拒絕別人的狀況(與千帆的做法正好相反)。拒絕建立關係的不是他,是對方——他總能巧妙地建立這種形式。他那不文明的住處便是個極具象徵性的例子。
不過,千帆認為千曉並非不願與人交流。他不是自虐地期望別人拒絕自己,隻是想建立一個對方想離開時隨時可以離開的環境。說得簡單一點,他不願束縛他人(或被他人束縛)。這一點和千帆過去認識的所有男人都不同。
倘若千帆單獨與千曉邂逅,會變得如何?如剛才所說,千曉與千帆基本上是“同類”;千帆不會積極地與千曉交流,千曉也不會主動接近千帆。他們兩人要認識彼此,果然需要“接著劑”,需要那個一味擴大“朋友圈”又愛湊熱鬧的男人。學校裏的人見祐輔與千曉交好,似乎頗感不可思議,但千帆卻覺得合情合理。因為他們兩個人很相像——在給對方主動離開自己的機會與餘裕這一點之上。
“……為什麽這麽想?”
“假如你一個人沒問題,就不會在這裏滔滔不絕地自我分析啦!”
“是啊!或許你說的對。”
“要是你不嫌棄,我可以跟你回去,反正我不回家也沒關係。我想小兔也一樣,隻要能幫上你的忙——啊!搞什麽,明明有個閑著沒事幹的人在嘛!你帶匠仔去好了。”
“……這主意好像不錯。”
“雖然不知道他派不派得上用場,至少能幫忙拿行李吧!”
“不過……我想應該沒問題的,我自己一個人也行。”
“是啊!我也這麽認為。”
“說來真是奇妙啊!”
“什麽事情奇妙?”
“我能來安槻,其實就是托那樁命案的福。本來我爸爸不準我離開家鄉,命案發生後,為了讓女兒遠離腥風血雨,反而積極地送我到這裏來。換句話說,要是沒發生那件命案,我根本不會來到安槻。或許……我該感謝那個案子發生?”
“說什麽傻話。詳細的經過我不清楚,不過殺人案當然是別發生最好,不用想都知道。”
“可是……假如沒發生那件事,我人就不在這裏了,不會和你,和小兔,和匠仔及任何人相識了耶!”
“到時候會認識其他人,如此而已。”
“是嗎……嗯,應該是吧!”
“我覺得用因果關係來說明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嗯,你說得對。隻不過,我——”
“隻不過?”
“沒什麽……”
惠絕不是平白被殺,她的死一定有某種意義存在——千帆渴望如此相信。不,即使牽強附會也行,一定得為惠的死找出“價值”……千帆發現自己懷有這種使命感。然而,如同祐輔所言,以因果關係來說明人生並沒有任何意義;不,豈隻沒意義,甚至是種危險。
千帆的這種使命感,搞不好會讓她以“對自己的損益”這等低層次的基準來評判惠的死亡。當然,千帆並不是希望認定惠的死讓自己“得利”;她隻是不希望惠是平白被殺。倘若不賦予某種形式的意義,惠未免太可憐了。
然而,這種想法本身便是自欺欺人。千帆想救贖的其實不是惠的靈魂,而是千帆自己。千帆隻是無法接受惠的死亡,才找遍各種道理來搪塞自己。
果然……千帆不得不承認,自己仍在“錯亂”之中。
這兩年來,自己一直悄悄地“錯亂”著。
從惠被殺的那一天起。
*
隔天就是除夕,千帆卻成功訂到了機位。她曾聽祐輔說過,由於搭飛機的人多半傾向提前或延後返鄉以避開人潮,所以除夕或元旦時的陸路反而比空路壅塞;因此千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打電話試著訂位,沒想到果真還有空位,而且不是末班機,是早上第一班。
倉促之間,千帆以她和千曉的名義訂下了兩個機位,完全是先斬後奏。放下話筒後,她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我到底想幹什麽?
她望著還在被爐中呼呼大睡、一臉無憂無慮的千曉。祐輔已經出發,小兔也剛回去;現在隻剩下她和千曉兩人獨處。她一麵體認著這個事實,一麵出神地注視著千曉的睡臉。與匠千曉這號人物深交的自己宛若夢中的人事一般,有種超現實的感覺。照理說,即使就讀同一所大學,千帆也不會和千曉這種個性的人交朋友。
千曉與千帆是同一種人;他們並非渴望孤獨,但迴避人際關係的技巧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變得很高明。這一點隻要觀看千曉的住處,便可明白。沒有電視、收音機與冷暖爐的房間,是千曉在下意識之中為了防止他人來訪而採取的“措施”。沒有人會想去那麽不舒適的地方玩。
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千帆相當佩服千曉這種“手法”。千曉表麵上非常友善,他待人和氣,又懂得體貼他人;他的體貼有無實質功效姑且不論,總之他總是隨時隨地體貼著別人。然而,他卻不會露出任何空隙,讓旁人積極地接近自己。換句話說,他極為自然地避開了主動拒絕別人的狀況(與千帆的做法正好相反)。拒絕建立關係的不是他,是對方——他總能巧妙地建立這種形式。他那不文明的住處便是個極具象徵性的例子。
不過,千帆認為千曉並非不願與人交流。他不是自虐地期望別人拒絕自己,隻是想建立一個對方想離開時隨時可以離開的環境。說得簡單一點,他不願束縛他人(或被他人束縛)。這一點和千帆過去認識的所有男人都不同。
倘若千帆單獨與千曉邂逅,會變得如何?如剛才所說,千曉與千帆基本上是“同類”;千帆不會積極地與千曉交流,千曉也不會主動接近千帆。他們兩人要認識彼此,果然需要“接著劑”,需要那個一味擴大“朋友圈”又愛湊熱鬧的男人。學校裏的人見祐輔與千曉交好,似乎頗感不可思議,但千帆卻覺得合情合理。因為他們兩個人很相像——在給對方主動離開自己的機會與餘裕這一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