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在西安學習教育的半個月時間,我們在路上共顛簸了兩個多月,終於來到了迪化。一路上都沒有洗過澡,渾身結滿了泥垢,髒得不得了,感覺那路上的塵土塞滿了耳朵、鼻孔,泥土的腥臭味聞著就讓人憋氣,噁心。一下車後,我們就找洗澡的地方。
我們在這裏稍作停留後,又出發了,根本沒有給我們洗澡的時間。我和表姑曠運魁和外甥女曠湘清沒有分在一個大隊,除了在西安見過兩次麵,一路上都沒有見著。因為她們的文化程度比我高,被分配到八一農學院深造,後來成了新疆第一代棉花姑娘,農業技術骨幹,為新疆的建設作出了她們的貢獻。我被分配到了二十二兵團二十五師七十四團,即現在的農七師一二三團。我原以為在迪化可以和她們好好聊一聊呢,現在卻連見麵都不可能了。
又走了一天多,汽車終於停下了,但我沒有看到城市,沒有看到兵營,甚至連村莊的影子也沒有見著。隻有一望無際的戈壁荒原,隻看見了一片葦棚子。帶隊的幹部跳下車,說,到了,我們到家了!
到了?大家不相信地看看周圍,傻乎乎地問道。
對,到了。那名幹部一邊說著,一邊把我們帶到了一個葦棚子跟前,指了指,說,這葦棚子可以住四個人,連裏隻來了你們兩名女同誌,你們倆住著很寬敞的,先好好休息休息吧。
葦子還是新鮮的,一看就知道才剛剛搭起來,沒有門。看著這個住處,我有些不相信,但心中也有一份新奇的感覺,蘆葦散發出一種類似稻草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在老家時,兩三天不洗澡就渾身不舒服,現在已快三個月了,又有瀰漫的征塵,我們放好行李後,就去找有水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水渠,但不遠處有開荒的人。見了水,兩人心中頓時癢癢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穿了襯衣襯褲就下到了水渠裏。我們原來不知道十一月份新疆的水有多涼。到了水裏,才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墾荒的戰士們都是些年輕小夥子,知道我們是在水裏洗澡後,就背過身去,不一會兒,他們就撤到一個看不見我們的地方開荒去了。他們的淳樸和憨厚,至今讓我感動。
水雖然冰冷刺骨,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洗得最舒暢的一個澡。洗了澡後,覺得渾身一下輕鬆了許多,真有一種飄然欲仙的感覺。
蘇明婕:我當了逃兵(1)
我是湖南安化人,1950年8月就參軍入伍了。當時,我是安化中學高一學生。
我一直生活在昭蘇的波馬。昭蘇是個資源豐厚的地方,白雪青鬆,草原稼禾,景色秀麗,土地肥沃。古代,昭蘇曾是“天馬”、“西極馬”的故鄉,而今是聞名中外的伊犁馬的中心產地。而昭蘇的屯墾,則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屯田有兩個目的,一是積穀供軍餉,備使糧;二是屯卒固邊防。屯田士卒平時務農放牧,遇警時則執幹戈為戰。當時所派屯卒,多是服刑的罪人。班超出使西域返回朝廷後曾對任尚說:“塞外士卒,皆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徒補邊屯。”以後不少朝代均有散見於史書的昭蘇屯田記載。而最盛時則是清朝。清朝伊犁駐兵共有一萬三千四百多名,全是攜眷戍邊,除達呼爾屯外,其餘皆以射獵遊牧為業,並定期操練。各營駐戶繁衍甚速,至嘉慶年間,據鬆筠的調查,全伊犁整個駐軍人口已達十萬人。昭蘇的這些田地大多是在那時開墾的。
我最喜歡昭蘇麥子泛黃的時節。那時,綠色的草原和金色的麥地輝映著大地,雪峰林立的天山山脈則白雪皚皚,從崇山峻嶺中一瀉而出的夏塔河劃開坦蕩如砥的草原,在煙波浩蕩中匯入特克斯河。一列列的烏孫古墓星羅棋布,巨大的土塚猶如一座座山丘。清幹隆年間,為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在格登山上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格登山之戰。它為昭蘇留下了鐵馬金戈,烽火狼煙的痕跡。格登山上,至今還矗立著幹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戰役,欽定碑文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這些遺蹟相互輝映,放射出耀眼的歷史光芒。
我現在住的還是兵團早年修建的那種製式平房,緊鄰波馬邊防連駐守的蛇山前哨班,不遠處就是寬不過丈的中哈界河蘇木拜河,與哈薩克斯坦蘇木拜農莊(又鳥)犬相聞。而我的田地大多在界河邊上,我在自己的田地間勞動時,可以聽見哈薩克斯坦人的喁喁細語。現在邊境和平了,我們不時可以隔河招招手,互致問候。而當年,這裏卻是個充滿硝煙味的地方。我就是為了那一方國土,勇敢地挺進到了中蘇武裝對峙的最前沿,在對方黑洞洞的槍口下戍邊墾荒的。我們把小麥和玉米,葵花和大豆一直種到了蘇木拜河的河沿上,我們就以這種年復一年地播種和收穫中國的玉米、小麥、葵花和大豆,向對方宣示著自己捍衛國土、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當然,戰爭在每個人心中的恐懼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在那種恐懼中哺育著孩子,唱著歌,用這種熱情宣示著我們的無所畏懼。
那時的空氣異常緊張,所以我每每去用火柴點火做飯時,都擔心引燃的不是柴火,而是戰火。那空氣好像隨時都要爆炸。如果爆發戰爭,我們團場的人和這裏的戰士無疑是最先被戰火焚燒的。
在這裏生活的確是需要勇氣,而我已在這裏生活了三十多年,並早已堅定了埋骨邊陲的決心。我的孩子們都很有出息,五個兒女都大學畢業,在口內都有不錯的工作,他們已無數次表示要接我回口內生活,我都拒絕了。他們就說我太固執了、像一個死守自己陣地的士兵。
很多人都可以說出一大串當年來當兵的理由,而我對於為什麽當兵,的確是一點也不知道,隻知道參軍光榮。在報紙上看到啟事後,跟家裏講了,家裏很支持,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到了長沙,一考,就考上了。
踏上征程時,也有些雄赴赴、氣昂昂的味道,但因絕大多數是女兵,與往朝鮮去的人比較起來,氣勢就弱了許多。但總歸是豪情滿懷的,像展開了理想的翅膀展翅飛翔的鳥兒。
剛剛解放,國家還滿目瘡痍,混亂還沒有停止,社會秩序還有待恢復,人們既滿懷希望,又心懷迷惘,一些人甚至充滿了恐懼。
從長沙北上,到鄭州後西行。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經過長期戰爭而破敗的城市、貧窮的鄉村、荒蕪的田野、乞討的流民、傷殘的士兵,整個民族的貧窮與荒涼,讓人心痛心寒。過了陝西,進入甘肅後,那種貧困更使人觸目驚心,軍車所過之處,在升騰、瀰漫的灰塵之中,總有飢瘦得像骷髏一樣的流民跌跌撞撞地圍上來,伸出枯槁的雙手,張著饑渴至極的、黑洞洞的大嘴,發出屏了力氣呼喊出的乞討的聲音。我們在西安發的號稱“陝西大餅”的大餅的確名副其實,跟我們帶的臉盆一樣大,厚達三指,就墊在屁股下麵。對於吃慣了大米的我們,要咽下它們就跟咽下石塊一樣難。所以,我們除了餓得不行,很少吃它。我們把大多數餅子都施捨給了饑民。
沿路的景象使每個人都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振興自己這個因一個世紀的戰亂和屈辱而變得衰竭的民族。而我一過西安,就想逃回去。六盤山上翻車犧牲了三個人,更使我不想往前走了。
我們在這裏稍作停留後,又出發了,根本沒有給我們洗澡的時間。我和表姑曠運魁和外甥女曠湘清沒有分在一個大隊,除了在西安見過兩次麵,一路上都沒有見著。因為她們的文化程度比我高,被分配到八一農學院深造,後來成了新疆第一代棉花姑娘,農業技術骨幹,為新疆的建設作出了她們的貢獻。我被分配到了二十二兵團二十五師七十四團,即現在的農七師一二三團。我原以為在迪化可以和她們好好聊一聊呢,現在卻連見麵都不可能了。
又走了一天多,汽車終於停下了,但我沒有看到城市,沒有看到兵營,甚至連村莊的影子也沒有見著。隻有一望無際的戈壁荒原,隻看見了一片葦棚子。帶隊的幹部跳下車,說,到了,我們到家了!
到了?大家不相信地看看周圍,傻乎乎地問道。
對,到了。那名幹部一邊說著,一邊把我們帶到了一個葦棚子跟前,指了指,說,這葦棚子可以住四個人,連裏隻來了你們兩名女同誌,你們倆住著很寬敞的,先好好休息休息吧。
葦子還是新鮮的,一看就知道才剛剛搭起來,沒有門。看著這個住處,我有些不相信,但心中也有一份新奇的感覺,蘆葦散發出一種類似稻草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在老家時,兩三天不洗澡就渾身不舒服,現在已快三個月了,又有瀰漫的征塵,我們放好行李後,就去找有水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水渠,但不遠處有開荒的人。見了水,兩人心中頓時癢癢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穿了襯衣襯褲就下到了水渠裏。我們原來不知道十一月份新疆的水有多涼。到了水裏,才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墾荒的戰士們都是些年輕小夥子,知道我們是在水裏洗澡後,就背過身去,不一會兒,他們就撤到一個看不見我們的地方開荒去了。他們的淳樸和憨厚,至今讓我感動。
水雖然冰冷刺骨,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洗得最舒暢的一個澡。洗了澡後,覺得渾身一下輕鬆了許多,真有一種飄然欲仙的感覺。
蘇明婕:我當了逃兵(1)
我是湖南安化人,1950年8月就參軍入伍了。當時,我是安化中學高一學生。
我一直生活在昭蘇的波馬。昭蘇是個資源豐厚的地方,白雪青鬆,草原稼禾,景色秀麗,土地肥沃。古代,昭蘇曾是“天馬”、“西極馬”的故鄉,而今是聞名中外的伊犁馬的中心產地。而昭蘇的屯墾,則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屯田有兩個目的,一是積穀供軍餉,備使糧;二是屯卒固邊防。屯田士卒平時務農放牧,遇警時則執幹戈為戰。當時所派屯卒,多是服刑的罪人。班超出使西域返回朝廷後曾對任尚說:“塞外士卒,皆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徒補邊屯。”以後不少朝代均有散見於史書的昭蘇屯田記載。而最盛時則是清朝。清朝伊犁駐兵共有一萬三千四百多名,全是攜眷戍邊,除達呼爾屯外,其餘皆以射獵遊牧為業,並定期操練。各營駐戶繁衍甚速,至嘉慶年間,據鬆筠的調查,全伊犁整個駐軍人口已達十萬人。昭蘇的這些田地大多是在那時開墾的。
我最喜歡昭蘇麥子泛黃的時節。那時,綠色的草原和金色的麥地輝映著大地,雪峰林立的天山山脈則白雪皚皚,從崇山峻嶺中一瀉而出的夏塔河劃開坦蕩如砥的草原,在煙波浩蕩中匯入特克斯河。一列列的烏孫古墓星羅棋布,巨大的土塚猶如一座座山丘。清幹隆年間,為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在格登山上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格登山之戰。它為昭蘇留下了鐵馬金戈,烽火狼煙的痕跡。格登山上,至今還矗立著幹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戰役,欽定碑文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這些遺蹟相互輝映,放射出耀眼的歷史光芒。
我現在住的還是兵團早年修建的那種製式平房,緊鄰波馬邊防連駐守的蛇山前哨班,不遠處就是寬不過丈的中哈界河蘇木拜河,與哈薩克斯坦蘇木拜農莊(又鳥)犬相聞。而我的田地大多在界河邊上,我在自己的田地間勞動時,可以聽見哈薩克斯坦人的喁喁細語。現在邊境和平了,我們不時可以隔河招招手,互致問候。而當年,這裏卻是個充滿硝煙味的地方。我就是為了那一方國土,勇敢地挺進到了中蘇武裝對峙的最前沿,在對方黑洞洞的槍口下戍邊墾荒的。我們把小麥和玉米,葵花和大豆一直種到了蘇木拜河的河沿上,我們就以這種年復一年地播種和收穫中國的玉米、小麥、葵花和大豆,向對方宣示著自己捍衛國土、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當然,戰爭在每個人心中的恐懼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在那種恐懼中哺育著孩子,唱著歌,用這種熱情宣示著我們的無所畏懼。
那時的空氣異常緊張,所以我每每去用火柴點火做飯時,都擔心引燃的不是柴火,而是戰火。那空氣好像隨時都要爆炸。如果爆發戰爭,我們團場的人和這裏的戰士無疑是最先被戰火焚燒的。
在這裏生活的確是需要勇氣,而我已在這裏生活了三十多年,並早已堅定了埋骨邊陲的決心。我的孩子們都很有出息,五個兒女都大學畢業,在口內都有不錯的工作,他們已無數次表示要接我回口內生活,我都拒絕了。他們就說我太固執了、像一個死守自己陣地的士兵。
很多人都可以說出一大串當年來當兵的理由,而我對於為什麽當兵,的確是一點也不知道,隻知道參軍光榮。在報紙上看到啟事後,跟家裏講了,家裏很支持,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到了長沙,一考,就考上了。
踏上征程時,也有些雄赴赴、氣昂昂的味道,但因絕大多數是女兵,與往朝鮮去的人比較起來,氣勢就弱了許多。但總歸是豪情滿懷的,像展開了理想的翅膀展翅飛翔的鳥兒。
剛剛解放,國家還滿目瘡痍,混亂還沒有停止,社會秩序還有待恢復,人們既滿懷希望,又心懷迷惘,一些人甚至充滿了恐懼。
從長沙北上,到鄭州後西行。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經過長期戰爭而破敗的城市、貧窮的鄉村、荒蕪的田野、乞討的流民、傷殘的士兵,整個民族的貧窮與荒涼,讓人心痛心寒。過了陝西,進入甘肅後,那種貧困更使人觸目驚心,軍車所過之處,在升騰、瀰漫的灰塵之中,總有飢瘦得像骷髏一樣的流民跌跌撞撞地圍上來,伸出枯槁的雙手,張著饑渴至極的、黑洞洞的大嘴,發出屏了力氣呼喊出的乞討的聲音。我們在西安發的號稱“陝西大餅”的大餅的確名副其實,跟我們帶的臉盆一樣大,厚達三指,就墊在屁股下麵。對於吃慣了大米的我們,要咽下它們就跟咽下石塊一樣難。所以,我們除了餓得不行,很少吃它。我們把大多數餅子都施捨給了饑民。
沿路的景象使每個人都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振興自己這個因一個世紀的戰亂和屈辱而變得衰竭的民族。而我一過西安,就想逃回去。六盤山上翻車犧牲了三個人,更使我不想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