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時一聽“結婚”兩個字都害怕。因為暗地裏聽到的關於女兵婚姻不幸的事情太多了。婚姻自由是人最基本的自由,但當時卻沒法做到。據我看,造成婚姻不幸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是年齡相差太大,有的相差二十多歲。其次是沒有共同語言。特別是一些湖南、四川來的學生兵,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對愛情和家庭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憧憬。而當時的連、營幹部,大都是靠打仗打出來的,脾氣很粗暴,雖然都想找個有文化的老婆,卻不知道怎麽對待。我後來總結了一下,發現一個規律:年齡越大結婚越早,結婚越早婚姻越不幸,但更不幸的是人長得漂亮的,文化程度高的。因為結婚越早,年齡差距越大,人越漂亮,越易被上級領導挑走,這決定了你難以擺脫別人強加給你的命運,內心也就更痛苦。
自我入伍那天起,這塊石頭就一直壓在心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婚齡”的到來,天天都擔心哪個領導有一天突然對我說,小江,你到年齡了,該結婚了,明天,你跟某某結婚吧。直到上學後,這種擔憂沒有了,心裏的石頭才落了地。於是,就一門心思地爭取在學習上拔尖,工作搞得更出色。
我丈夫與我相守了四十一年,於九七年去世了,他是我在新疆的第一個親人,在沒有孩子時,他也是我在新疆的唯一的親人。這四十一年時光,無論頻繁的政治運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動盪,我們始終相親相愛。這對於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一介平民,已經是最大的幸福了。
塔裏木,留著我的青春,留著我的愛,這土地,也浸透著我的汗水和眼淚,所以我愛它。
我再也沒有什麽可以留給她了,隻有我這一副老身骨,我願把它留在這裏,哪怕能肥沃這裏的一土也好,哪怕能使一株荒草生長得茂盛一些也好。
的確,我如今才感覺到,對於這片土地,我做得太少太少了。
戴慶媛:你們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1)
我是一個泥木工人的女兒,三五年十一月出生在長沙。抗戰時父親在湘西一家兵工廠工作。火燒長沙城後,祖父母帶著全家逃往湘西。叔父用籮筐一頭挑著我,一頭挑著弟弟,像兔子一樣逃得飛快。日本人的飛機像烏鴉似的,一陣陣飛來,朝著逃亡的人流掃射和扔炸彈。不時可以看到被打死的人橫在路的兩邊。
湘西也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之中,沒有人知道日本人多久會打來。為防止日本飛機轟炸,人們所有住處的外牆都塗成了黑色,屋頂則用柴火偽裝起來,遠遠看去,很難看出有人居住。抗戰結束後,我和全家人一起回到了長沙。原來的房屋已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全家隻有到市郊的史家坡找了家祠堂棲身。我讀完小學,湖南就解放了。雖是小學畢業,但在村裏也算是個有知識的人,就被招去參加土改工作隊,當時我才十四歲。
自參加工作起,我就在琢磨著當兵。但每次去報名,都因年紀太小、個子太矮被刷了下來。
我終於等到了十七歲。我不能再等了,我無論如何也要穿上軍裝。
第一天去,身高和體重仍然不夠。
第二天,我特意向父親要了六毛錢,買了一雙底子很厚的“南關”牌帆布鞋。那雙鞋幫助了我,使我的身高勉強夠了一點五米,體重不夠,我就在身上綁了幾隻舊鐵鎖。
終於通過體檢了,我激動得哭了起來。為表示祝賀,特意去買了一大把瓜子,一邊嗑著,一邊忍不住哼起了在湘西學會的小曲兒。
在我的記憶中,上路後,總是在不停地唱歌,有軍歌,有革命歌曲。從西安出發後,我就不時地數路上的汽車。但怎麽也數不清——一百多輛車,一線拉開,前麵看不見頭,後麵看不見尾,黃塵漫天,好不威風。
我天生樂觀。大家吃不慣陝西大餅,想念家鄉親人,我就想法子逗大家樂。我改了《我是一個兵》的歌詞——
我是一個兵,
來自湖南省,
三天沒吃大米飯,
氣得肚子疼。
餅子像磨盤,
坐在臀下麵,
進入甘肅給災民,
也是為人民。
…………
這歌兒一唱,沒有人不笑的。我自己沒覺得受累,就到了新疆。我們在迪化北山坡警衛營住下後,才開始仔細打量這個陌生的城市。望望天,長天湛藍,白雲如錦;望遠處,天山橫亙,博格達閃耀著聖潔的光輝;向空氣中嗅嗅,潮濕的南方氣息沒有了,空氣已變得幹燥,到處瀰漫著孜然和烤羊肉濃烈的香味。我這才意識到故鄉已遠離了我,親人已遠離了我。我因為不知道故鄉和親人離我究竟有多遠,就傷心地哭了起來。那是我離家之後第一次落淚。抹幹眼淚後,就開始計算回家要走多少天路,總是沒有算清,隻知道要回家恐怕很難了。
第二天,女兵們被集合到八一廣場,聽王震將軍訓話。大家都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嘰嘰喳喳,全是三湘四水的方言俚語,整個廣場上,全是穿著土黃色軍裝的湖南女兵,景象好不獨特。
突然,廣場寂靜下來。接著,響起了王震將軍濃重湖南口音的、具有職業軍人特質的聲音——
同誌們,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把你們招聘來,是建設新疆,保衛新疆的,是為各族人民辦好事的,湖湘子弟滿天山,這還不夠,你們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
將軍的話還沒有講完,下麵的秩序就亂了,因為大家從將軍的話裏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見不著爹娘了。大家哭的哭,鬧的鬧,後麵將軍講的什麽就聽不清了。
我沒有哭。我是一個不輕易落淚的人。
我們這批女兵大多進了工廠,有去鋼鐵廠、水泥廠的,也有進修配廠、棉紡廠的。我被分到了七一棉紡廠。
棉紡廠在迪化東郊,大家背著背包,提著行李,走了半天,也沒看見工廠的影子。最後,隊伍停了下來,帶隊幹部宣布,到工廠了。
我四下裏望了望,問道,工廠在哪裏呢?
那幹部笑一笑,樂觀地說,它在我們的汗水裏,隻要我們不怕苦,肯流汗,想要什麽,就會有什麽。
藍天為帳,大地為床,大家放好行李,就開始打土坯,修廠房。迪化當時正值四月,在南方早已是鶯飛草長的時候,這裏的冰雪才剛開始融化。露天宿營,大家即使緊緊地擠在一起,也凍得受不了,沒有辦法,第二天隻好挖地窩子。根據地形,地窩子有大有小,有的住一個班,有的住兩個班。沒有想到,我們留在新疆工作,卻連個住處也沒有,不得不掘地而居,成了城市裏的穴居人。
當時的生活那麽艱苦,我的確沒有想到,有句俗語叫“當兵吃飯”,有的人就是為了有口飯吃才去當兵的,而我們當時卻根本吃不飽,穿不好。微薄的津貼捐獻去建其他廠礦,糧食被省下來了,軍裝被省下來了。剛到新疆時,穿單衣冷,穿棉衣又熱,但就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不穿怎麽辦?由於勞動強度大,又吃不飽,我瘦得隻有三十八公斤,八個月沒來例假。有好多次,幹著幹著活,就起不來了,最後終於住進了醫院。當時的病號飯是稀飯裏放幾粒葡萄幹,那稀飯可真是稀飯,稀溜溜的,能照出人影子。
自我入伍那天起,這塊石頭就一直壓在心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婚齡”的到來,天天都擔心哪個領導有一天突然對我說,小江,你到年齡了,該結婚了,明天,你跟某某結婚吧。直到上學後,這種擔憂沒有了,心裏的石頭才落了地。於是,就一門心思地爭取在學習上拔尖,工作搞得更出色。
我丈夫與我相守了四十一年,於九七年去世了,他是我在新疆的第一個親人,在沒有孩子時,他也是我在新疆的唯一的親人。這四十一年時光,無論頻繁的政治運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動盪,我們始終相親相愛。這對於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一介平民,已經是最大的幸福了。
塔裏木,留著我的青春,留著我的愛,這土地,也浸透著我的汗水和眼淚,所以我愛它。
我再也沒有什麽可以留給她了,隻有我這一副老身骨,我願把它留在這裏,哪怕能肥沃這裏的一土也好,哪怕能使一株荒草生長得茂盛一些也好。
的確,我如今才感覺到,對於這片土地,我做得太少太少了。
戴慶媛:你們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1)
我是一個泥木工人的女兒,三五年十一月出生在長沙。抗戰時父親在湘西一家兵工廠工作。火燒長沙城後,祖父母帶著全家逃往湘西。叔父用籮筐一頭挑著我,一頭挑著弟弟,像兔子一樣逃得飛快。日本人的飛機像烏鴉似的,一陣陣飛來,朝著逃亡的人流掃射和扔炸彈。不時可以看到被打死的人橫在路的兩邊。
湘西也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之中,沒有人知道日本人多久會打來。為防止日本飛機轟炸,人們所有住處的外牆都塗成了黑色,屋頂則用柴火偽裝起來,遠遠看去,很難看出有人居住。抗戰結束後,我和全家人一起回到了長沙。原來的房屋已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全家隻有到市郊的史家坡找了家祠堂棲身。我讀完小學,湖南就解放了。雖是小學畢業,但在村裏也算是個有知識的人,就被招去參加土改工作隊,當時我才十四歲。
自參加工作起,我就在琢磨著當兵。但每次去報名,都因年紀太小、個子太矮被刷了下來。
我終於等到了十七歲。我不能再等了,我無論如何也要穿上軍裝。
第一天去,身高和體重仍然不夠。
第二天,我特意向父親要了六毛錢,買了一雙底子很厚的“南關”牌帆布鞋。那雙鞋幫助了我,使我的身高勉強夠了一點五米,體重不夠,我就在身上綁了幾隻舊鐵鎖。
終於通過體檢了,我激動得哭了起來。為表示祝賀,特意去買了一大把瓜子,一邊嗑著,一邊忍不住哼起了在湘西學會的小曲兒。
在我的記憶中,上路後,總是在不停地唱歌,有軍歌,有革命歌曲。從西安出發後,我就不時地數路上的汽車。但怎麽也數不清——一百多輛車,一線拉開,前麵看不見頭,後麵看不見尾,黃塵漫天,好不威風。
我天生樂觀。大家吃不慣陝西大餅,想念家鄉親人,我就想法子逗大家樂。我改了《我是一個兵》的歌詞——
我是一個兵,
來自湖南省,
三天沒吃大米飯,
氣得肚子疼。
餅子像磨盤,
坐在臀下麵,
進入甘肅給災民,
也是為人民。
…………
這歌兒一唱,沒有人不笑的。我自己沒覺得受累,就到了新疆。我們在迪化北山坡警衛營住下後,才開始仔細打量這個陌生的城市。望望天,長天湛藍,白雲如錦;望遠處,天山橫亙,博格達閃耀著聖潔的光輝;向空氣中嗅嗅,潮濕的南方氣息沒有了,空氣已變得幹燥,到處瀰漫著孜然和烤羊肉濃烈的香味。我這才意識到故鄉已遠離了我,親人已遠離了我。我因為不知道故鄉和親人離我究竟有多遠,就傷心地哭了起來。那是我離家之後第一次落淚。抹幹眼淚後,就開始計算回家要走多少天路,總是沒有算清,隻知道要回家恐怕很難了。
第二天,女兵們被集合到八一廣場,聽王震將軍訓話。大家都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嘰嘰喳喳,全是三湘四水的方言俚語,整個廣場上,全是穿著土黃色軍裝的湖南女兵,景象好不獨特。
突然,廣場寂靜下來。接著,響起了王震將軍濃重湖南口音的、具有職業軍人特質的聲音——
同誌們,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把你們招聘來,是建設新疆,保衛新疆的,是為各族人民辦好事的,湖湘子弟滿天山,這還不夠,你們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
將軍的話還沒有講完,下麵的秩序就亂了,因為大家從將軍的話裏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見不著爹娘了。大家哭的哭,鬧的鬧,後麵將軍講的什麽就聽不清了。
我沒有哭。我是一個不輕易落淚的人。
我們這批女兵大多進了工廠,有去鋼鐵廠、水泥廠的,也有進修配廠、棉紡廠的。我被分到了七一棉紡廠。
棉紡廠在迪化東郊,大家背著背包,提著行李,走了半天,也沒看見工廠的影子。最後,隊伍停了下來,帶隊幹部宣布,到工廠了。
我四下裏望了望,問道,工廠在哪裏呢?
那幹部笑一笑,樂觀地說,它在我們的汗水裏,隻要我們不怕苦,肯流汗,想要什麽,就會有什麽。
藍天為帳,大地為床,大家放好行李,就開始打土坯,修廠房。迪化當時正值四月,在南方早已是鶯飛草長的時候,這裏的冰雪才剛開始融化。露天宿營,大家即使緊緊地擠在一起,也凍得受不了,沒有辦法,第二天隻好挖地窩子。根據地形,地窩子有大有小,有的住一個班,有的住兩個班。沒有想到,我們留在新疆工作,卻連個住處也沒有,不得不掘地而居,成了城市裏的穴居人。
當時的生活那麽艱苦,我的確沒有想到,有句俗語叫“當兵吃飯”,有的人就是為了有口飯吃才去當兵的,而我們當時卻根本吃不飽,穿不好。微薄的津貼捐獻去建其他廠礦,糧食被省下來了,軍裝被省下來了。剛到新疆時,穿單衣冷,穿棉衣又熱,但就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不穿怎麽辦?由於勞動強度大,又吃不飽,我瘦得隻有三十八公斤,八個月沒來例假。有好多次,幹著幹著活,就起不來了,最後終於住進了醫院。當時的病號飯是稀飯裏放幾粒葡萄幹,那稀飯可真是稀飯,稀溜溜的,能照出人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