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二十到三十分鍾的時間裏人們能夠想到些什麽?怎樣選擇和決定最需要的東西?有一個中尉奉命強製遷移一戶人家(這家裏有個七十五歲的老奶奶,母親五十歲,一個十八歲的姑娘和一個二十歲的兒子)。他向這家人建議說:“一定要把縫紉機帶上!”誰能想到:後來這一家人就靠了這台縫紉機才得以活命聲
不過,這種快速強製遷移的辦法有時也對受害者有利:它像是一陣旋風,過後就不見了。最好的笤帚也會漏掉一些東西的。有的婦女恰巧那幾夜沒在家裏住,旋風過後又回到本村來了。她便到財務局去請求打開家門上的封條,財務局也居然就給她打開了:隨你去住吧,再發布命令時再說!
運牲口的列車車廂並不大,運馬時定額是八匹馬,運士兵時定員三十二人,運囚犯要裝四十八,而運塔林地方的特種移民時則裝五十人。倉促間沒有對車廂進行必要的改裝,人們請求在車廂的底板上打個洞,以備大小便用,但這也沒有及時批下來。隻放一個普通水桶當馬桶。它很快就滿了,溢出來弄髒人們的隨身行李。從上車的最初一分鍾起,這些雙足哺乳動物就被迫忘掉男人與女人的區別。最初一天半,他們被鎖在車廂裏,沒有水喝,沒有飯吃,嬰兒餓死了。(這一切我們早已在本書中看到過,在兩章之前,對嗎?二十年之前如此……此時仍然如此……)火車在尤列密斯特車站上停了很久,車廂外麵不斷有人奔跑,敲打著車廂板呼叫姓名,妄想給車裏的熟人送點吃的或其他物品。但是,這些人馬上就被驅散了。鎖在車裏的人卻在挨餓。等待著這些衣著單薄的人們的是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
中途才開始分發麵包。在幾個車站上給了菜湯喝。所有列車都是開往遠方的:新西伯利亞州,伊爾庫茨克州,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區。隻是巴拉賓斯克一處就運來五十二個車廂的愛沙尼亞人。用了十四晝夜才到達阿欽斯克。
是什麽東西在這絕望的路途中支持這些人活下來的?那不是信仰,而是仇恨所帶來的希望:“這些傢夥快完蛋了!今年就會發生戰爭。秋天我們就能返回故鄉。”
無論在西方世界,還是東方世界,任何一個過著和平生活的人,對於關在鐵籠子裏的這些人的這種想法都不可能同情,不可能理解,也許還不能原諒。前麵我已提到,我們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0年也曾這樣相信過,盼望過。那些年代這個製度之不公正、二十五年刑期以及重返古拉格群島的命運已經使忍耐達到最高點,達到了一觸即發的、爆炸性的、武裝警衛也無能為力的最高點。(一般地說,如果一個製度是不講道德的,那麽它屬下的臣民也就可以對它不承擔任何義務了。)需要把人們的生活糟踏到什麽程度才會使牢房、囚車和運牛車裏的千百萬人把絕滅性的原子戰爭看成是唯一出路而祈禱它發生啊?!……
但是,沒有人哭。誰也沒有哭。仇恨能夠燒幹人的眼淚。
愛沙尼亞人在路上也考慮另外一件事:西伯利亞人將怎樣迎接他們?一九四0年時期西伯利亞人對放逐來的波羅的海沿岸人是進行掠奪的——勒索他們,一件皮大農隻換給半水桶土豆。(當時我國的衣著襤褸的人們確實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來的人看成資產階級分子了……)
這一次,一九四九年,事先對西伯利亞人進行了宣傳:運來的都是些壞透了的富農分子!但是,從火車上下來的“富農”卻個個衣衫破舊,被折磨得不成樣子。身體檢查時俄羅斯護士們意外地發現這些婦女都很幹癟瘦弱,她們抱的小孩連一塊幹淨尿布都沒有。愛沙尼亞人被分配到人煙稀少的集體農莊去、一當地的西伯利亞農莊婦女背著領導給這些特種移民送來她們僅有的東西:半公升牛奶、一塊菜餅或者一塊黑麵餅。
這時候,愛沙尼亞的婦女們才流下了眼淚。
但是,當地除了農婦之外,當然,還有共青團的積極分子。他們卻真相信運來的都是法西斯餘孽,而且這些壞蛋還不願意勞動,不願意為把他們從資產階級奴役下解放出來的國家出點力氣,真是忘恩負義!(“應該把你們統統淹死!”團員積極分子對放逐者這樣喊叫。)團員積極分子也就成了這些人的看守,監督他們勞動。積極分子早已預先接到命令:一聽見槍響就立即組織對這些人的圍捕。
在阿欽斯克車站上發生過一次有趣的“差錯”。比利留斯地區的領導為了給本區楚雷姆河沿岸幾個農在增加人力,賄賂了押解人員,買了十車皮特種移民,共五百人,並且迅速地把這些人轉運到了距阿欽斯克一百五十公裏外的楚雷姆地區。可是,按計劃這些人是要運到哈卡斯自治州的薩拉林斯克礦務局的。礦務局在等待補充人員,可人已經被卸在集體農莊裏了。這些農莊前一年每個勞動日的收入平均隻有二百克糧食。入春以來這裏的糧食、土豆全巴吃光,各村一片俄牛的叫聲,奶牛像野牛一樣沖向半腐爛的幹草。因此,農莊隻能給新來的人每人預支一公斤麵粉作為一星期的糧食。這並不是對放逐者的歧視和剋扣,這點預支已經十分合理了,它幾乎等於未來一周的全部工資!剛離開故鄉的愛沙尼亞人不禁大吃一驚……(不錯,農莊附近的波利諾耶村裏就有幾座大糧倉,倉裏的存糧年年增加,一直沒有安排外運。但這批糧食已屬於國家,不是農莊財產。周圍的農民在餓死,卻不肯從那糧倉裏拿點糧食分給大家吃,因為那是國家的、農莊主席巴什科夫自作主張從倉庫裏給那些尚未餓死的社員每個人分了五公斤糧,他為此被判處勞改。糧食屬於國家,缺糧隻是這個集體農莊的事嘛!所以此事也不必在本書議論了。)
強製遷移來的愛沙尼亞人在楚雷姆農莊裏掙紮了大約三個月,懷著迷惘不解的心情學習掌握一條新的生活規律:要麽去偷,要麽餓死!他們以為會永久呆在這裏了。突然,一道命令,又把他們全部召集起來趕到哈卡斯的薩拉林斯克區去(礦務局的主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補充人員)。哈卡斯本地人很少,各村幾乎全是流放來的人,每村都有個警衛部。到處是金礦,到處在鑽探,矽肺在蔓延。(這一廣大地區與其叫哈卡斯自治州或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區,莫如叫哈卡斯金礦局或葉尼塞工程局更貼切;這些地方與其說受邊區蘇維埃和黨區委的領導,毋寧說受內務部部隊將軍管轄。區委書記們也得聽命於區警備司令。)
但是,送到金礦場的人還不算是最悲慘的。真正悲慘的是那些被強行編入“淘金勞動合作組”的人。淘金工人!聽起來多麽誘人!像是在閃著金光、散發著金粉。但是,當今世界的任何概念一到我國就都十分容易地被歪曲了。當局知道這些特種移民不敢反抗,所以就把他們趕進這種“合作組”,讓他們去開採那些政府由於無利可圖而放棄的礦場。那裏已經沒有安全設備,經常像下雨似地流著水,勞動艱苦,掙錢很少。隻因為國家捨不得放棄這一點點金子,才叫這些掙紮在死亡線上的人去把它舔幹淨的。“勞動合作組”屬礦務局“淘金科”領導。礦務局隻知道下達計劃指標,要求完成計劃,根本不想想自己還負有其他責任。這些“合作組”的人確有“自由”,但那不是不受國家約束的自由,而是不受國法保障的自由:他們沒有帶工資的休假日,星期目也不一定休息(像囚犯一樣),也許會宣布一個“斯達漢諾夫運動月”,那就一個星期日也沒有了。從國家得到的恩惠是:不出工就被判刑。人民法院每兩月派來一次巡迴法庭,每次都判處許多人百分之二十五的強製勞動。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這些“淘金工人”每月可以掙到三四個“金盧布”(相當於史達林時期的一百五十到二百盧布,僅為最低生活費的四分之一)。
不過,這種快速強製遷移的辦法有時也對受害者有利:它像是一陣旋風,過後就不見了。最好的笤帚也會漏掉一些東西的。有的婦女恰巧那幾夜沒在家裏住,旋風過後又回到本村來了。她便到財務局去請求打開家門上的封條,財務局也居然就給她打開了:隨你去住吧,再發布命令時再說!
運牲口的列車車廂並不大,運馬時定額是八匹馬,運士兵時定員三十二人,運囚犯要裝四十八,而運塔林地方的特種移民時則裝五十人。倉促間沒有對車廂進行必要的改裝,人們請求在車廂的底板上打個洞,以備大小便用,但這也沒有及時批下來。隻放一個普通水桶當馬桶。它很快就滿了,溢出來弄髒人們的隨身行李。從上車的最初一分鍾起,這些雙足哺乳動物就被迫忘掉男人與女人的區別。最初一天半,他們被鎖在車廂裏,沒有水喝,沒有飯吃,嬰兒餓死了。(這一切我們早已在本書中看到過,在兩章之前,對嗎?二十年之前如此……此時仍然如此……)火車在尤列密斯特車站上停了很久,車廂外麵不斷有人奔跑,敲打著車廂板呼叫姓名,妄想給車裏的熟人送點吃的或其他物品。但是,這些人馬上就被驅散了。鎖在車裏的人卻在挨餓。等待著這些衣著單薄的人們的是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
中途才開始分發麵包。在幾個車站上給了菜湯喝。所有列車都是開往遠方的:新西伯利亞州,伊爾庫茨克州,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區。隻是巴拉賓斯克一處就運來五十二個車廂的愛沙尼亞人。用了十四晝夜才到達阿欽斯克。
是什麽東西在這絕望的路途中支持這些人活下來的?那不是信仰,而是仇恨所帶來的希望:“這些傢夥快完蛋了!今年就會發生戰爭。秋天我們就能返回故鄉。”
無論在西方世界,還是東方世界,任何一個過著和平生活的人,對於關在鐵籠子裏的這些人的這種想法都不可能同情,不可能理解,也許還不能原諒。前麵我已提到,我們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0年也曾這樣相信過,盼望過。那些年代這個製度之不公正、二十五年刑期以及重返古拉格群島的命運已經使忍耐達到最高點,達到了一觸即發的、爆炸性的、武裝警衛也無能為力的最高點。(一般地說,如果一個製度是不講道德的,那麽它屬下的臣民也就可以對它不承擔任何義務了。)需要把人們的生活糟踏到什麽程度才會使牢房、囚車和運牛車裏的千百萬人把絕滅性的原子戰爭看成是唯一出路而祈禱它發生啊?!……
但是,沒有人哭。誰也沒有哭。仇恨能夠燒幹人的眼淚。
愛沙尼亞人在路上也考慮另外一件事:西伯利亞人將怎樣迎接他們?一九四0年時期西伯利亞人對放逐來的波羅的海沿岸人是進行掠奪的——勒索他們,一件皮大農隻換給半水桶土豆。(當時我國的衣著襤褸的人們確實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來的人看成資產階級分子了……)
這一次,一九四九年,事先對西伯利亞人進行了宣傳:運來的都是些壞透了的富農分子!但是,從火車上下來的“富農”卻個個衣衫破舊,被折磨得不成樣子。身體檢查時俄羅斯護士們意外地發現這些婦女都很幹癟瘦弱,她們抱的小孩連一塊幹淨尿布都沒有。愛沙尼亞人被分配到人煙稀少的集體農莊去、一當地的西伯利亞農莊婦女背著領導給這些特種移民送來她們僅有的東西:半公升牛奶、一塊菜餅或者一塊黑麵餅。
這時候,愛沙尼亞的婦女們才流下了眼淚。
但是,當地除了農婦之外,當然,還有共青團的積極分子。他們卻真相信運來的都是法西斯餘孽,而且這些壞蛋還不願意勞動,不願意為把他們從資產階級奴役下解放出來的國家出點力氣,真是忘恩負義!(“應該把你們統統淹死!”團員積極分子對放逐者這樣喊叫。)團員積極分子也就成了這些人的看守,監督他們勞動。積極分子早已預先接到命令:一聽見槍響就立即組織對這些人的圍捕。
在阿欽斯克車站上發生過一次有趣的“差錯”。比利留斯地區的領導為了給本區楚雷姆河沿岸幾個農在增加人力,賄賂了押解人員,買了十車皮特種移民,共五百人,並且迅速地把這些人轉運到了距阿欽斯克一百五十公裏外的楚雷姆地區。可是,按計劃這些人是要運到哈卡斯自治州的薩拉林斯克礦務局的。礦務局在等待補充人員,可人已經被卸在集體農莊裏了。這些農莊前一年每個勞動日的收入平均隻有二百克糧食。入春以來這裏的糧食、土豆全巴吃光,各村一片俄牛的叫聲,奶牛像野牛一樣沖向半腐爛的幹草。因此,農莊隻能給新來的人每人預支一公斤麵粉作為一星期的糧食。這並不是對放逐者的歧視和剋扣,這點預支已經十分合理了,它幾乎等於未來一周的全部工資!剛離開故鄉的愛沙尼亞人不禁大吃一驚……(不錯,農莊附近的波利諾耶村裏就有幾座大糧倉,倉裏的存糧年年增加,一直沒有安排外運。但這批糧食已屬於國家,不是農莊財產。周圍的農民在餓死,卻不肯從那糧倉裏拿點糧食分給大家吃,因為那是國家的、農莊主席巴什科夫自作主張從倉庫裏給那些尚未餓死的社員每個人分了五公斤糧,他為此被判處勞改。糧食屬於國家,缺糧隻是這個集體農莊的事嘛!所以此事也不必在本書議論了。)
強製遷移來的愛沙尼亞人在楚雷姆農莊裏掙紮了大約三個月,懷著迷惘不解的心情學習掌握一條新的生活規律:要麽去偷,要麽餓死!他們以為會永久呆在這裏了。突然,一道命令,又把他們全部召集起來趕到哈卡斯的薩拉林斯克區去(礦務局的主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補充人員)。哈卡斯本地人很少,各村幾乎全是流放來的人,每村都有個警衛部。到處是金礦,到處在鑽探,矽肺在蔓延。(這一廣大地區與其叫哈卡斯自治州或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區,莫如叫哈卡斯金礦局或葉尼塞工程局更貼切;這些地方與其說受邊區蘇維埃和黨區委的領導,毋寧說受內務部部隊將軍管轄。區委書記們也得聽命於區警備司令。)
但是,送到金礦場的人還不算是最悲慘的。真正悲慘的是那些被強行編入“淘金勞動合作組”的人。淘金工人!聽起來多麽誘人!像是在閃著金光、散發著金粉。但是,當今世界的任何概念一到我國就都十分容易地被歪曲了。當局知道這些特種移民不敢反抗,所以就把他們趕進這種“合作組”,讓他們去開採那些政府由於無利可圖而放棄的礦場。那裏已經沒有安全設備,經常像下雨似地流著水,勞動艱苦,掙錢很少。隻因為國家捨不得放棄這一點點金子,才叫這些掙紮在死亡線上的人去把它舔幹淨的。“勞動合作組”屬礦務局“淘金科”領導。礦務局隻知道下達計劃指標,要求完成計劃,根本不想想自己還負有其他責任。這些“合作組”的人確有“自由”,但那不是不受國家約束的自由,而是不受國法保障的自由:他們沒有帶工資的休假日,星期目也不一定休息(像囚犯一樣),也許會宣布一個“斯達漢諾夫運動月”,那就一個星期日也沒有了。從國家得到的恩惠是:不出工就被判刑。人民法院每兩月派來一次巡迴法庭,每次都判處許多人百分之二十五的強製勞動。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這些“淘金工人”每月可以掙到三四個“金盧布”(相當於史達林時期的一百五十到二百盧布,僅為最低生活費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