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君公主逝世後,應烏孫的請求,漢武帝又把楚王劉戍的孫女封為公主嫁給了烏孫王,這就是後來被譽為烏孫國國母的解憂公主。解憂公主樂觀開朗,她跋山涉水、萬裏迢迢來到烏孫後,很快適應了草原生活。她在烏孫生活了五十年,按烏孫習俗,先後嫁烏孫王軍須靡、翁歸靡、泥靡。在與翁歸靡共同生活的三十餘年中,她輔佐翁歸靡治理烏孫,使烏孫成為西域最強盛的王國。公元前七十年,翁歸靡發五萬鐵騎與西漢十五萬大軍夾擊匈奴,大獲全勝,使匈奴在西域從此一蹶不振。同時,為了擴大西漢與烏孫聯盟在西域的影響,她又派心腹侍者、才女馮持漢節為公主的使臣,行賞諸國,使漢朝聲威遠播。
後來,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糜繼承父業做了烏孫王;二兒子萬年做了莎車王;三兒子大樂做了烏孫左大將;大女兒弟史嫁給龜茲王絳賓做了夫人;小女兒素光為烏孫呼翕侯的妻子。他們不但秉承了解憂公主的教導,維護了漢朝同烏孫的關係,也為烏孫立足伊犁五百餘年奠定了基礎。
獵獵漢旌,蕭蕭馬嘶。我已無法想像細君和解憂當年跋涉在萬裏古道上的情形。如今,我隻能從她們那或成功或失敗的異鄉生活中,感受那首絕不亞於熱血男兒的動人詩篇。
正是沿著她們的足跡,事隔兩千餘年後,大批的女兵來到了天山南北。
“獨立自由勳章”獲得者、原新疆軍區副政委張明儒將軍在他的《紮根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萬官兵在新疆》一書披露道:
……進軍新疆的途中,在陝西、甘肅、新疆招收的1萬多名知識青年中有1000多名女知識分子,1950年從四川來了一批女學生,1951年又從華東軍區部隊調來了一批女醫務工作者。1951年,從湖南招聘來3000多名女青年知識分子。接著,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也來了一批女青年,還有不少軍隊、地方院校的畢業生自願要求到新疆來。1952年初至1954年,從山東老解放區動員來大批青年婦女。據不完全統計,軍區婦女各年度參軍來隊支邊的數量是:1949年1127人,1950年1298人,1951年3862人,1952年11723人,至1954年達4萬多人。
我在一份當年兵團六師十六團政治處《1951年上半年婦女工作總結》中看到了這樣的話,說女兵們“普遍怕與年紀大的幹部結婚,怕不順個人意,由組織上決定,不按婚姻法辦事”。
一位白髮蒼蒼的女兵對我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以外的淒涼荒蕪使它千百年來一直是遙遠異鄉的代名詞。但我們這些女兵並不害怕這些,我們最害怕的就是麵臨婚姻問題。但我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我們以小我的犧牲換來了一個新的新疆。”
湖南女兵們是新疆屯墾戍邊大軍中特殊的一部分。她們自來到這裏,就開始在這蒼茫的大荒原上,演繹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也演繹著她們的理想與追求,光榮與夢想。她們做了男人們所作的一切,有許多人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如果說唯有愛能戰勝一切,唯有愛能挽留時光,那麽,犧牲了愛的她們的生存不知要比別人付出多少倍的艱難和困惑。但她們以人類、以妻子和母親的堅韌戰勝了那一切。
這的確讓我的內心深感震撼。我知道,在這塊遙遠的國土上,沒有誰作出的犧牲比這些女兵更多。
她們不愧是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
——她們孕育的不僅僅是後代,她們孕育的是更廣闊意義上的東西:愛、寬容、大義和堅韌的精神。
二、王茂傑:一個戰士對王震說,你要給我們解決老婆的問題
我是“人民功臣勳章”、“華北解放紀念章”獲得者,抗日老戰士,農七師離休幹部,我的老伴戴秀菊是1952年4月從衡陽入伍的湖南女兵,所以我也算是半個湖南人了。
其實,對於徵召女兵進疆,王震早就有所考慮。陶晉初將軍是陶峙嶽的堂弟,原係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1949年9月起義後任解放軍二十二兵團參謀長。陶晉初在1949年10月27日給原新疆警備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兼整編四十二師師長、起義後任二十二兵團副司令員的趙錫光將軍的復電中最先作了披露:“……軍隊整編後,在人民政府建設新新疆大方針指導下,應即協同入新解放軍積極從事生產建設工作。果能如此,固國家之光明前途,亦十萬官兵之最好歸宿(王震曾雲:將於明年赴關內招來大批女性作官兵眷屬)。將來隨交通農礦之發展,由各地來新之人將日有增加,民族間亦將不致再有何鴻溝矣。”
而彭德懷元帥也早就有此打算。有一次,他去看望戰士,聊了一會兒天後,便問戰士想不想家。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而不答。
“不想家是假的。有些人十幾年沒有回過家了。現在仗打完了,不少人想著可以回家了,但是不行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所以要守住新疆,我們就得做好在這裏紮根的準備。”他說完,又十分認真地問道,“你們想不想找個堂客?生一個兒子?”
戰士們有些不好意思,仍隻是笑。
作者:傳說其實就是歷史(4)
“打仗時衝鋒陷陣,你們不怕;開荒屯田,有天大的困難,你們能克服,這些我都相信。但不想找老婆生娃娃,我不信。即使你們想打一輩子光棍,我還不同意呢,我們的屯墾事業要後繼有人,你們都打光棍了,誰來繼承我們的事業?我跟王鬍子講了,叫他到內地招一批女兵來……”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贏得了戰士們熱烈的掌聲。
還有一次,王震去籌劃石河子的建設。
有一天,一個單位開大會,請王震講話,王震講完話,問大家有什麽意見。每個人都說沒有意見。
這時,一個憨頭憨腦的戰士站起來,說:“報告首長,我有個意見。”
王震說:“好,有意見你就提吧。”
那戰士說:“司令員,我們都還沒有老婆,你要給我們解決老婆的問題。”說完坐下了。
大家聽了,都瞅著那個戰士笑。笑得那個戰士紅了臉,低下頭。
可王震沒有笑。他風趣地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好!黨中央、毛主席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很快給你們運來湖南‘辣子’,山東‘大蔥’,上海‘鴨子’!”
其實,部隊的婚姻問題在戰爭年代就存在了。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這些老兵,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來自農村,即使當了師長、團長,也是大老粗,沒有多少文化。所以也不管什麽愛不愛,情不情的。就是一句話,要有個老婆,傳宗接代。
我在渤海軍區當警衛連指導員時,連長劉希苟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團級待遇,他多次負傷,腸子打斷了,接的是狗腸子,腮上也有傷疤,牙也打掉了許多,身上的傷疤就不用說了。
有一天,他長嘆了一口氣,找到我,說有事跟我說,我說你說吧。他說,有個事麻煩你給旅長講一講,我自己不好說。第一,我四十歲的人了,沒有老婆,請組織幫忙找一個;第二,我要鑲牙,缺了這麽多牙,使我顯得老相不說,還影響我軍形象;第三,我不當幹部。我窮苦人出身,放個幾十隻牛呀羊呀還可以,這一二百人的連隊讓我管,的確費力。
後來,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糜繼承父業做了烏孫王;二兒子萬年做了莎車王;三兒子大樂做了烏孫左大將;大女兒弟史嫁給龜茲王絳賓做了夫人;小女兒素光為烏孫呼翕侯的妻子。他們不但秉承了解憂公主的教導,維護了漢朝同烏孫的關係,也為烏孫立足伊犁五百餘年奠定了基礎。
獵獵漢旌,蕭蕭馬嘶。我已無法想像細君和解憂當年跋涉在萬裏古道上的情形。如今,我隻能從她們那或成功或失敗的異鄉生活中,感受那首絕不亞於熱血男兒的動人詩篇。
正是沿著她們的足跡,事隔兩千餘年後,大批的女兵來到了天山南北。
“獨立自由勳章”獲得者、原新疆軍區副政委張明儒將軍在他的《紮根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萬官兵在新疆》一書披露道:
……進軍新疆的途中,在陝西、甘肅、新疆招收的1萬多名知識青年中有1000多名女知識分子,1950年從四川來了一批女學生,1951年又從華東軍區部隊調來了一批女醫務工作者。1951年,從湖南招聘來3000多名女青年知識分子。接著,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也來了一批女青年,還有不少軍隊、地方院校的畢業生自願要求到新疆來。1952年初至1954年,從山東老解放區動員來大批青年婦女。據不完全統計,軍區婦女各年度參軍來隊支邊的數量是:1949年1127人,1950年1298人,1951年3862人,1952年11723人,至1954年達4萬多人。
我在一份當年兵團六師十六團政治處《1951年上半年婦女工作總結》中看到了這樣的話,說女兵們“普遍怕與年紀大的幹部結婚,怕不順個人意,由組織上決定,不按婚姻法辦事”。
一位白髮蒼蒼的女兵對我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以外的淒涼荒蕪使它千百年來一直是遙遠異鄉的代名詞。但我們這些女兵並不害怕這些,我們最害怕的就是麵臨婚姻問題。但我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我們以小我的犧牲換來了一個新的新疆。”
湖南女兵們是新疆屯墾戍邊大軍中特殊的一部分。她們自來到這裏,就開始在這蒼茫的大荒原上,演繹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也演繹著她們的理想與追求,光榮與夢想。她們做了男人們所作的一切,有許多人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如果說唯有愛能戰勝一切,唯有愛能挽留時光,那麽,犧牲了愛的她們的生存不知要比別人付出多少倍的艱難和困惑。但她們以人類、以妻子和母親的堅韌戰勝了那一切。
這的確讓我的內心深感震撼。我知道,在這塊遙遠的國土上,沒有誰作出的犧牲比這些女兵更多。
她們不愧是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
——她們孕育的不僅僅是後代,她們孕育的是更廣闊意義上的東西:愛、寬容、大義和堅韌的精神。
二、王茂傑:一個戰士對王震說,你要給我們解決老婆的問題
我是“人民功臣勳章”、“華北解放紀念章”獲得者,抗日老戰士,農七師離休幹部,我的老伴戴秀菊是1952年4月從衡陽入伍的湖南女兵,所以我也算是半個湖南人了。
其實,對於徵召女兵進疆,王震早就有所考慮。陶晉初將軍是陶峙嶽的堂弟,原係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1949年9月起義後任解放軍二十二兵團參謀長。陶晉初在1949年10月27日給原新疆警備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兼整編四十二師師長、起義後任二十二兵團副司令員的趙錫光將軍的復電中最先作了披露:“……軍隊整編後,在人民政府建設新新疆大方針指導下,應即協同入新解放軍積極從事生產建設工作。果能如此,固國家之光明前途,亦十萬官兵之最好歸宿(王震曾雲:將於明年赴關內招來大批女性作官兵眷屬)。將來隨交通農礦之發展,由各地來新之人將日有增加,民族間亦將不致再有何鴻溝矣。”
而彭德懷元帥也早就有此打算。有一次,他去看望戰士,聊了一會兒天後,便問戰士想不想家。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而不答。
“不想家是假的。有些人十幾年沒有回過家了。現在仗打完了,不少人想著可以回家了,但是不行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所以要守住新疆,我們就得做好在這裏紮根的準備。”他說完,又十分認真地問道,“你們想不想找個堂客?生一個兒子?”
戰士們有些不好意思,仍隻是笑。
作者:傳說其實就是歷史(4)
“打仗時衝鋒陷陣,你們不怕;開荒屯田,有天大的困難,你們能克服,這些我都相信。但不想找老婆生娃娃,我不信。即使你們想打一輩子光棍,我還不同意呢,我們的屯墾事業要後繼有人,你們都打光棍了,誰來繼承我們的事業?我跟王鬍子講了,叫他到內地招一批女兵來……”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贏得了戰士們熱烈的掌聲。
還有一次,王震去籌劃石河子的建設。
有一天,一個單位開大會,請王震講話,王震講完話,問大家有什麽意見。每個人都說沒有意見。
這時,一個憨頭憨腦的戰士站起來,說:“報告首長,我有個意見。”
王震說:“好,有意見你就提吧。”
那戰士說:“司令員,我們都還沒有老婆,你要給我們解決老婆的問題。”說完坐下了。
大家聽了,都瞅著那個戰士笑。笑得那個戰士紅了臉,低下頭。
可王震沒有笑。他風趣地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好!黨中央、毛主席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很快給你們運來湖南‘辣子’,山東‘大蔥’,上海‘鴨子’!”
其實,部隊的婚姻問題在戰爭年代就存在了。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這些老兵,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來自農村,即使當了師長、團長,也是大老粗,沒有多少文化。所以也不管什麽愛不愛,情不情的。就是一句話,要有個老婆,傳宗接代。
我在渤海軍區當警衛連指導員時,連長劉希苟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團級待遇,他多次負傷,腸子打斷了,接的是狗腸子,腮上也有傷疤,牙也打掉了許多,身上的傷疤就不用說了。
有一天,他長嘆了一口氣,找到我,說有事跟我說,我說你說吧。他說,有個事麻煩你給旅長講一講,我自己不好說。第一,我四十歲的人了,沒有老婆,請組織幫忙找一個;第二,我要鑲牙,缺了這麽多牙,使我顯得老相不說,還影響我軍形象;第三,我不當幹部。我窮苦人出身,放個幾十隻牛呀羊呀還可以,這一二百人的連隊讓我管,的確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