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厄洛斯到底還是有一些威力!也並不單單是企圖擺脫“一般勞動”的理智的盤算啊!犯人們感覺到,分界線是永久劃定了,今後隻會越來越死,越來越嚴,跟古拉格的所有方麵一樣。
如果說男女分隔以前還有過和諧的同居,勞改營的婚姻,甚至有過愛情,現在則隻有公開的淫亂。
不用說,長官們也沒有睡大覺,他們對自己的科學預見邊實行邊修正。單排鐵絲網兩側增設了障礙區。後來發現這樣的隔斷仍不夠用,便代之以兩米高的隔牆,兩例仍然沒有障礙區。
在肯吉爾連這樣的隔牆也不管用,癡情的男女越牆而過。這時候,每逢星期日(因為不能浪費生產時間!況且在公休日處理內務是順理成章的)大牆兩側實行星期回義務勞動,強迫他(她)們把大牆加砌到四米之高。說來也逗人;人們參加這種義務勞動倒是興高采烈。在分手之前至少可以和牆那邊的人交個朋友,說上幾句話,約好今後怎樣通信!
後來在肯吉爾把隔牆接高到五米。五米之上又拉了一道鐵絲網,再往後又接通了一道高壓電網(該死的愛神威力之大——以至於此)。最後在兩頭又設置了警衛隊的瞭望塔。在整個群島史當中,這一道肯吉爾大牆有一段特殊的命運(見第五部,第十二章)。在其他特別勞改營(例如斯帕斯克)裏也建造過類似的牆。
僱主們認為把男奴和女奴用鐵絲網分開是合乎天理順乎人情的。人們對於他們為達此目的而採取的一係列方法的合理而恰當不能不表示欽佩,但是如果有人建議他們在自己家裏也實行起來,那可要叫他們目瞪口呆了。
大牆越來越高,厄洛斯進退維穀。它找不到別的出路,有時飛得過高——變為柏拉圖式的通信來往,有時鑽得過低——變為同性戀愛。
情書從一個營區甩到另一個營區,或者留在廠裏的約定地點。信裏用暗語寫地址:即使被看守截獲,也弄不清是誰寫給誰的(按目前的規定,查出一張條子就要送進勞改營內的監獄)。
加利亞·維涅狄克托娃回憶,有時候連認識也不是當麵的,兩人沒有見過麵就通信了,沒有見過麵就分手了。(進行過這樣的通信的人,知道它的絕望的甜蜜,它的毫無希望和它的盲目性。)在上麵說過的肯吉爾勞改營,立陶宛女人們隔著大牆嫁給她們從未見過麵的同鄉:天主教教士(當然也是穿著囚衣外套的犯人)書麵證明某女和某男在上天麵前永遠結為夫婦。在這樣的與隔著大牆的不相識的囚徒的結合(對於天主教信徒說來這種結合是不可改變的,是神聖的)中,我仿佛聽到天使的合唱。它如日月行空之毫無私念,對於錙銖必較的和輕浮跳踉的爵士樂的世紀,它實在太崇高了。
肯吉爾的婚姻也有過不尋常的結果。上天聽到了人們的祈禱,進行了幹預(第五部,第十二章)。
婦女們(以及在男女分隔的營區裏給她們治過病的醫生們)現在自己證實,這種分隔狀態她們比男人們更加難以忍受。她們特別容易衝動、神經質。女子同性戀愛迅速流行起來。嬌嫩的年幼女子臉色變得焦黃,眼瞼出現黑圈。身體比較粗壯的充當“丈夫”的角色。不論看守員怎樣驅散這類情侶,她們仍是成雙成對地睡在一張床上。當局把這類“夫婦”中的某些人從本勞改點遣送出去,這時便會爆發在哨兵的槍擊下自己投向鐵絲網的激烈的戲劇性事件。
斯傑普拉格的卡拉幹達分營裏集中的女犯全是“五十八條”。據h·b說,其中許多人一聽說行動特派員要叫去談話,心裏就緊繃繃的,倒不是由於恐懼或是對卑鄙的政治審訊的憎恨,心裏緊繃繃是因為這個男人將要把她和自己單獨鎖在一間屋裏。
婦女營負擔著同樣沉重的“一般勞動”任務。誠然從一九五一年起形式上禁止了婦女伐木場(未必是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的麵子上)。但是還有這樣的情形,例如,翁日拉格的男勞改營老是完不成計劃,這時想出來一個給他們加勁的點子——強迫土著們以自己的勞動償付地球上一切生物都能免費享受的那件事情。為此把婦女們也趕到伐木場上去勞動,和男人們同在一個押解隊的警戒圈裏,隻隔著一道滑雪板壓出的轍跡。現場採伐的木材全算在男勞改點的帳上,但是對男犯和女犯都有定額要求。肩章上有兩道槓槓的長官直接對“木材工長”柳芭·別列津娜說:“如果你用手下的女人們完成了定額,我們就讓別林斯基在小屋裏跟你會一次!”但是,凡是身體棒一些的幹活的男人,特別是身上有錢的生產雜役,這時隻要給押解隊士兵塞上幾個錢(要知道這些人的工資也不夠他們胡花的),就能闖進女犯的圈子裏去呆上個把鍾頭(直到買通的哨兵下崗的時候)。
在這個把鍾頭之內,在冰天雪地的森林裏,他們將:選對象,互相介紹(如果事前沒有通過信的話),找地方,辦事。
可是何必回憶這一切?何必觸痛那些當時安安穩穩住在莫斯科市內和別墅裏、在報紙上發表大作、在講壇上發表演說、赴療養地、出國的人們的傷痕呢?
何必回憶這些,如果今天依然如故。不是隻許寫那些“今後不會再重複了”的事情嗎?……
------------------
--------------------------------------------------------------------------------
下一頁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上一頁
回目錄
第九章 雜役
--------------------------------------------------------------------------------
新跨進勞改營的犯人最早知道的當地概念之一就是“雜役”。凡是有辦法不和大家分擔共同的註定滅亡的命運的人,不管是從一般勞動裏脫了身的,還是根本沒有陷進去的,當地土著們一概不客氣地冠以這個稱號。
群島上雜役的人數頗不少。在生活區,這類人數有嚴格的比例限製,在登記表上列為“乙類”。在生產區,有人員編製表的限製。但是他們總是不斷突破百分比:一半是由於想活命的人數的巨大壓力,一半是由於勞改營當局額預無能,人手少了就沒法進行經營和管理。
據司法人民委員部一九三三年的統計,當時在剝奪自由地點從事各項服務工作的人數,包括經濟管理(誠然也包括“自我看守”)在內,占土著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二。如果我們把這個數字減少到百分之十七——十八(不算自衛隊),仍然是總數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本章所涉及的,是勞改營內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但是雜役們遠遠不止六分之一:因為這裏隻計算了營區內的雜役,此外還有生產雜役呢;再說雜役的構成有很大流動性,顯然有更多的人在整個勞改生涯中曾一度當過雜役。最主要是,活下來的人當中雜役占很大比重;據我的感覺,五十八條的長期犯人能活下來並獲得釋放的,十之八九都是當雜役的。
差不多每一個能夠慶幸劫後餘生的長期犯人都是雜役,或者他大部分刑期都是在幹這個差事。
如果說男女分隔以前還有過和諧的同居,勞改營的婚姻,甚至有過愛情,現在則隻有公開的淫亂。
不用說,長官們也沒有睡大覺,他們對自己的科學預見邊實行邊修正。單排鐵絲網兩側增設了障礙區。後來發現這樣的隔斷仍不夠用,便代之以兩米高的隔牆,兩例仍然沒有障礙區。
在肯吉爾連這樣的隔牆也不管用,癡情的男女越牆而過。這時候,每逢星期日(因為不能浪費生產時間!況且在公休日處理內務是順理成章的)大牆兩側實行星期回義務勞動,強迫他(她)們把大牆加砌到四米之高。說來也逗人;人們參加這種義務勞動倒是興高采烈。在分手之前至少可以和牆那邊的人交個朋友,說上幾句話,約好今後怎樣通信!
後來在肯吉爾把隔牆接高到五米。五米之上又拉了一道鐵絲網,再往後又接通了一道高壓電網(該死的愛神威力之大——以至於此)。最後在兩頭又設置了警衛隊的瞭望塔。在整個群島史當中,這一道肯吉爾大牆有一段特殊的命運(見第五部,第十二章)。在其他特別勞改營(例如斯帕斯克)裏也建造過類似的牆。
僱主們認為把男奴和女奴用鐵絲網分開是合乎天理順乎人情的。人們對於他們為達此目的而採取的一係列方法的合理而恰當不能不表示欽佩,但是如果有人建議他們在自己家裏也實行起來,那可要叫他們目瞪口呆了。
大牆越來越高,厄洛斯進退維穀。它找不到別的出路,有時飛得過高——變為柏拉圖式的通信來往,有時鑽得過低——變為同性戀愛。
情書從一個營區甩到另一個營區,或者留在廠裏的約定地點。信裏用暗語寫地址:即使被看守截獲,也弄不清是誰寫給誰的(按目前的規定,查出一張條子就要送進勞改營內的監獄)。
加利亞·維涅狄克托娃回憶,有時候連認識也不是當麵的,兩人沒有見過麵就通信了,沒有見過麵就分手了。(進行過這樣的通信的人,知道它的絕望的甜蜜,它的毫無希望和它的盲目性。)在上麵說過的肯吉爾勞改營,立陶宛女人們隔著大牆嫁給她們從未見過麵的同鄉:天主教教士(當然也是穿著囚衣外套的犯人)書麵證明某女和某男在上天麵前永遠結為夫婦。在這樣的與隔著大牆的不相識的囚徒的結合(對於天主教信徒說來這種結合是不可改變的,是神聖的)中,我仿佛聽到天使的合唱。它如日月行空之毫無私念,對於錙銖必較的和輕浮跳踉的爵士樂的世紀,它實在太崇高了。
肯吉爾的婚姻也有過不尋常的結果。上天聽到了人們的祈禱,進行了幹預(第五部,第十二章)。
婦女們(以及在男女分隔的營區裏給她們治過病的醫生們)現在自己證實,這種分隔狀態她們比男人們更加難以忍受。她們特別容易衝動、神經質。女子同性戀愛迅速流行起來。嬌嫩的年幼女子臉色變得焦黃,眼瞼出現黑圈。身體比較粗壯的充當“丈夫”的角色。不論看守員怎樣驅散這類情侶,她們仍是成雙成對地睡在一張床上。當局把這類“夫婦”中的某些人從本勞改點遣送出去,這時便會爆發在哨兵的槍擊下自己投向鐵絲網的激烈的戲劇性事件。
斯傑普拉格的卡拉幹達分營裏集中的女犯全是“五十八條”。據h·b說,其中許多人一聽說行動特派員要叫去談話,心裏就緊繃繃的,倒不是由於恐懼或是對卑鄙的政治審訊的憎恨,心裏緊繃繃是因為這個男人將要把她和自己單獨鎖在一間屋裏。
婦女營負擔著同樣沉重的“一般勞動”任務。誠然從一九五一年起形式上禁止了婦女伐木場(未必是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的麵子上)。但是還有這樣的情形,例如,翁日拉格的男勞改營老是完不成計劃,這時想出來一個給他們加勁的點子——強迫土著們以自己的勞動償付地球上一切生物都能免費享受的那件事情。為此把婦女們也趕到伐木場上去勞動,和男人們同在一個押解隊的警戒圈裏,隻隔著一道滑雪板壓出的轍跡。現場採伐的木材全算在男勞改點的帳上,但是對男犯和女犯都有定額要求。肩章上有兩道槓槓的長官直接對“木材工長”柳芭·別列津娜說:“如果你用手下的女人們完成了定額,我們就讓別林斯基在小屋裏跟你會一次!”但是,凡是身體棒一些的幹活的男人,特別是身上有錢的生產雜役,這時隻要給押解隊士兵塞上幾個錢(要知道這些人的工資也不夠他們胡花的),就能闖進女犯的圈子裏去呆上個把鍾頭(直到買通的哨兵下崗的時候)。
在這個把鍾頭之內,在冰天雪地的森林裏,他們將:選對象,互相介紹(如果事前沒有通過信的話),找地方,辦事。
可是何必回憶這一切?何必觸痛那些當時安安穩穩住在莫斯科市內和別墅裏、在報紙上發表大作、在講壇上發表演說、赴療養地、出國的人們的傷痕呢?
何必回憶這些,如果今天依然如故。不是隻許寫那些“今後不會再重複了”的事情嗎?……
------------------
--------------------------------------------------------------------------------
下一頁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上一頁
回目錄
第九章 雜役
--------------------------------------------------------------------------------
新跨進勞改營的犯人最早知道的當地概念之一就是“雜役”。凡是有辦法不和大家分擔共同的註定滅亡的命運的人,不管是從一般勞動裏脫了身的,還是根本沒有陷進去的,當地土著們一概不客氣地冠以這個稱號。
群島上雜役的人數頗不少。在生活區,這類人數有嚴格的比例限製,在登記表上列為“乙類”。在生產區,有人員編製表的限製。但是他們總是不斷突破百分比:一半是由於想活命的人數的巨大壓力,一半是由於勞改營當局額預無能,人手少了就沒法進行經營和管理。
據司法人民委員部一九三三年的統計,當時在剝奪自由地點從事各項服務工作的人數,包括經濟管理(誠然也包括“自我看守”)在內,占土著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二。如果我們把這個數字減少到百分之十七——十八(不算自衛隊),仍然是總數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見,本章所涉及的,是勞改營內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但是雜役們遠遠不止六分之一:因為這裏隻計算了營區內的雜役,此外還有生產雜役呢;再說雜役的構成有很大流動性,顯然有更多的人在整個勞改生涯中曾一度當過雜役。最主要是,活下來的人當中雜役占很大比重;據我的感覺,五十八條的長期犯人能活下來並獲得釋放的,十之八九都是當雜役的。
差不多每一個能夠慶幸劫後餘生的長期犯人都是雜役,或者他大部分刑期都是在幹這個差事。