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軍醫院幹了半年多,組織上了解到朱楚蘭和其他幾名姑娘是學織布的,正好軍區後勤部要在莎車建一個紡織廠,就把她們調到莎車紡織廠工作。到廠的第一項任務,也是建廠,蓋廠房、蓋宿舍。這期間,朱楚蘭一直擔任班長。後來,由於她有初中文化,表現又好,領導上把她調到軍區後勤部皮革廠任文教。1953年因婚姻關係,調獨立工程三團三營任記帳員。


    朱楚蘭婚姻上的遭遇是不幸的。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孩子多,生活苦,差一點給人家當童養媳。參軍後,在工作中她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但組織上給她介紹了一個在革命戰爭中作出過貢獻的老同誌,並反覆做工作,勸說她為革命作“貢獻”。她作為一名青年團員,懂得應該聽組織的話,也懂得為革命作貢獻是光榮的。最後,她經不起輪番“轟炸”,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十三歲的戰鬥英雄。臨結婚時,她接受不了這一“事實”,連夜跑了出來。後來,在同誌們的勸說下,心緒才慢慢平靜,與他生活在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條件的改善,生活好起來,日子過得滿意了。但沒有想到升了官的丈夫,手中有了權,思想滑了坡,在“道德”的泥潭中屢屢失足,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更使朱楚蘭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當初,她盼望他改過,但沒有想到他屢教屢犯,原先的夫貴妻榮變成泡影,別人投過來的是鄙夷的目光,這對於一個爭強好勝的女性來講,是多麽大的打擊啊!她不想要這個家了,長時間的精神痛苦和內心的壓抑,使她四十多歲就病倒了。1989年,終於離開了人世。


    我們在老家時曾聽說她們到新疆當兵滿三年後就能回來。沒想到第三年時,收到姐姐的信,說她已經結婚,又過了不久,知道她的第一個孩子已懷上了。我們當時就感覺她不會回到湖南來了。


    記得她在給母親的一封來信中說,在艱苦創業的年代,懷孩子時,周圍同事全是男人,隻自己一個女人,有話沒處說,也不好意思說,就跟著大家一樣拚命幹活,孩子生下來時,跟前沒有老人,養育孩子沒有經驗,全憑自己一人操持。白天走進辦公室忙工作,下班回到家裏忙孩子,後來實在沒法堅持,委託一隨隊家屬幫助看管。生第二個孩子時,是1956年,當時正在安集海開荒建農場,連住的房子都沒有,孩子是在帳篷裏出生的。


    這一切在我們看來,太不可思議了。真的無法想像姐姐生活在一個什麽樣的地方。當她懷第二個孩子時,母親就想過去幫她。但姐姐想著自己在安集海開荒,吃得差,住的又是地窩子,勞動強度又那麽大,怕母親見了傷心,就沒答應。直到她懷第三個孩子搬到石河子時,才答應讓母親去。


    朱楚湘:“湖湘子弟滿天山”(2)


    這回輪到我和妹妹去送母親。母親一生沒出過遠門,姐姐她們還有一大批人同去,可母親則是孤零零一個人西行。我聽說火車已從蘭州通到了張掖,但我在地圖上沒有找到那個地方。我隻看見了一條黑色的線延伸到了一片蒼黃的地方。張掖離新疆還很遠的,那麽遠的路,母親得坐汽車了,她能受得了嗎?我們都非常擔心,但母親去意已定,她說,我有五年多沒見女兒了,即使有啥事,能見她一麵也就心滿意足了。我就是爬,也要爬到新疆去。


    母親就是這樣,當年她是那麽擔心自己的孩子去那個地方,但為了孩子,她卻什麽也不怕了。她說,人家能去,我也就能去;人家在那裏能活命,我照樣能活命。母親這時變得多麽勇敢。


    我們真想勸阻她,因為她的確不知道新疆有多遠。我找到一幅中國地圖,給她指烏魯木齊,說到那裏有上萬裏路呢,你自己看看吧!母親倔強地說,隻要沒遠到天上去,我就能到那裏。


    看著母親獨自一個人上了火車,我們感覺母親再也回不來了。不想,她一個人到了新疆,找到了姐姐那裏。收到姐姐的來信,我們真是不敢相信。但母親的確沒再回來,她成了我們家繼姐姐之後,第二個走向天山的人。


    第三個就是我。


    我當時在湖南省稅務局工作。之所以去新疆,主要還是因為思念母親。還有就是覺得大西北艱苦,能鍛鍊人。剛好我寫信給姐時,幹部處的人見我的字寫得好,信也有文采,就半開玩笑地對姐說,我們這裏需要你弟這樣的人才,你能不能把他也動員過來呀。


    姐說,讓我試試。


    姐就寫了一封信來。我想母親在那裏,去就去吧。信寄出後不久,新疆發給湖南省人事廳的調函就來了。


    時值五六年冬天,我懷著滿腔熱情上路了。一過淮河,進入河南,景色就蒼涼起來。到了鄭州,我就想回去了。我也是一個人走的,獨自走在這遙遠的路上,想著從此告別故鄉的山水親人,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心中難免有些淒涼。但當我想母親都能去,我也一定能去。我是個男人,踏上的也算是一條追求理想之路,怎麽可能半途而廢呢?


    那時火車已通到清水。冬天的北方景色真是蕭條,讓人越往西走,越覺心寒。我是初出湖南,在鄭州轉車之後,我能大概聽懂他們的話,他們卻聽不懂我的湖南話了,交談不了,旅途異常寂寞。


    我就這樣走了三十五天,終於到了冰天雪地的石河子。


    但我沒想到的是,二姐和弟弟隨後也來了。


    二姐朱楚馥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嶽陽一所中學任教;姐夫朱荻畢業於北京大學,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後,下放到河南焦作教書。當時兩人分居兩地,政治壓力又大,加之家中除了二姐自己和弟弟以外,都去了新疆,所以,五九年二姐也以探親為由,帶著九歲的弟弟到了新疆,安排在農八師中學教書。當時已不讓姐夫教書了,把他下放到了農村勞動。他寫了一封信來,說自己是“右派”,到新疆來要不要。二姐去請示了農八師領導,那時真是思賢若渴。一聽是北大畢業的,當即就讓他來,說來這裏隻要好好工作,完全可以保護他。


    姐夫當時已一無所有。他背著幾本書,就偷偷地跑出來了。一路上他沒錢,也沒吃沒喝,受盡了苦,終於到了石河子。他到後就被安排在農八師中學教高中物理。他是這裏的第一個北大畢業的知識分子,也是這裏的第一位物理老師。後來姐姐和姐夫都成了高級教師,都榮獲過農業部“從事農墾教育三十年”榮譽證書,他們為兵團培養了大批人才,早已是桃李滿天下了。


    我主要從事文秘宣傳工作,主持和參與編修了五部史誌著作,近三百萬字。弟弟是一名基層領導幹部。


    五十年過去了,一家人在新疆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由一個人發展到四代近五十口。除了還未成人的第四代,大多是知識分子。大姐十七歲入伍,母親四十四歲入疆,她們都已埋骨天山。雖然業績平凡,但自從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借鑑歷代西域屯墾戍邊的成敗得失,將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近二十萬官兵集體就地轉業至今,能發展到二百多萬人口,能在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上開墾出一千四百多萬畝耕地,修建六點四萬公裏水渠,九十三座水庫,年產糧食十多億公斤,年產棉花一萬一千萬公斤,興建一千三百多個工礦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三十多億元,擁有商業機構近三千個,在1988年的商品零售總額達到十八億多元;修橋築路近兩萬公裏,有高等院校十二所,中等專業學校三十七所,普通中學近六百所,小學一千二百餘所;有科研機構一百多個,衛生機構六百五十多個,這些輝煌的不凡成就正是因為有這些普普通通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千湘女上天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盧一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盧一萍並收藏八千湘女上天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